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CFA神話(3):創造廿六萬就業,畫大餅 ?
2010/05/24 22:47:04瀏覽323|回應0|推薦0

記者陳曉宜/專題報導

從政府文宣到總統、院長站上前線宣傳ECFA,都一再以「ECFA能創造二十六萬就業」大肆宣傳,為何最近不再提這個數字?因為數字謊言被戳破,人民的就業與生活是實際感受,不是數字傳播

經濟部去年七月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ECFA影響評估報告,結果指出,在維持農工管制,其他非管制產品自由化下,總就業人數可望增加二十五.七萬到二十六.三萬。中經院在報告中也指出,此結果是利用經濟模型算出,前提假設是,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替代彈性、充分就業、勞動工資固定不變

學者駁三大盲點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該研究模型的三大盲點。第一,台灣經濟怎麼可能永遠處於充分就業狀態?該假設是說,勞工在不同產業間可以完全無障礙且立即的移動;換句話說,台積電工程師可以隨時轉業當農民到苗栗種田,雲林蒜農也可以馬上到台塑六輕上班,這是不合理也完全不符合實際就業市場的假設。

其次,在勞動工資固定的假設下,產業因產值變動,勞動需求當然會跟著改變。但問題是,實際的勞動工資不會固定不變,簽定ECFA後,部份產業勞工需求會增加,薪資會提升,但部份勞工卻會因此薪資下降,甚至失業,這部份在模型中無法反應。

第三,中經院的研究刻意忽略進口量增加對國內就業市場造成的衝擊。也就是說,該模型在「替代彈性」的假設上,是假定國產品與進口產品為不完全替代,進口自不同國家的類似商品也不完全替代。但事實是,中國商品只要低價進口台灣,台灣相同或類似商品就會被替代,馬桶、碗盤、成衣、毛巾等皆是如此,許多工廠更因此裁員、減薪、放無薪假,甚至關廠倒閉,但這個模型,卻完全排除因此造成的就業衝擊。

也就是說,所謂增加二十六萬就業數字,是在這些不符合實際情況假設下所做出的虛偽數字,完全無法充分說明簽定ECFA後對國內就業市場的衝擊,但馬政府為急簽ECFA,竟睜眼說瞎話,欺騙人民。就如國民黨立委徐中雄所說,ECFA讓大企業可以到大陸賺錢,維持競爭力,但中小企業員工也要吃飯啊!他更直言,政府施政要回歸人本,不是玩數字遊戲。

就業是實際生活,不是模型計算,政府不該迷信虛幻的經濟數字治國,而不懂得實際至各行各業深入調查、體察民意,真正了解人民生活之苦、就業之難。不管ECFA能創造多少企業大廠的出口貿易,能衝高多少美麗的經濟成長率,「親愛的馬總統,我們不要失業!」這是生長在台灣土地上的小民,最真切而卑微的心聲。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06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