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索海歸博士涂序新之死---轉載
2009/11/23 21:31:52瀏覽331|回應0|推薦0

※涂博士「語錄」

塗博士死後,網上流傳不少涂序新「語錄」 ,從中可以窺見這位年輕人,不只是一位科研人才,他對中國的民主法制也是很有思想和見解。

1.「平等」不是說大家工資一樣多,平等在於人的基本權利的平等,包括人身自由,政治,宗教信仰,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基本權利,和這些基本權利受到侵害情況下的救濟。這些做到了可以說平等實現了。看看國內國外,人家的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已經跟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和重要了。但是對我們那還真是個理想。」

2.「國家之間的區別在觀念和制度。這種觀念在於民眾對法的精神的理解,這種制度在於對法治的實施程度。法本身不會十全十美,因為固定的條文不可能完全應付運動中的社會關係。但是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在整體上保持一個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3.「比較可行的,也是比較急迫的,是建立對權力的有效監督。關鍵就是實現輿論自由,言論自由。

4.「科學唯真,藝術唯美,要它們唯「政治」是瞻,跟閹了它們差不多。」

5.「很多所謂的知識份子已經不是知識份子了,有的被閹了,有的被收買,有的看破了,歸隱了。當然還有一小部分在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遠的像黃萬里,近的像蔣彥永,像焦國標,還有廣大的新出爐的,當局還來不及收買閹割的大學生。不要小看這些人的力量,他們無權無錢,但是他們也沒有私心,他們只認好的和對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權者雖然坐擁整部國家機器,有軍隊和警察,還是要不遺餘力地對這些看似弱小的團體進行打壓,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強大了。」

涂博士今年6月提前結束了美國西北大學的博士後工作回國。他告訴妻子,國內有項目等著他。放棄在美國優越的生活條件,涂博士定是想報效祖國,但是僅僅三個月,這樣一位才華橫溢、有思想、有抱負的青年學者卻選擇了跳樓自殺,我們無從知道怎樣的一種絕望促使他做出這樣的選擇。涂博士留下的最後遺言是:「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

                 

國副教授:國內學術界和國外大不一樣

【大紀元記者李健採訪報道】曾在美國訪學一年的中國南方某高校副教授陸方(化名)接受了本報的書面採訪。下面是陸方對涂博士事件的看法:

陸方說:「涂博士之死,推遲一個月才見諸媒體,死因是個謎。現在來看,把它歸諸某一個具體單一的原因,恐怕都不合適,這是整體的不適應

「作為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並在美國呆過一年,我推己及人,認為,中國的社會環境並沒有給一心向學的年輕人創造好的發展環境。我的學生那一輩,他們如出身貧寒的話,將很難生存與發展。中國公共資源的配置,包括學術界和教育界,受權力太多的干預,如無門道,實在難有所獲。

陸方說:「我不想把涂之死完全歸結於浙大,或完全歸結於學術環境,但涂在遺書中對中國學術界的批評,並非空穴來風。我等在其門,體會很深!職稱評定有硬槓槓,文章、課題、專案、著作都有硬性的要求,但學術刊物掌握在人手中;課題、專案掌握在官員和所謂專家手裏;出書要錢,錢也掌握在人手裏,評審的時候也要評審委員會成員首肯——總之,「人」說了算,這些人構成一個圈子,學與官勾結,任人唯徒,唯親,走關係,跑後門,所謂的學術標準和規範,只是掛在嘴邊的說辭。整個社會道德淪喪,人心散失,唯利是圖,這是問題的根本,學術界亦不能倖免。涂博士之死,不僅顯學術環境之一斑,也顯中國道德風尚之一斑!」

對於記者的問題,美國學術界和國內學術界最大不同是什麼,陸方說:「最大的不同是,美國按規矩辦事!遵守遊戲規則!美國學術界的立法者是專家,行政權力侵佔學術界的空間極其有限,專家無需趨附於權力,因而能堅守自己的原則。中國行政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得以到各個領域尋租,尤其在社會普遍信仰闕失的時候,這種尋租又進一步使社會環境惡化,摧毀人心。」

陸方最後說:「中國的經濟日益發達,老百姓生活也有大的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單靠經濟的發展未必能建構一個健康的社會。經濟發展所滋生出來的拜金主義,如果沒有民主和平等的社會制度進行制約,將會扼殺很多美好的東西。

(大紀元記者李健美採訪報道)目前在美國西岸某知名大學做博士後的高山(化名)和不久前跳樓自殺的浙大海歸博士涂序新是清華大學的先後同學,在清華校園裏曾經有過一面之交。對於涂博士的死,高山表示十分惋惜。

雖然和涂序新並不十分熟悉,可是高山肯定的說:「這個人很聰明。」「他當時在他們年級至少排前幾名,讀了法律系的雙學位。」高山說,當時水利系的一些同學很想再讀一個其它更熱門的專業的學位,但成績不好是沒有機會的,只有成績最好的幾個同學才能在其它系再讀一個學位。涂序新能讀法律系雙學位至少說明他是他們年級的前幾名。「一般人學工科就累得夠嗆了,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對於涂序新自殺事件和國內學術環境的關係,高山審慎的說:「不知道,太複雜了。」「每個大學都不一樣,只有到大學裏面有親身經歷才能懂,否則的話,潛規則你是不清楚的。2008年拿到博士學位的高山曾經考慮過回國發展,也曾經嘗試過聯繫了幾所學校。可是他發現,就他的個人經歷而言,國內目前的學術環境似乎並沒有像宣傳的那樣歡迎歸國留學生。「他們當時還算熱情,可是後來就不行了。具體操作起來的困難和阻力很多。」這似乎和他出國前的情形大不相同。「那時候,回國的人少,國內學術界發現和西方學術界存在差距,還比較看重『海歸』的學術水準。」「現在一個是回去的人多,再一個是他們搞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和國外不同,更注重實際工程效益,畢竟每個人都要賺錢嘛。」

有人認為,海歸受重視程度降低說明大陸高校的學術水準和國際領先水準的差距在縮小。對這種說法,博士持保留態度。「我自己感覺差距依然很大。因為你不能看文章數,有些很牛的人就幾篇文章,有些人寫了一、二十篇也不行。國內的人按照文章數來衡量,認為(和國外的學術水準)差不多了,甚至已經超過了。我覺得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525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