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實在的現實》導讀2:心靈的本質(上) ----- 謝伯讓
2024/05/15 22:00:59瀏覽223|回應0|推薦0

2022.07.01 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心靈與意識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已經困擾人類數千年的根本問題,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

二元論

17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主張「心物二元論」,他認為心靈是「非物理」的,而非物理的心靈可以透過松果體和物理的身體互動。笛卡兒的二元論不但非常符合直覺,而且和世人害怕死亡、敬畏鬼神、以及渴望透過靈魂延續生命的想法一拍即合,這個主張也因此在世俗世界裡蔚然成風。不過,心物二元論在理論上有著一個致命缺陷:如果心靈在本質上是非物理的,那這種非物理的事物如何可能和物理的身體互動?如果心靈能夠和物理的身體互動,那心靈不也應該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嗎?鑑於此缺陷及其他原由,後來的一些思想家便開始朝向一元論靠攏。

一元論,指的就是世界的本質並不是由「物理」和「非物理」的二元事物所構成,而是只有單一一種性質。其中,「唯物論」主張世界的本質是物理,「唯心論」則主張世界的本質是心靈。

唯心論

例如18 世紀的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就主張唯心論,他認為整個世界都依賴心靈而存在。柏克萊的名言是「存在即是被知覺」,也就是說,只有被心靈知覺到的事物才會存在,沒有被心靈知覺到的事物則不存在。柏克萊的主張並不主流,因為這和我們的直覺不符。比方說,如果只有被心靈感知到的事物才存在的話,那當我眼睛閉起時,原本在眼前的事物難道就跟著從世界上消失?柏克萊對此的回應是,眼睛閉起時,原本存在眼前的事物並不會消失,因為還有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感知這個世界。只要上帝仍在感知這個世界,世界就會一直存在。然而,如此訴諸上帝的論證,對於沒有明確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並不討喜,再加上近代科學的啟蒙,一元論中的「唯心論」也隨之逐漸式微。

單子論與雙面論

既然走向「唯心」的極端立場窒礙難行,自然有思想家會想要摒棄極端而改採中庸之道。比方說17 世紀德國的思想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就提出了「單子論」,他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是單子(monad),單子並不是物質,而是比物質更基本的實體。包括物質和心靈在內的整個世界,都是由單子構成。另一個有些類似的理論,是同一時期哲學家史賓諾沙(Baruchde Spinoza)的「雙面論」。史賓諾莎認為世界的根本存在既非物理,也非心靈,更不是許多單子,他主張世界的根本存在就是唯一的實體「上帝」(這裡所謂的上帝,並非一般世人依照自身形象所假想出來的人形神祇,而是某種未知的根本存在)。而這個唯一的實體「上帝」,可以開展出物理和心靈兩個面向,也就是我們的世界。 然而,這種摒棄「極端一元唯心」的單子論與雙面論,其實也算是走入另一種極端:一種欲求雙全的中庸式極端理論。再加上萊布尼茲的「單子」和史賓諾沙的「上帝」概念在本體論上闡述不明且艱深難懂,因此始終沒有成為大眾主流。同一時間,隨著科學發展和人們對大腦生理結構的認識加深,一元論中的另一個極端立場「唯物論」則開始扶搖直上。

唯物論

唯物論的立場鮮明簡單:世界的本質是物理的,心靈只是大腦這個物理系統運作後的產物。20 世紀以降,科學家層出不窮的提出大腦與心靈之間的各種關聯性證據。例如特定的腦區損傷就會造成特定的心靈功能異常,還有直接刺激特定腦區也會直接影響特定認知功能等等。也因此,「唯物論」(又稱「物理論」)迅速竄紅,成為了當代的主流心靈理論。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06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