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 (4) ---- 楊定一
2024/05/19 11:15:23瀏覽79|回應0|推薦0

2020-06-17

讓我再試著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 你可以把觀察五官透過捕捉資訊為你建立印象的機制)比喻成光的折射(refraction)──就像是透過一個稜鏡,把無限大的宇宙或無限的光捕捉下來,同時還扭曲光線前進的方向,來照明一個很小的範圍。這種局部化的過程,和你隨時在運作的注意力是一樣的,把本來無限大、永恆、到處都有的整體,落成局部的一個小點。你的注意本身就帶著一種類似光線折射的機制,而你是透過這樣的注意才可以建立眼前的世界。至於你注意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那個無限大的宇宙,也就自然落到背景。如果用光線的折射來比喻你的注意,那麼,你觀察的機制,也就是五官和念頭二元對立的比較和對照,作用則是像稜鏡一樣──扭曲你的注意。

進一步,你自然會透過比較和對照,就像用畫筆在畫布上一個點一個點建立出一幅畫,把你注意到的東西、東西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而能夠從眼前的人、事、物取得一點意義。假如再加上念頭,去比較一個點的位置、它之前的位置、它未來的位置,也就這樣,對你,時間的觀念就出來了。當然,點和點之間的每個角落,因為注意不到、抓不到、沒辦法體會到、無從比較起,也就自然會把它當作空白。 你只要懂了這樣的比喻,可能也自然體會到──對任何東西的觀察,不光受到注意力折射的作用,它本身也完全被觀察的機制或工具(稜鏡或這裡講五官和念頭)框架起來了。在這種限制之下,還要探討這一生究竟是自由或不自由──這種議題,對你其實沒有意義。畢竟,你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本身就已經不是自由的。它是透過條件才可以聚合,又怎麼可能組合出自由的人生?

儘管如此,這個議題還是反映了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從每一個角落,不管是虛的或不虛的,真實到頭來還是會現身,還是會露出祂自己。 這句話含著一把寶貴的鑰匙,讓我再用個比喻來切入。 「真實會露出祂自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忘記了真實,你所遇到的每一個客體,本身已經在為你反映它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已經告訴你它是怎麼被顯現出來的。 一個客體的存有,本身已經在反映它成形的機制。 就好像你看一幅很美的畫或去欣賞一場演出,因為畫很美、劇情很精彩,你可能會忘記這幅畫其實只是顏料在畫布上的組合,而戲只是舞台上的演出。但是,你忘記了畫布和舞台,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畫布和舞台其實還在。只是你的注意力被它所包容的內容帶走,被畫作的美或戲劇的情節給迷住了。既然,畫布和舞台隨時存在,沒有不在過。你只要把注意放鬆回來,那麼,一直在背景裡的畫布或舞台,也就隨時會從你的注意露出來。你就是想把畫布忘記,想把舞台忘記,對它也沒有影響。然而,如果沒有它們,你根本沒有這幅畫、這場戲可以談。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可以體會到過去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過、每一個角落都是出口。 當然,你讀到這裡大概也理解了,雖然我用「出口」這個詞,倒不是為了讓你透過注意或是意識的轉變從人生「跳出來」。其實,你也跳不出來。你最多也只能把原本的注意放過。本來你的注意完全擺在客體,把注意放鬆回來,讓它輕輕轉回來,你反而才突然可以體會到,原來,觀察的人或主體一直在背景。也就這樣子,你的頭腦突然回轉過來,而你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一條沒有路的路。接下來,對你,最有意思的,不是眼前不斷改變、會生會死的客體,反而是後面輕輕鬆鬆可以觀察的主體。真沒想到,這個不動的主體,竟然比各種不斷變動的客體還更有趣。 也就這樣子,你會發現,就連外頭的客體,包括物質,也就是從頭腦延伸出來的。其實,要體會到這些,倒不是把你的注意擺到哪些學問、某一種法或某一個神聖的象徵。反而只要放過眼前的事,把原本盯著客體不放的焦點退回來,也可以說是把你投注在上頭的注意解散。 這也只是你唯一需要做的。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06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