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難回頭的「人力派遣」---- 吳惠林
2009/08/03 07:10:06瀏覽405|回應0|推薦2

 【大紀元731訊】去年下半年掀起的金融海嘯,旋即波及實質生產面,終而牽動勞動面,但見無薪休假、關產歇業、解僱、失業接續出現。近乎1年之後的現時,全球各地紛紛響起經濟不景氣已落底,甚至景氣燕子飛來了,景氣綠芽已出現的聲音。儘管仍有質疑聲在,但不久的將來經濟正成長已不是夢,似乎逐漸有共識。不過,就在景氣復甦有望之際,「無就業的經濟復甦」卻也被提了出來。畢竟全球的失業還在惡化,失業率高峰還不知何時才到,於是「搶救失業、創造就業」儼然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之務。 

彈性工作將普遍化 

綜觀政府創造的工作,都是短期、低薪。這其實也頗符合所謂「後金融海嘯時代」的特徵之一,此即「企業人力走向高度彈性化」,也可見無論公私部門,短期、彈性化工作已是普遍化現象。所謂的「人力彈性化」,意即企業不斷降低正式員工的人數,改而增用約聘員工、派遣人力或所謂的自由工作者來適時填補人力所需。 

論者認為,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緩慢,不確定因素過高,企業訂單數量很不穩定,正式員工對企業來說由「資產」變為「負擔」。於是,放眼全球,處處可見大幅裁汰正式員工的案例。企業並轉而傾向在收到訂單、需要開工生產時,再增聘流動人力來協助生產,待生產完畢後也隨而解聘。雖然對廣大勞工來說,人力彈性化的趨勢對他們甚為不利。不僅缺乏正式員工享有的各項福利、保障,也讓他們的人生缺乏安全感、無法對生涯進行長遠規劃。尤其當人資專家們所擔憂的「按日約聘」(即被通知上工的日子才能在當天下班時領薪)現象一旦出現,屆時恐將造成許多中下階層民眾過著「朝露人生」——賺一天、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模式。這些族群一旦形成,也意味著整體社會的消費力與消費信心再度下滑。可是,這種趨勢恐怕不但抑制不了,還會愈見普遍。 

人力派遣不是新生現象 

其實,並不是金融海嘯來到、經濟不景氣出現才有人力彈性化現象,畢竟「人力派遣」至少在21新世紀起始就已響徹雲霄。就台灣來說,根據2006年工商普查資料,2006年底全體工商業使用派遣勞工者共7,792家,占全部工商業家數的0.71%,平均每月使用派遣人數114,506人,占僱用員工人數的 1.68%,全年派遣費用支出近260億元。 

再以部分工時的工作型態來看,根據《台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2007年與2008年的結果,可發現不管中小企業、大企業、政府機關,使用部分工時的人力都在增加,其中尤以批發及零售業使用部分工時的人數較多。整體來看,服務業使用部分工時的情況較為普遍。有趣的是,台灣的人力派遣制度是由外商引進的,而令人驚訝的是,日本的人力派遣竟然更盛行,迄今台灣的派遣勞工超過20萬人,而日本卻已超過300萬人。我們知道,日本素來以「終身雇用制」聞名於世,曾幾何時,竟然被已「崩解」形容。 

根據報導,日本過去曾有「1億總人口上班族化」的流行語,意指學子踏出校園後的就業選擇,多半就是成為上班族。不過,在日本職場文化及就業價值觀丕變的影響下,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選擇職業時,會將本身對於社會的貢獻度列為優先考量。這些投入非營利組織(NPO)的年輕人認為,工作的價值絕非取決於薪資數字,眼見本身微薄力量帶來改變,反而讓他們的人生更為充實豐富。針對日本越來越多年輕人寧願捨棄高薪,以「社會貢獻度」選擇工作的現象,日本「募款協會」事務處局長德永洋子認為,日本企業傳統的「終身雇用制」崩解後,以往就業、結婚然後工作到退休的人生藍圖也隨之破滅,許多人因此會捨棄流動性高的一般企業,選擇自己真正嚮往的工作模式。 

所以,即便人力派遣之所以盛行,普遍以企業為「節省成本」來解讀,但求職者個人的選擇偏好卻也異常重要,而金融海嘯、天災人禍的不斷湧現,對於個人的選擇也起了作用呢!在「人生無常」更明顯的年代裏,「高薪、金錢不代表快樂」的思想愈來愈入人心,愈來愈多的人「放下比較高收入的職業,放下追逐升官加薪的期待,選擇一份收入比較低的工作,過著必須比較省吃儉用、但卻讓自己比較滿意的日子」。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ulia Schor認為,這種人為數還不少。1990年代的美國,每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這種人。這種人,Schor稱他們為「下移者」(downshifters)──主動選擇改變生活方式,而這種改變會直接造成收入的減少。在美國,大部分做這種選擇的人,都是平均工作時間超長的苦命上班族;在澳洲,這群人的收入往往還低於全國平均薪資。 

追求樂活人生愈見流行 

為何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做,偏要過得比較窮?原因很多,從美國到澳洲,這些下移者的想法其實都很類似:不想為了賺錢,而讓自己的人生持續耗費在工作上;他們想過「更有意義」的人生,多從事能讓自己心靈滿足的事。在耶魯大學任教的澳洲學者克立夫.漢米爾頓認為,這是現代社會很重要、卻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現象。對很多人來說,收入低,確實很沒安全感,但今天讓更多人不安與痛苦的,卻是孤獨、焦慮、疏離、自我懷疑等感受,以及伴隨著這些感受而來的疾病。這些不安、痛苦與疾病,從來沒有隨著國家的經濟成長而改善,也跟家庭所得的增加沒有必然關係。相反的,透過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型態,往往會帶來較少的焦慮與孤獨,較多的自我肯定與社會參與,並進而打造出新的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隨著勞工法令讓正式勞工的成本節節上升,以及知識經濟、全球化讓工作彈性地增強和「外包」情況普遍,以致固定員工的價值愈見下滑外,人們對幸福人生價值觀的改變,也增強彈性化工作的需求。如此一來,勞動派遣或人力派遣應運而生,甚至於將愈來愈流行,恐怕是一條難以回頭的不歸路,台灣住民和地球人是否都意識到了呢?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1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