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介浦澤直樹的《怪物》---哈姆雷特原則
2009/04/12 10:57:41瀏覽1933|回應0|推薦2

 

《怪物》裡的兒童改造始作俑者波納帕達擁有精神科博士的學位,是一位心理學家,並且是醫學博士,專攻腦外科。這樣豐富的學歷背景,加上野心,就造成了一連串的悲劇。波納帕達一直說:「人類是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式的。」,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稱為「哈姆雷特原則」,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告訴我們:「事情沒有好或壞之分,端看人們怎麼看,才有好與壞的分別。」

心理的經驗是相對的,心理的想法會塑造一個人的行為,藉由改變人類心理的恐懼和慾望的結構就可以重新塑造一個人的行為,「511幼兒之家」就是進行這樣的勾當。約翰因為因為母親把妮娜推出去參加改造計畫,母親的形象崩盤後,開始了一連串的殺死養父母的行為。對約翰而言,他所謂的「好」可能就是殺掉可能會出賣他的養父母。1986年在杜賽爾多夫,波納帕達來看約翰和妮娜,當天晚上,約翰就把養父母李貝特夫婦殺掉了,潛藏在心理的恐懼是怕又被推出出去改造,約翰在殺了養父母後,呈現了某種程度的「自殘」現象,要妮娜打他的眉心,同樣的題材俄國的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曾處理過,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人物,時而犯罪,時而在懊悔中樹立高道德標準,謀殺人並為此贖罪,最後是贖罪變成了一種謀殺的技巧,伊凡‧卡拉馬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佛洛伊德對這種行為的解釋是「超我」對「自我」的懲罰。在佛洛伊德的心理學架構裡面,人類人格是由三個部分組成:原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組成。【1原我本著「快樂原則」(the pleasure principle)來滿足本來的需要,「不知價值,不明善惡、不懂道德」,只知道享受;【2自我則是依照「現實原則」(the reality principle) 來節制原我的衝動,自我代表著理性,原我則代表著不受束縛的衝動和狂熱;3超我則是一切道德的代表,像一個心理的檢察官,依照「道德原則」(the morality princile)來維護人類的良知,它透過自我,抑制原我的衝動。

約翰在殺了養父母後,自殘的念頭來自於「超我」依「道德原則」在做內心的審判,透過「自我」表現出來,不斷的犯罪然後自殘就成為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約翰在知道了是妮娜而不是自己被送去「改造拘禁」時,開始了「完全自殺」的念頭,可能的解釋是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是自己在「創傷傳染作用」下,無意識錯認妮娜的經驗是自己的經驗,看過太多的結束與殺人的風景,好像是棉花一樣,找不到著力點,這時候內心「超我」依「道德原則」的懲罰結果,約翰就被迫走上了「完全自殺」的田地,約翰的行為與《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行為模式,如出一轍。當妮娜對約翰說出了他的經驗根本就是假的時候,約翰露出了很古怪的表情,好像是在笑,又好像在哭,那種表情沒有在任何人身上看過,妮娜說約翰一定會毀了自己,就像是她要自殺一樣(17,38)

村上春樹在《神的孩子都在跳舞》裡有提到一個與約翰行徑相類似的故事,故事是講一個在阿拉斯加一個偏遠的山區的雪地中,一個獨自旅行的男人想要生火的情節,如果生不起火來的話,他就會凍死。基本上,這個男人是在追求死亡這個事實,旅人知道這是最適合自己的結局,雖然如此,旅人還是奮力搏鬥,以壓到性的對象「死」為假想敵,奮力的搏鬥,藉由「自殘式」的對抗達到死亡的目的( 42)

約翰追求「完全自殺」的過程是主導了盧恩海姆這個小鎮的屠村事件,讓一個寧靜的小村莊,變成一個彼此互相殘殺的小鎮,然後在「超我」的「道德原則」審判下,良心受譴責,甘心受死。浦澤直樹畫這一段的情節很緊湊,但是很不容易消化,有看沒有懂的人大有人在。這幾集的情節是脫胎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式的自殘佛洛伊德在研究杜斯妥也夫斯基時發現,杜氏有嚴重的「歇斯底里癲癇症」,佛洛伊德的解釋為杜氏有內心嚴重的「弒父傾向」,「歇斯底里癲癇症」則被視為「死亡」的一種象徵,可以視為「弒父傾向」的一種懲罰,佛洛伊德認為如果有一種類似的懲罰出現,「歇斯底里癲癇症」就可以痊癒了例如杜氏在接受了俄國沙皇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懲罰時,並沒有怨言,並且在流放到西伯利亞時,癲癇再也沒有再發作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84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