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課題(1)──劉錦昌
2009/03/14 00:50:50瀏覽2048|回應1|推薦1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成為一門學科,是最近幾十年來的事,此門學科整合了政治學與經濟學,分析其間的相互關係, 如今主要以社會國家市場為其探索的範疇 ,在本文的探討中我們不以社會、國家與市場的個別發展現象來分述,而是對所謂的台灣經驗全面性的思索,希望透過對台灣人民經濟旨趣的分析,把握住所顯現的資本主義風貌,我們特別關心的是,在台灣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如何面對正義與貧窮的問題

何謂「資本主義」?

法國史家F. Braudel曾說:「資本主義之成功端在它與國家互為一體,它本身即成為國家」,這句話說出資本主義的一種特性,它本身常與國家機器、政治體系、執政利益集團密切結合;資本主義強調:私有財產制經濟自由價格機制 ,而十九世紀中葉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卻導致歐洲社會形成嚴重的勞資差距兩極化,社會主義的反撲即是在此背景下產生,後來又隨著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擴展,資本主義發展全球性的壟斷,使得國家間也產生嚴重的貧富差距,「這……部份說明了為什麼一些亞洲、中東、拉丁美洲的國家對歐美先進國的資本主義體制總存有歷史性的敵意」;問題在於資本主義能是一種意識形態--將財富與自由放任視為首要,形成社會的貧富不均、分配正義不公,甚至有所謂「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畸形現象產生,最嚴重的是一種對民生物質惡意的壟斷--剝削控制。面對資本主義的不良結果,百年來多位天主教教宗曾加以提醒,但是隨著近年來共產政權在東歐的瓦解,資本主義仿似得勝者,他們可以證明社會主義的錯誤而襯托本身的正確性;但是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要人們辨別清楚:私有財產與經濟自由並非漫無限制放任而行,且教宗也指出在社會主義失敗後便以為資本主義乃僅存的經濟組織模式,此為不可取的想法。

自由主義經濟學者von Mises曾寫一本書,叫做《反資本主義的心境》,分析社會主義的心態、一般人反對資本主義的心理因素,基本上Mises認為「要使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得有充分自由,必須藉助於市場經濟的運作。憲法與人權清單等等並不能創造自由;個人自由是競爭的經濟制度所賜予。憲法與人權清單等不過使這些自由得有保障,防止政權的侵害而已」,絕對的經濟自由才是保障自由的途徑,至於「計劃經濟」、「福利國家」等可能引起極權統治弊端的控制方式,則是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經濟主張所不允許的。Mises甚至點名批判本世紀基督教神學家K. BarthE. BrunnerR. NiebuhrP. Tillich等人,因為他們的神學理論裡頭經常表現對資本主義有所不滿、或者較傾向社會主義;基督信仰與資本主義之間的對立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這與耶穌基督向來即和弱勢邊緣人、窮人一起,強烈要求富有的人對其生活方式悔改的思想有關,猶太-基督信仰充滿一種濟貧的理念,舊約中的「禧年」、照顧孤兒寡婦的呼籲,在在說明雅威上主的喜好,而這並非是出於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乃是基於對信仰的反省。資本主義主張「在市場的民主經濟中,誰能夠滿足多數人,誰就可以贏得多數的選票--金元」,資本主義的市場是以消費者的取向為決定因素,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更把平民從無產階級提昇到資產階級」,使一般生活水準得到改善,過去社會的下層階級如今成為購買者,所以資本主義貢獻良多。當然,我們知道事實不盡然是如此,在許多社會裡頭,下層社會的人們無法跟上一般社會的生活水平;所謂貧窮或下層階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能以某一時期的生活水準來衡量一切,二十世紀的窮人比起古代某些君王的物質生活享受或許豐富,但是不能因此說二十世紀的窮人已經蒙受資本主義的造福不再是窮人了。

有關資本主義的思考,我們應如F. Braudel所建議的,區分:物質生活、市場經濟(競爭)、壟斷與高利潤領域等範疇,注意資本主義與國家、政治的密切關連,如此可以避免將不屬於資本主義的因素歸於資本主義的名下,但是能真正把握資本主義的本質要素;同時,我們也當留意德國哲學家M. Scheler的提醒,「資本主義……不是財產分配的經濟制度,而是整個生活和文化的制度。這一制度源於特定的生物心理類型的人(即資產者)的目的設定和價值評價,並由其傳統傳承」,所以一旦這種類型的人、精神氣質存在,資本主義要消跡就不容易。基督信仰並非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要取代這些思想潮流,基督信仰單單只是要人們真正重視人的價值與尊嚴,因為人類擁有上主的形象。

台灣式資本主義的特色

在這一節裡頭,我們對於台灣的經濟生活(特別是戰後)的發展,從若干學者的角度來加以反省,經濟學者用了不同的稱呼來形容台灣的經濟模式:黨國、中國式資本主義、新重商主義等,可見台灣的經濟發展委實存在許多盲點。

社會學者葉啟政教授在<當前台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一文中,指出台灣社會原本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帶有重商主義的重利特質,「在這樣之歷史背景的催化下,台灣人中養成重利貪財之價值取向」,多年來經濟發展累積資本,1980年以來台灣社會更充斥著金錢遊戲,也贏得了「貪婪之島」盛名,愛財本身不是罪惡,但是手段如何卻當考慮,教授則認為台灣社會的重利傾向有「越位」超出規範的不合理之處,顯示一種工商資本主義的特質。對於台灣資本主義的描述,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茲分述如下。

1.黨國資本主義

此一稱呼是澄社的成員--全體經濟學的同仁,對於台灣公營事業民營化和國民黨黨營事業問題的分析與評論。澄社經濟學的成員們對「國民黨集將近半個世紀之黨政一體的專政經驗,在台灣所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維護一黨獨裁政體為能事的特權體制」,稱之為「黨國資本主義」,而此體制所運作的功能已經超過財經層面,涉及了政治社會的範疇,已經達到影響台灣整體發展的地步,台灣號稱本著三民主義經濟制度,可是實際所行的是既不純是資本家所謂的資本主義,也不是大政府的統制經濟,更不是混合經濟制度,而是一種:

自由經濟外套+資本主義內衣+國家主義身軀+集權主義專政

所糾纏而成的體制,澄社的經濟學者們稱之為「黨國資本主義」。

這是長期壟斷霸占的官營經濟體系,此一體系「扮演了經濟發展、控制經濟資源和維護政權的重要工具」,在早期公營事業主要的經營目的在掌握軍事物質的國防意義上,如今屬於「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經營系統者,仍是台灣相當大的公營事業,至於國民黨的黨營事業更是最近以來大家所關心注目之所在,這些造成市場特權化、壟斷性利益輸送、不平等的現象;基本上,這是從民間觀點或是非官方,屬於知識階層而來的反省。

2.中國式資本主義

現在我們所述說的比較是屬於官方或立場傾向政府的一種說法,稱台灣的經濟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質的資本主義」或「中國式的資本主義」,高雄中山大學魏萼教授認為台灣與亞洲的新加坡、韓國、香港同屬於「儒家資本主義」,他們都是具有自由市場競爭、財產私有制的基礎,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萼指出二次大戰後,儒家文化圈產生了一種對立的經濟區域:

 儒家社會主義-中國大陸、北韓、越南 控制的計劃經濟

 儒家資本主義—台灣、新加坡、香港、南韓、日本 自由經濟 

儒家資本主義之所以成功,原因在家族集體意識以及教育的人力資源 ;不過我們卻以為家族集體意識的要素,所謂的儒家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應該具有,甚至在戰後剛開始的階段,彼此在教育人力資源上應該也相去不遠,經濟制度的選擇或承襲恐怕是比較基本的原因。魏萼的研究提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政治經濟的影響,是一個有趣的說法,他認為「是台灣政治經濟中的一件大事並將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因為國民政府的鎮壓行動,使得人們迴避政治轉而加入經濟的發展,只想從商賺錢活下去(健康與安全的唯一途徑),也因此接著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比較容易進行,使當時的台灣經濟從戰後的社會主義控制傾向轉變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導向。不論我們是否同意這種「中國資本主義」、「儒家資本主義」的論點,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政府的權威角色、國防軍事費用比率的沈重以及後來的資本主義轉向乃是不爭的事實。

抱持台灣經濟乃是黨國資本主義的角度與持著中國資本主義的論點,對上述台灣經濟發展中的政府權威資本主義傾向高額軍事費用壟斷獨佔等描述形容應該不會有太大的爭議;而且兩者也都主張今後的經濟政策應朝著自由化國際化的腳步來邁進,才能在發展中國家裡頭取得競爭的主導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742312

 回應文章

提問者
台灣資本主義與中國資本主義的差異比較
2010/01/12 22:31

請問版大可以回答我一個問題嗎?

資本主義的組織形成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發展,請問以台灣和中國大陸而言,什麼樣的因素對其發展形態產生了何種不同的影響?

請您告訴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