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加快推進中國企業戰略轉型 ---- 陳佳貴 2009-01-22
2009/02/13 09:32:41瀏覽502|回應0|推薦0

  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先感受到經濟下行的壓力;小企業先於大企業遇到經營困難;民營企業先於國有企業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衝擊。

  目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釀成了一場歷史罕見、衝擊力強、波及範圍廣的國際金融危機。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實體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的需求減少,我國企業的出口受阻,出口增速下降;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保護也會因此而日益頻繁起來。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以往一個範圍較廣、時間較長的經濟衰退周期,往往是國際貿易爭端的多發期。不利的國際貿易形勢,將很可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回顧剛剛過去的2008年,自年中以後,我國經濟形勢特別是工業經濟形勢變化明顯,經濟呈現下行態勢,實體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從總體上看,表現為“三先三後”的結構特徵:從區域結構上看,是先東部地區、後西部地區;從企業規模上看,是先小企業、後大企業;從企業所有制上看,是先民營企業、後國有企業。

  第一,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先感受到此輪經濟下行的壓力。2008年前5個月,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經濟運行、社會消費、進出口貿易、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都低於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出現了“西高東低”的現象,東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明顯。而根據最近的調研,進入200812月份,中西部地區受到的影響才局部顯露出來,一些產能過剩、結構相對單一的行業和企業,出現了類似於東部地區企業的減產、停產現象,工業增速下滑、外貿出口增幅下降、行業利潤普遍下降等問題也有所顯露。

  第二,小企業先於大企業遇到經營困難。中小企業大都集聚在輕工業、最終消費品領域,而且它們資金量小,抗風險能力弱,因此,經濟下行的負面影響容易先在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中得到反映。2008年中後期,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加劇,不少行業市場需求水平迅速下降,全行業的庫存急劇增加,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逐步蔓延至規模更大的企業群體。

  第三,民營企業先於國有企業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衝擊。2008年中期以後,不僅民營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而且許多民營大企業也開始面臨明顯的資金短缺壓力。進入2008年第4季度,造船、鋼鐵、電力、化工等國有企業聚集的重點行業,也陸續開始面臨經營壓力。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央企出現了多年未有的嚴峻形勢。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既有國際因素影響,也有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等方面的原因,但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經濟從改革開放中獲得了極大動力;我國政府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和駕馭經濟穩定發展的能力;我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期,有強大的國內需求,我們的經濟總體上是呈現上升態勢的,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

  辯證思考 諸多機遇在其中

  首先,從宏觀調控層面看,經濟下行將意味著會出現更多的政策性機遇。一般而言,經濟景氣的時候,宏觀經濟政策往往趨緊,其政策重點集中於抑制過熱的消費需求和強烈的投資衝動。而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將轉向於促進消費和鼓勵投資。放寬融資渠道、增加財政補貼發放、減稅、減負這類支持企業經營發展的政策,會較多地出臺。2008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迅速,這一年成為中國宏觀調控政策轉向的一個重要時期。2008年上半年,宏觀調控的任務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轉為明顯通貨膨脹,實行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而在當前,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採用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方向的調整,將為企業帶來眾多的政策機遇。比如,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有關部門做出較快的反應,顯著加大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力度。再如,拉動內需的政策,也將為許多行業開拓出新的市場。此外,在經濟不景氣時,因為投資的相對稀缺性,各級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意識將會進一步增強,各種審批程序也會進一步簡化。具體而言,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貨幣政策方面。央行數次出臺降息和擴大信貸規模的政策。二是稅收政策,包括上調出口退稅率和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三是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2008115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還確定了當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10項措施。據初步匡算,實施與這10項措施相對應的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前的投資規模將達到4萬億元。

  其次,從企業自身運營角度看,至少可以挖掘出以下幾種市場機會:一是業務低成本擴張的機會。隨著經濟下行,各種生產要素價格的回落,企業原有的業務擴張計劃的實施成本會顯著下降。不僅如此,隨著國際油價、化工原材料、鋼材、水泥等商品價格的持續下跌,企業正常的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成本,也會有所降低。二是發現新的市場需求的機會。企業有兩種途徑,可以發現新的市場需求。一種途徑,是同樣的產品、服務,提供給不同的消費者,此謂“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思路。比如,相當數量的出口加工貿易型企業,正面臨著舍“外”求“內”,挖掘新的國內市場機會的挑戰。現在,有一些出口企業已經採取了開發內銷市場的競爭策略。實現這前一途徑,需要以企業的經營戰略的轉型和營銷體係的再造為前提條件。另一種途徑,是為同一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好的產品。經濟下行,會使原有的市場需求下降,但性價比更好的產品進入市場,可以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緩解總體需求下降的態勢。實現這後一途徑,則是要以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為前提條件。三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高端人才的機會。在經濟衰退過程中,一些國外企業出於擴大市場需求的經濟考慮,對於向我國企業出售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意願會進一步增強。不僅如此,歐美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還迫使不少全球知名的企業大規模裁員,這也為國內企業篩選和吸納優秀人才提供了大好機會。四是開展全球並購的機會。未來一段時期,世界經濟估計還將處於下降通道之中,這對於國內有實力、發展戰略明確的大企業來說,是一個“走出去”積極展開國際並購的難得機遇期。如果我們不斷加強對那些有較強技術儲備或研發能力、品牌口碑好、營銷網絡發達、擁有獨特資源條件的國外企業跟蹤研究,一旦出現有利的並購時機就迅速出擊,促使國外的優質產業資源為我所用,還是可行的。

  審慎抉擇 穩妥應對防風險

  面對當前企業經營困難增加的現實,奉行專注的企業經營戰略尤為重要。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簡單地以為做大就可以做強,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到更大的風險和困難中。

  經濟周期和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告訴我們,無論是經濟運行還是企業發展都存在周期性的波動。即使是業績卓越的企業,其成長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既有高峰,也有低谷。在經濟下行周期,企業走入自身發展周期低谷的概率會增加,而且是企業發展不可避免的必然過程。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即使是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周期,也不可能摧毀所有的企業,反而是在每一輪經濟衰退周期後,都有一大批企業破繭而出,把握住新一輪的經濟增長機遇期,更上層樓。這就意味著,當企業經營困難增多時,既包含了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風險因素,更孕育著激發企業抵禦風險走向成功的動力。

  進入2009年,依然身處不利經營環境的企業,既要謹慎化解諸多阻礙企業生存發展的不利因素,不斷強化憂患意識和風險防範意識;也要善於在風險中把握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積極穩妥地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但需要提醒企業注意的是,對於受金融危機及經濟下行影響尚不明顯的企業,首先要重視風險預警,以化解潛在的危機;對於那些已經受到不利影響的企業,更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學習專注於自己最具競爭優勢的領域,必要的話,要針對以往過度擴張的業務,實行謹慎的收縮戰略否則,有可能使企業陷入到更大的風險和困難中。

  因為,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時候,企業經營活動的係統性風險會不斷加大。各種長期存在且需要企業化解的矛盾和問題,也會被惡化的經濟形勢逐一放大。在這種不利因素趨多的市場環境裏,企業需要認真地發現和消除可能對自己經營活動帶來重大風險的隱憂。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裏,有些企業對國際金融危機給實體經濟造成的破壞力估計不足,對歐美經濟衰退給國內企業出口影響的衝擊估計不足,它們在客戶頻頻減少訂單數量、延長付款時間、報損增加、壞賬增加等問題出現後,沒有及時採取應對措施控制生產成本、控制存貨和應收賬款,最後,在不斷惡化的出口形勢和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前陷入被動。還有一些企業在過去幾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片面追求規模擴張,簡單地以為做大就可以做強,結果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終於顯現出企業盈利能力低下和產能過剩的弊端。這些都是我們要認真汲取的經驗教訓和加倍防範的經營風險。

  面對當前企業經營困難增加的現實,企業奉行專注的經營戰略尤為重要。投資領域過於寬泛的企業,它們所面臨的風險,會遠遠大於那些投資領域相對專注的企業。因此,強化危機和風險防範意識,首先就是要積極引導企業樹立穩健、健康的投資、創業心態。要對企業業務範圍進行認真細致的梳理和檢討,選擇出對自身生存與發展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領域,將有限的企業資源聚集於此,將自身的競爭能力及其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還要學會“割愛”,堅決果斷地放棄那些非關鍵性的業務。但需要指出的是,企業在採取謹慎收縮的策略時,對裁員措施要慎之又慎。從國內外經驗看,經濟持續下行,往往會促使企業採取減產、裁員、重組業務和變現資產等一係列應對策略。在這些策略中,減產是為了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重組業務是為了推動業務資源的整合,變現資產是為了增強資本的流動性,各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而裁員目的是降低企業運營的活勞動成本。在通常情況下,不少企業的裁員計劃都是伴隨減產、重組業務和變現資產的策略而同時推出的。但裁員策略和其他策略相比,則具有“雙刃劍”的性質,搞不好不僅會傷及企業本身,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進而危及企業長遠發展的外部環境。因為,從短期和局部利益看,裁員可以降低單個企業成本,緩解單個企業競爭壓力,但從長期和全局利益看,企業盲目裁員會直接破壞企業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業喪失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力量、熟練工人,不僅增加今後的培訓成本,還會影響到全社會的消費信心,削弱總體的購買力水平,反而使企業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經濟下行的壓力。因此,在這一輪經濟下行中,有條件的企業,都應該以調整生產能力、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應對挑戰的主要手段,在穩定就業、提高員工歸屬感和凝聚力上下足功夫,齊心協力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才是有效防範企業風險的根本之策。

  破解之策 推進創新謀轉型

  當前,破解企業經營困難的重要出路,應當是積極推進企業自主創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第一,促進企業從“低成本競爭戰略”向“差異化競爭戰略”轉型。一般來說,我國多數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來源於低成本優勢,如低廉的勞動力、支付相對較低的環境和能源成本等,但這種“低成本競爭戰略”是不可持續的。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勞動力成本必然逐漸提高,企業必須為環境和能源付出更多的代價。企業為了可持續發展,必須逐步形成和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通過自主創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為顧客提供高附加值、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第二,促進企業從“多元化戰略”向“歸核化戰略”轉型。伴隨著我國經濟30年快速發展,給企業成長提供了大量的市場機會,很多企業熱衷於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試圖迅速完成自己的原始積累。但是過度多元化,對企業成長是非常有風險的。企業經營環境一旦出現惡化,最先出現問題的往往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過度多元化企業。當前,企業戰略從“多元化戰略”轉向“歸核化戰略”十分必要。企業必須圍繞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自己的業務,這是成功公司的共同經驗。

   第三,促進企業從“規模擴張戰略”向“質量提升戰略”轉型。長期以來,做大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是一些企業追求的目標。從提高規模經濟、促進產業集中等方面看,努力擴大規模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對於企業健康持續發展而言,產品品質是一個更為基本和重要的要求。目前,我國不少行業的產品、產能已經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產品質量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前規模小的時候,一個產品質量事故打擊的可能只是一個企業,而今,一個嚴重的產品質量事故,打擊的可能是整個行業。這一切表明,我國企業必須向“質量提升戰略”轉型,在國際經濟衰退和國內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必須重視產業升級和產品質量升級換代的問題。

  第四,促進企業從“跨越式發展戰略”向“可持續發展戰略”轉型。與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相適應,這些年有些企業心態浮躁,不安於採取逐步積累滾動、漸進式的發展戰略,而是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在這種心態下,有些企業盲目做大,不惜成本,急於鋪攤子,試圖在短期內就打造出一個巨型企業。但是,這種跨越式發展的企業,由於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能力難以與其跨越式發展的規模相匹配,因而抵抗風險能力差,一旦遇到外部環境的“風吹草動”,企業就可能走向衰敗。這樣的案例也有不少。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一般是在打好企業基礎的前提下、追求一定利潤水平之上的合理成長速度,例如,有的成功企業提出了“要達到和保持高於行業平均,或高於行業中主要競爭對手的成長速度”的戰略目標,同時確立了“把土夯實了,撒上一層,再夯實,穩步前進”的戰略行動原則。在當前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要進行風險防範,避免出大問題,這些經驗尤為可貴。

[作者現任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工業經濟聯合總會副會長。]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64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