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量子 與 意識 的關聯(8)---- 轉載整理
2024/05/27 07:33:00瀏覽82|回應0|推薦2

關於意識起源的觀念:體驗自己存在的認知狀態(下) ---- 可口雜誌

2019.05.01

全局工作空間理論以研究大腦創造意識體驗的過程為起點,整合信息理論則與之相反,以體驗本身為起點。「有意識也就意味著有了一段體驗。」這不必是關於某個事物的體驗,儘管是也無妨;夢境或是某種通過冥想達到的「大腦空白」狀態也可以算作意識體驗。這類體驗的根本特徵,即它們是主觀的(只存在於意識實體中)、結構性的(其內容彼此關聯:如藍色的書在桌子上)、具體的(如這本書是藍色而非紅色的)、統一的(同一時間只能有一種體驗),以及明確的(體驗所包含的內容有邊界)。研究者他們根據這些公理推導出了擁有一定程度意識的物質系統必須具備的性質。

整合信息理論並不將意識描述為處理中的信息,而是解釋為系統「改變」自身的因果力量。意識是系統以自身過去的狀態影響未來狀態的能力。系統所具有的因果關係力量越強大,它的意識就越清晰。這一看法與17世紀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遙相呼應。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我的體驗, 這就是笛卡爾的核心思想。

「包圍沉浸」於意識之中

整合信息理論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在於,它讓意識變成了一個程度問題。只要包含所需的網絡結構,任何系統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擁有意識。2012年的著作《意識:一個還原論者的浪漫自白》(Consciousn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tic Reductionist)中:不論這是個來自古老動物王國的有機體,還是人類最近創造發明的矽製品,不論這個東西靠腿走路、憑翼飛行,還是用輪子滾動前進,只要它同時具有分化和整合的信息狀態,就基本能算作一個符合條件的系統。這一觀點引起了許多懷疑。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ohn Searle是一位影響深遠的美國哲學家,他將這一理論斥為某種形式的泛心論:粗略地講,這種信仰認為思想和意識貫穿整個宇宙。在一篇尖銳批評整合信息理論的文章中,他強調:泛心論的問題不在於它是錯的,它甚至連錯都算不上。嚴格地說,泛心論是無意義的,因為這一主張沒有給出清晰的概念。 意識不可能像一層薄薄的果醬一樣鋪滿整個宇宙——它以一個一個單元的形式存在,但泛心論無法明確解釋這種單元。 對腦科學研究所來說,包括意識在內的一切認知都只是一種計算的觀點:代表了當代主流的錯誤觀念,即認知不過是一種算法,一種睿智的破解程序。除非人工智能能夠獲得產生意識所需的正確的結構特徵,否則它們至多只能是「深層假象」。 然而,「我們被包圍沉浸」於意識之中,這個想法讓某些科學家完全樂意接受。他們相信「意識是生命體的基本屬性。它不可能來自其他任何東西」。但這不意味著意識均勻地散佈在每個角落。儘管許多事物都可以擁有意識這種屬性,但高度的意識只能存在於特定的事物,尤其是人腦(更確切地說,是人腦的特定部位)中。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8065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