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兩國論」的謬誤----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所長)
2008/12/17 12:19:09瀏覽929|回應0|推薦0

  新台灣新聞周刊 651 2008.09.12出版

馬英九尚未就任總統之前,便主張以「一中各表」來定位台海兩岸的關係,而忽略了國際上所謂「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沒有中華民國置喙的餘地,因此被批評欠缺台灣的主體性。想不到他在就任一百日之後,進一步宣稱台海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使得原本曾經對馬英九政府還抱有一絲期待的李登輝前總統,大力批評,認為他「不配稱作總統」,並清楚地指出台海兩岸的關係絕對不是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

 

這樣的新聞發生在舊金山和約簽定的 98前夕,更使關心台灣主體性的人們感覺到憂心。事實上,台灣目前最大的政治問題,就是內部對於台灣的國家定位沒明顯共識。而馬英九政府之所以可能放棄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來定位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實際上也正反映了台灣內部共識的欠缺。從台灣的主體性出發,處理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或許應該從台灣本身的歷史著手,而跳脫中國國共內戰的架構,才較為合理。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島上有相當可觀的人民,仍然習慣以現實作為考量,而忽略了現實是否合理的問題。就此而言,或許不是處理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而已,而應該從歷史上思考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才是根本之道

 

1945815,二次大戰結束。陳儀根據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於 19451025正式接收台灣。而國民政府完全不顧慮在國際法的層次上,台灣地位尚未經過正式和約的處理,便逕行宣布台灣光復。台灣島上大多數的人民在當時也欠缺足夠的主體意識,而傾向於歡迎所謂的祖國接收。之後在內部經過228事件、白色恐怖以及民主運動的洗禮;在外部則面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空間,在國際舞台上中國代表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的打擊,面臨國際生存的需求使台灣主體意識日漸提升。使得國人對於思考國家定位日漸積極,台灣人認同也逐漸超過中國人認同,成為台灣主流民意。問題是,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未能清楚定位,國共內戰關係的架構也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使得馬英九政府先是講「一中各表」,繼而又提出所謂的不是(特殊)國與國關係。

 

仔細思考此一問題,在歷史上似乎應該回到舊金山和約才較為合理。這是因為舊金山和約是結束同盟國與日本戰爭的條約,也總結了日本與諸同盟國之間的戰爭關係。換言之,在戰爭過程中,所謂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中同盟國的主張,在國際法上在此一條約中加以處理。基本上 195198簽字的舊金山和約中,日本宣布放棄台灣與澎湖,而沒有處理它的歸屬問題,這才是戰後台灣國家定位問題的重要根源。換言之,在「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已經不足以在國際法上論述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之後,所謂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說法必須再提供更多的論述來證明,而不可以以現狀下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為由,便將此一現實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48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