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10/17 19:16:59瀏覽268|回應0|推薦0 | |
2014-10-17 新一波食安風暴引發公眾憤怒,不僅抵制相關商家,也把矛頭指向政府。兩年來從毒澱粉、假劣油、餿水油、飼料油到工業油,風波不斷,政府每於事後信誓旦旦,對策洋洋灑灑,卻都證明只是於事無補的官樣文章。在相關食品下架的同時,要求大官去職負責的民間聲音強烈,施政不滿意度達六成六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因此成為眾矢之的,角逐台北市長的同黨連勝文也砲口對內,暗指閣揆應為食安風暴下台。 連勝文砲口向內,出自選戰考量。首都之爭,連勝文民調落後,食安風暴再度重創公眾對馬政府的信心,為免遭波及,乃劃清界限。不過,連勝文以往因「丐幫」、「大明王朝」發言與馬團隊頗有扞格,最近才為選戰改採「尊馬」路線,對總統愛將放箭,不但立遭馬英九反制,也使各方對連陣營選情不妙、馬連關係貌合神離,多所議論。 一連串食安事件馬政府無能因應,顯示這是系統性危機,我們要不客氣說,江揆去職與否,其實無關宏旨;社會大眾所企求的,只是食品安全、吃得安心,如不能有效達成這一基本的「民之所欲」,換誰當閣揆都屬枉然。從接連發生的食安事件,公眾對政府反應機制及處理,莫不搖頭。屢屢出現的模式不外︰每次事件一爆發,社會強烈反應,官員趕緊滅火,嚴查、處罰、開會、宣示…,應有盡有;但等風頭一過,官方、業者敷衍懈怠,民眾淡忘,問題掃到地毯下,無人聞問,直到下次食安事件再起,另一循環開始,問題從未根本解決。 官僚的形式主義最應受批判,其例罄竹難書。一年前的大統假劣油事發,行政院與衛福部舉辦「全國食品安全會議」,馬總統到場宣稱「要讓食安問題從這個社會消失」,江揆提出「十大行動方案」。上月餿水油案發,馬主席批評綠營主政的地方查廠不力,稱讚行政院「快速反應」,馬政府還推出「八項強化食安措施」。這一次飼料油風暴,馬總統召集國安高層會議,成立食安辦公室。事實上,官方每次提出新宣示、新措施,不啻告訴人民,前此一切都是應付一時之需的急就章,認真不得;如此表面工夫當道,食安事件當然無解而一再發生。 除了應付敷衍,官僚體系「忘了我是誰」,尤其大官混淆角色,也令百姓錯愕。有如國人所見,總統呼籲全民抵制黑心產品及黑心廠商行為,彷彿自身也只是一介平民,正熱心發起公民運動。副總統與行政院長則分別宣稱,黑心油還有「未爆彈」,不知是向相關廠商通報示警,還是要把食安風暴搞到草木皆兵?危機一再發生,主政者未善盡其責已對不起社會,事發之後猶不能嚴肅要求主管官員儘速讓欺騙社會者付出應有代價,在作盡官樣文章之餘,仍發有如尋百姓開心的言論,有這樣的主政者,難怪食安問題一爆再爆。 這次頂新引爆的事件,也讓國人悚然以驚,其間政商結合橫跨海峽兩岸,共生結構既廣且深。頂新魏家以紅頂台商,在中國暴發,對台灣達官顯要扮金主角色,以致安全疑慮初現,閣揆與執政黨立委為之背書,官員多方維護,只因紙包不住火,才東窗事發。這一政商利益共生結構,雖諸多政要紛紛諉稱不識金主,這次仍暴露於事件之中,事屬系統性腐化結構,台灣人民在歷經食的恐慌與「美食王國」落漆之後,不能再對這一政商結構視若無睹。 從這些現今已知的事實看來,吃的安全或食的危機既有個別廠商的問題,更存在龐大的利益共生政商結構,如其繼續運作,台灣社會難有寧日。改變不易,但下月的九合一選舉是教訓主政者、打破這一政商結構的關鍵,這是民主提供人民的良機;如能善自把握,閣揆現今換不換人,其實對大局不是那麼重要。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