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08 07:22:00瀏覽180|回應0|推薦0 | |
2021-12-01.文 / 葉懿德整理.出處 / 康健雜誌 筋膜有彈性或僵硬固化 直接反映心理狀態 Q4:現代人為什麼需要重視筋膜? A:在生理的層面上,筋膜可說是一個很直接的身心健康的橋梁。筋膜是彈性還是僵化,多少反映了一個人心理層面是不是舒服、是不是活得帶勁。對筋膜的重視,最早是整骨醫學創始人史提爾(Andrew Taylor Still)開始。整骨醫學是在正規醫學院外發展出來的,因為能學到很實用的技術來幫助人,在美國非常普及。後來和西醫整合,合格的整骨醫師也一樣接受四年完整的醫學教育,並進入醫療系統執業。「筋膜放鬆(myofascial release)」就是由羅夫按摩創始人的學生、整骨醫師沃德(Robert Ward)和物理治療師巴恩斯(John Barns)各自在1960年代提出來的。有些醫師也用整骨醫學的技巧,像甘迺迪總統的私人醫師崔薇兒(Janet Travell)會採用各種工具例如搖椅、滾筒、乾針療法來舒緩總統長期的不明疼痛。她創出激痛點的理論,找出病人身上一按就劇烈疼痛或引起其他部位疼痛的點,對這樣的點施加適當的壓力,反而可以幫助緩解。類似的觀念,有些心理治療專家也會使用。他們在做情緒療癒時,發現案主身體某些地方特別緊繃,就透過按壓幫助案主把身心壓力釋放出來,對心理創傷有很好的療癒效果。 筋膜訓練與照顧 已成運動場上比拼焦點 Q5:除了疼痛外,筋膜有什麼新的應用? A:到1990年代,也有人發現針灸的穴位一樣落在筋膜上,和激痛點幾乎相同。不同領域的整合,是值得期待的。同樣是處理結構的損傷和疼痛,骨科或神經外科醫師習慣以手術為工具,對於筋膜科學的接受比較慢;反而復健科各種專家都在運用筋膜放鬆的技術,希望把筋膜的限制打開。也因為對復健確實有效,即使正統醫學不見得真正認識它的價值,但這方面的實務早就相當普遍。回頭看,羅夫按摩、頭薦骨療法、整脊、拍打、刮痧、拔罐、各種按摩,都是用治療師的手或工具在軟組織上操作,也就是透過接觸的力道或共振將筋膜解開,活化身體內在的修復機制,幫人恢復身心舒暢。現在許多教練也會在運動前後教人拉伸、用滾筒或各種設備來舒緩緊繃,一樣離不開筋膜放鬆的原理,不光能處理疼痛,更可以提高運動的表現。我從2003年起,參與了幾年台灣奧運代表隊的顧問工作,就特別強調筋膜可以作為訓練和照護的重點。當時台灣體育圈對筋膜科學還很陌生,但現在很不一樣。今年東京奧運,許多朋友也看到場邊或比賽後照護師幫助選手放鬆筋膜,這已經是現代體育不可缺的一部份。職業賽更重視筋膜放鬆的運用。我常跟同事提到史上拿到最多冠軍獎盃的美國橄欖球四分衛布雷迪(Tom Brady),他到44歲還能打職業賽,不是靠肌肉爆發力,而是全身的彈性與柔軟度。他能很快從激烈的比賽恢復,和完全採用筋膜放鬆的身體按摩和訓練是絕對有關的。在歐美,我已經知道很多醫師體認到筋膜科學的重要,也運用這方面的技術來治療。但在我看來,西醫的關注點還停留在直線式的拉伸與延展,比起我前面提到的螺旋操作,治療效率還是相對受限。然而,只要正確理解筋膜的特性,我相信很快就會有所突破。 回顧筋膜科學被西醫接受的過程,也讓我想起之前推廣「真原醫」遭遇阻力,最後只好大量刪減斷食章節的經過。沒想到不過幾年,斷食已經成為一個全球都能接受的觀念。成千上萬的人親自嘗試,體會到對過重和糖尿病的改善。醫師也從營養和生理的角度用「糖尿病前期」將肥胖和糖尿病連結起來,並為斷食的療效做了科學的解釋與驗證。201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更頒給探討「自噬作用」(斷食引發的細胞生理機制)的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當然,沒有哪一種治療是萬靈丹。舉例來說,有一種長期疼痛「纖維肌痛症」光做筋膜放鬆,幫助很有限。畢竟這是細胞層面的自體免疫疾病,還是要配合營養、斷食、運動,才能爭取時間走出來。我在台北成立身心靈轉化中心作為示範飲食營養和身心淨化的健康基地,並在這裡推廣結構調整運動,也正是因為筋膜放鬆的運動和操作要搭配營養調整和淨化,才更能夠幫助身心需要調整的人。 運動促進筋膜、代謝與心情健康,是最好的壓力管理。許多朋友在疫情間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體質朝向「代謝症候群」發展,心情也容易緊繃焦慮,不但會提高萬一感染的重症和住院風險,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也會上升。這是我希望大家特別注意的。生活靜態化,我們更需要調整生活習慣、補充適當的營養,減少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的攝取、甚或斷食適當地淨化。當然,按摩和運動也能幫助我們管理壓力,讓心情舒暢。 筋膜是一個整體,身心也是相通的。一個人想快樂,還是需要身體的配合。無論從內分泌、代謝或筋膜科學的角度,我都建議大家多做真原醫的有氧健身、結構調整運動和螺旋舞,希望你有機會就試試看!只要做,身體自然暢通,心情也會活潑起來。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