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洱茶的名山與名茶 一 河內外古茶山
2013/04/17 13:35:21瀏覽2615|回應0|推薦19
普洱茶的主要古樹茶山以瀾滄江為界劃分為二,江內有攸樂、革登、倚邦、蠻磚、漫撒、莽枝、易武六座;江外有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六座。
由於各茶山的茶樹生長環境各異(如海拔、氣候、日照、雨量等各異),土壤所含化學成分也不一樣,因而這12座茶山所產的茶葉在口感上各有不同。
江內古樹茶山為攸樂、革登、倚邦、蠻磚、莽枝、易武。
(1)攸樂古茶山 
攸樂古茶山,現今屬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所轄區域,是歷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海拔在575-1691米之間,地處北熱帶、南亞熱帶氣候的山區,年平均溫度18-20C。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土地資源豐富。境內生長著種類繁多的珍稀動植物,適宜種植多種熱帶經濟作物。古茶園土壤屬磚紅壤性的紅壤,有機質含量較高,pH值在5.1-5.7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攸樂古茶山種茶、製茶、貿茶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清朝雍正年間(1729),普洱府曾在基諾山設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樂同知。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有1萬畝左右,現存古茶園面積只有2900多畝。古茶樹、古茶園在海拔1100-1500米之間,土壤為磚紅壤和紅壤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較高,有機質含量高。大部分為林茶混交林,屬雲南大葉茶種,葉型分為長葉型和橢圓型兩種;芽葉分為紅梗綠芽和綠梗綠芽兩種;基諾古茶園中還發現比大葉種稍小一點的中葉型茶種。
基諾古茶園為大面積混雜林茶園,海拔1200-1500米之間,總面積1800多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在50-120厘米之間,主幹胸圍在30-80厘米之間,樹高2-3米,樹冠直徑在1.5-3米之間。樹勢蒼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較多,樹齡在300年以上。
司土老寨為清朝雍正年間攸樂同知駐地,海拔1100-1300米,保留有多片混林古茶園,面積800餘畝,但古茶樹多為砍伐後重新萌發的枝幹,僅在基部保留有較粗的一部分老樁。其中最大的一株老樁高0.4米,圍粗1.10米,老樁上長著十多枝分枝,株高為3.3米,樹冠直徑2.3米,樹齡約400年。
代表性的古茶樹主要有:茨通古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 Slnensis var assamica),樹型小喬木,屬砍伐後重新萌發的古茶樹,基部老樁高0.4米,圍粗1.10米,整株古茶樹高3.3米,樹幅2.3-2米。葉長橢圓形,長寬15.5x6.0厘米,葉脈10-12對,葉水平狀著生,葉色深綠,葉尖漸尖,葉齒細銳,葉質厚、硬、脆,芽葉色澤綠,茸毛多,樹齡500多年。亞諾古茶樹:學名普洱茶(CamelliaSlllellslsvarassamlca),樹型小喬木,樹姿直立,樹基部圍粗1.18米,主幹胸圍0.60米,樹高2.98米,樹幅2.6x2.2米,分枝密;葉倒卵圓形,長寬11.3x4.9厘米,葉脈10-12對,葉面微隆,葉身平;葉質厚、硬,葉色深綠、葉尖漸尖、葉齒鈍,芽葉色澤紫紅,茸毛多。樹齡300多年。
攸樂山茶屬喬木大葉種,苦澀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氣一般,湯色淡橘黃。
(2)革登(莽枝)古茶山
革登茶山位於景邁縣像明鄉西部,包括今像明鄉的安樂和新發兩個村委會轄區。歷史上的莽枝(芝)茶山、牛滾塘茶山(今安樂)等均屬於革登茶山範圍。茶王樹的存在,證明了革登茶山悠久的茶山發展歷史。生長在新發寨背後的山頂上的一棵茶王樹在光緒初年,每年尚可產茶六至七擔之多。民國初年,其根部枯乾尚存。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株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乾茶一擔,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榮時期,茶園總面積達6000多畝,茶葉產量達100多噸。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園3232畝(其中安樂1 616畝,革登560畝,莽枝1 056畝),在海拔1360米處,保存有一株較大的古茶樹,喬木型,樹姿直立,樹高6.3米,樹冠直徑5.6米,基部圍1米,屬於普洱茶種,樹齡300年左右。革登小葉茶古茶,學名(Camelliaslnensls),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5.4米,樹幅4.6x4.8米,葉形橢圓形,葉面平,葉身平、葉質稍硬,葉色墨綠.葉緣平,葉尖鈍尖,葉齒淺密銳,葉直立狀著生,葉基楔形,葉脈7-8對,芽葉色澤翠綠,芽葉茸毛多。由於革登茶山和莽枝茶山兩茶山交織相連,面積不大,故兩山合稱為"革登茶山"。兩茶山都有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古茶樹。"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採茶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 "莽芝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清•阮福《普洱茶記》和《普洱府志》的這兩段記載,表明了擁有"茶王樹"的革登茶山,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的代表性特徵和悠久的植茶用茶歷史,並以此而著稱於國內國際茶界。革登茶山年平均氣溫18.20C。土壤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色土.土質都呈微酸性反應。土壤pH值4.5-6.5之間,兼少量石灰性反應。特點是: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機質腐殖質含量高,土壤有機質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氣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機質含量高;另外,在濕熱作用下由於侵蝕淺薄少故而土層深厚,能為茶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養分足、茶樹根深葉茂。革登山茶屬喬木中小葉種,較苦澀,回甘強烈、生津快,香氣呈淡清香,湯色深橘黃。
(3)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位居景邁像明鄉東部,北接景洪市勐旺鄉,南連曼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於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屬思茅廳要津、結合部,是滇藏茶馬古道源頭的中心樞紐。明朝隆慶年間,車裡宣慰使把所治區域劃分為12個行政區域稱為"西雙版納",倚邦劃為十二版納之一的版納倚邦,因盛產茶葉,又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茶水井"之地,統一管轄當時的六大茶山。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間,由於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農大量前來開墾茶園、建茶莊商號,倚邦古茶山茶葉生產貿易一直保持著興旺繁榮的景象,道光年間達到鼎盛。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茶葉貿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像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個村委會的茶山,古茶樹以雲南大葉種茶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種的小葉種茶。這裡的普洱茶滋味濃厚,香高馥郁,苦澀味輕,回甘爽口,歷來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質、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因此,自清•雍正年間起,曼松頭撥春茶製作的普洱茶被列為朝廷貢茶的首選,"年解貢茶二十擔"。採辦貢典之茶一直持續到清末光緒年後期。倚邦茶山所產的普洱茶緊團茶,又稱"元寶茶",主要銷往四川、西藏、貴州各地,並部分通過老撾、經泰國銷往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清朝末期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產貿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鎮。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的古茶園總面積為2950畝。古茶樹普遍分枝密,有較多分枝級數,最多四級以上。茶樹高3-7米,根基圍30-100厘米。葉基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葉身平或微隆,葉緣平。有上百畝連片的小葉種古茶園,小喬木型,絕大多數的茶葉葉片色澤呈深綠或綠,樹齡均在300-500年,共計1200畝,主要集中分佈在倚邦、曼林、曼莊3個最早生產普洱茶的古茶山。說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與內地古茶區在茶葉種植、加工、工藝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倚邦山茶屬喬木小葉種,回甘快、生津較好,香氣幽香如瀾,湯色深橘黃。
(4)曼磚(莊)古茶山
曼磚古茶山,又稱蠻磚,現稱"曼莊",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位於今景邁縣像明鄉南部,包括今像明鄉的曼莊、曼林兩個村委會轄區。
"曼(蠻)磚"一詞,自明末清初以來,幾乎凡涉及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史籍、散記,都會提到。清•阮福《普洱茶記》及雪漁《鴻泥雜誌》等史書記載:"倚邦、蠻磚者味較勝"。曼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碑文記"蠻磚為普洱茶六大茶山一山" 。記載說明曼磚茶山所產之茶品質好,而且是最早形成規模、產量較大的茶山之一,顯示了其在六茶山中的重要地位。據記載,古茶園最先為當地土著人"本人"的先民開墾種植,清朝初午後,大批石屏等外地人進入,與當地少數民族茶農共同種植髮展茶葉,清乾隆時期六年已形成較大規模,達到興盛,茶山的茶園面積達到1萬餘畝,茶葉年產量最高達200多噸,其茶箐多數運往 易武加工成"圓茶"外銷。
曼磚位居六大茶山中央,沿茶馬古道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曼磚茶山古茶樹古茶園在海拔565-1540米之間都有分佈。現今曼磚古茶山仍保存有2930畝古茶園,古茶樹大都生長在茂密的森林中。茶樹品種較雜,以雲南大葉種為主,還有當地人稱之為"柳葉茶"的小葉種,約佔古茶園總面積的1/4。這裡的古茶樹大葉種茶,芽葉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強,茶葉香高持久、滋味濃重,內含物豐富,為製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古茶樹長勢較好,密度較高,茶葉單產較高。有一株較大的古茶樹,樹型小喬木,樹高3.9米,基幹圍粗1米,樹冠直徑3米,屬普洱茶種,樹齡300年左右。
蠻磚山茶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強烈、生津快,香氣呈梅子香,湯色深黃。在歷史上有喝蠻磚看倚邦一說。
(5)曼撒(灑)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為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所轄茶山在現今的景邁縣曼臘鄉境內。。
據史書記載,曼撒茶山是最早發展的六大茶山之一,域內擁有古老茶園1萬餘畝。《雲南經濟滇茶概述》中載:"鎮越縣即六大茶山的易武茶鄉,曼撤茶山茶質優良,遠較佛海為勝,年產茶約200噸,清朝乾隆(1736年)前已有漢族在易武曼臘制團茶,乾隆年間(1736-1795年)石屏一帶的漢族就紛紛遷居曼撒茶山,開發茶園,致使茶葉產量大增"。曼撒茶山茶葉以品質好、香高味濃而譽享國內和國際茶葉市場。清末民初,茶山所產茶葉主要經老撾運銷越南萊州,再轉銷南洋諸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區。曼撒村是古茶山的中心地帶。據史載和口傳,茶王樹寨原有一棵茶王樹,老樹直徑為1.2米,樹齡千年以上。1918年前,這株茶王樹一次可採鮮葉100多公斤。1926年,茶王樹主十枯死,後從樹樁根部萌發出3枝新枝,新枝直徑分別為36、43、26厘米。
曼撒茶山,海拔在750-1 958米之間,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17.2攝氏度。年降雨量1600毫米,茶區土壤屬磚紅壤性紅壤,局部地區黃壤和紫色壤土,pH值在5-5.5之間,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曼撤現古茶園面積僅存2500餘畝。
古茶樹均屬雲南大葉種,古茶樹茶種群體較集中,葉型分為長葉型、橢圓型兩種;從芽葉上可分為紅梗綠芽、綠梗綠芽兩種;另外尚有少許的中小葉茶樹分佈。
(6)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鎮,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製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已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乾茶70000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
易武古茶山海拔656-2023米之間。海拔差異大,形成了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小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易武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6%以上,腐殖質厚5厘米以上。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茶樹分佈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藤本植物繁茂,森林覆蓋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江外古樹茶山為南糯、南嶠、勐宋、景邁、布朗、巴達。
(1)南糯古茶山茶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南糯茶山15000多畝混林古老茶園和無數古老的大茶樹大部分已淹沒在高大的樹林及遍地的野草叢中。80年代以來,新建了密植速成高產茶園5 000多畝。至2001年,南糯山茶葉產量達774噸,成為雲南產茶第一大村。在南糯山隨處可見許多直徑在0.3米以上、樹高3米~5米的大茶樹。其中發現了一株高5.5米、基部圍粗達1.38米的古茶樹。這株古茶樹雖然老態龍鍾,但依然枝繁葉茂,被尊稱為"茶樹王"。國內茶葉界許多專家、教授、學者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人員一起,對茶樹工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論證,最終保守地認為茶樹王樹齡達800多年,屬栽培型古茶樹。
南糯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微苦澀,回甘、生津好,湯色橘黃、透亮;透著蜜香、瀾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歷史上是聞名遐邇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著一株千年的栽培型茶王樹。布朗山:茶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快、生津強,湯色橘黃透亮;香氣獨特,有梅子香、花蜜香、蘭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2)南嶠古茶山茶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橘黃,香氣一般,茶葉等級低。
(3)勐宋古茶山位於勐海縣東部綿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樹資源,是20世紀末才被外界重新發現、加以利用的,這裡的古茶樹茶以獨特的高香和濃郁的茶氣為特點。勐宋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土壤肥沃,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優越。是西雙版納歷史悠久的古茶區之一。勐宋古茶山古茶園分佈較廣,古茶園3800畝。樹齡在100-300年之間,樹型小喬木,茶園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測紅毛樹、染飯花等。茶樹樹齡500-700年之間古茶樹大都寄生苔蘚、地衣、石斛等林陰植物,許多古茶樹老態龍鍾。土壤為紅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紅毛樹、洗碗葉、飛機器草等。樹齡在200-400年之間古茶園土壤為紅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樹、紅毛樹、染飯花、飛機草等。主要加工曬青、烘青茶,所產竹筒茶品質佳,聲名遠揚。代表性植株有:大茶樹2號,位於海拔1563米,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樹高3.7米,基部圍100厘米;保塘茶王樹4號,海拔1723米,樹型喬木,樹姿半開張,樹高9.2米,樹幅7.7x6.8米,長勢強,分枝中,基部圍200厘米,最大干圍130厘米,樹齡約700年。古茶樹葉形卵形,葉片著生狀上斜,葉齒中等密銳,葉色深綠,葉緣平,葉身平展,葉面微隆,葉質軟,葉基楔形,葉脈11對,芽色澤翠綠,茸毛多。古茶樹6號,位於海拔1719米,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張,基部圍191厘米,樹高4.9米,樹幅2.5x3.1米,長勢強,分枝巾,葉形、叫-片狀、葉色、葉緣、葉身等狀態與保塘4號相同。南本茶樹2號,樹型小喬木,樹姿半開張,基部圍110厘米,樹高4.4米,樹幅4.1x3.6米,長勢強,分枝中。納卡茶樹3號,海拔1 671米,樹型小喬木,樹姿開張,基部圍123厘米,樹高4.1米,樹幅4.7x3.65米,長勢較弱,分枝中。勐宋茶山茶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
(4)景邁古茶山景邁山茶屬喬木大葉種,十二大茶山中喬木樹最大的一片集中在這裡,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分佈在瀾滄縣境內的惠民鄉景邁、芒景2個村民委員會轄區範圍內,位於東經99°59′14″--100°03′55″,北緯22°08′14″--22°13′32″,距縣城70餘公里,坐落在景邁、芒景萬畝古茶園內的村寨有糯崗、景邁、勐本、芒埂、上芒景、下芒洪、翁窪、翁基、老酒房等10個自然村。茶園面積16173畝,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乾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古茶園土壤屬於赤紅壤,古茶園內的植物群落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植物,其中思茅木姜子和紅椿為國家二級保護的珍稀樹種。動物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等。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傣文記載,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種植於傣曆57年。古茶園的茶樹在天然林下種植,是最為古老的種植方式。古茶園的茶葉很早就用馬幫馱到普洱進行交易,作為普洱茶原料之一,自元代起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據有關專家調查,景邁、芒景古茶園的茶樹,大部分樹冠挺拔,枝葉茂密,許多古茶樹上寄生著具有神奇藥用價值的"螃蟹腳",是世界罕見的大面積栽培古茶林。曾經到古茶園考察的專家學者稱這片古茶是珍貴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
(5)布朗山古茶山布朗山鄉是我國唯一布朗族民族鄉,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區之一。布朗山位於滇南勐海縣中緬邊境。境內海拔在535-2082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67%。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古濮人,他 們擅於種茶,寨子遷到哪裡,他們就在那裡種茶。布朗族遷徙到布朗山的歷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布朗山茶山擁有栽培型的古茶園資源9505畝,均為普洱茶種。有普洱茶和苦茶變種兩類。屬普洱茶的茶樹樹型為喬木或小喬木,開張,約1人多高,最大樹基圍1.73米,葉脈劉數lO-20對,葉片片長x寬在12.6x6.2-19.9 x7.0間,葉片橢圓或長橢圓葉,葉面隆起,葉身內折或平,葉質柔軟或中,葉色深綠或黃綠,葉尖尾尖,葉基楔形。苦茶變種的樹形特徵:喬木型,樹高5-6米,最大樹基圍1.76米,樹幅4.1x4.7x5.25x4.65米間,葉色深綠,葉片光澤性和隆起度強,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當地稱苦茶。老曼娥布朗族村古茶園面積3205畝,分佈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為黃壤。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園。新、老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是一個村,遷到布朗山建寨定居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於栽培茶樹,班章古茶園即為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園,現存5870畝(其中,老班章寨4 490畝,新班章1 380畝),樹齡200多年。最大的一株古茶樹基圍1.73米,樹高4.45米,樹冠直徑6.24米。古茶園主要是分佈在老班章寨子周圍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保存較好,海拔1700-1800米,土壤為黃棕壤,部分地段為黃壤。班章古茶園的古茶樹茶以"香氣高,茶氣重"而馳名。
(6)巴達古茶山以擁有賀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樹王"而馳名的巴達古茶山,位於勐海縣境南端,包括勐海縣巴達、西定兩個鄉。兩鄉為哈尼、布朗、拉祜少數民族聚居山鄉。巴達古茶山擁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野生茶樹群落分佈在古樹參天、藤蔓攀附、物種豐富的賀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為大理茶種,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樹王"就生長在這個群落裡,野生型古茶樹群落有6000畝。同一山區還分佈有3451畝栽培型占茶園資源。賀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屬於季風常綠闊葉林,土地面積5平方公里,現已劃為自然保護區,大理茶樹樹基部圍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樹高80厘米以下)隨處可見。野生"茶樹王"位於大黑山中間的緩坡帶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人工栽培型古茶園面積為2162畝,均為普洱茶種,海1580-1900米之間,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幹灰白。基圍在0.28-0.79米之間,離地分枝在1米以上。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身背弓或內折,葉質軟,葉色黃綠,葉尖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古茶園分佈在風景林中,土壤為黃壤。茶園中生長的樹木較密,遮陰度較高的風景林中,古茶樹處於自然生長狀態。西定有栽培型古茶園1215畝。品種系普洱茶種,分佈在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帶,樹型喬木或小喬木,披張,枝幹灰白、基圍在O.5-0.63米之間,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尖漸尖,葉質軟,葉色黃綠。巴達山茶屬喬木大葉種,這裡生長著成片的栽培型茶樹和野生茶樹林。賀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長著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樹;此山茶葉味苦澀,回甘、生津快,湯色橘黃晶瑩、透亮,條索墨綠油亮;香氣好,有梅子香、蜜香。
由於各茶山的茶樹生長環境各異,土壤所含化學成分也不一樣,因而這幾座茶山所產的茶葉在口感上各有不同。
革登、莽枝、倚邦、蠻磚、曼撒、悠樂..茶山普洱茶的特點
(1)、革登山:屬喬木中小葉種,較苦澀,回甘強烈、生津快,香氣呈淡清香,湯色深桔黃。
(2)、莽枝山:屬喬木中小葉種,較苦澀,回甘強烈、生津快,香氣較淡,湯色深桔黃。
(3)、倚邦山:屬喬木小葉種,回甘快、生津較好,香氣幽香如瀾,湯色深桔黃。
(4)、蠻磚山: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強烈、生津好,香氣呈梅子香,湯色深黃。在歷史上有喝蠻磚看倚邦一說。
(5)、曼撒山(易武山):屬喬木大葉種,微苦澀,香氣高,在梅子香、蜜香中透著一股幽瀾香,穀雨前後所採芽茶味淡香入荷,回甘強烈生津好,易武正山歷史上就是聞名中外的茶山。
(6)、悠樂山:屬喬木大葉種,苦澀重,回甘快、生津好,香氣一般,湯色淡桔黃。
南糯、布朗、巴達、南嶠、勐宋、景邁..茶山普洱茶的特點
(1)、南糯山:屬喬木大葉種,微苦澀,回甘、生津好,湯色桔黃、透亮。透著蜜香、瀾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歷史上是聞名遐邇的古茶山,至今仍存活著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樹。
(2)、布郎山: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快、生津強,湯色桔黃透亮。香氣獨特,有梅子香、花蜜香、蘭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3)、巴達山:屬喬木大葉種,這裡生長著成片的栽培型茶樹和野生茶樹林。賀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長著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樹。此山茶葉味苦澀,回甘、生津快,湯色桔黃晶瑩、透亮,條索墨綠油亮。香氣好,有梅子香、蜜香。
(4)、南嶠茶山: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桔黃,香氣一般,茶葉等級低。
(5)、勐宋茶山: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條索墨黑。
(6)、惠明景邁山:屬喬木大葉種,十二大茶山中喬木樹最大的一片集中在這裡,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苦澀重、回甘生津強,湯色桔黃剔透。這裡的喬木茶樹上還生長著一種寄生物俗稱"螃蟹腳",可消炎怯痰、對治療胃病和糖尿病較有效。

Top grade China Thea principle claim Hot water transparent fragrancy Sweet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