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茶雜誌史
2014/05/14 19:30:57瀏覽2771|回應0|推薦0

  學界常開玩笑說:「如果你要害一個人,那就叫他去辦雜誌。」翻開台灣茶文化史,茶學雜誌史實在是其中最艱辛、最坎坷的一章。

 

  台灣茶學雜誌的刊行,如果以時代的先後而言,大致上可以分為日據時代、195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以後的現代等五個時期。 

 

(一)、日據時代的茶學雜誌

 

日據時代始於1896年。目前最早的雜誌是在1910(明治四十四年)。此期雜誌主要有三種。都是由茶業工會或總督府刊行的,因此官方的色彩相當鮮明。現存的這三個雜誌裡,台灣總督府茶檢查所刊行的《台灣茶檢查所年報》,每冊約五十頁。內容著重茶的科學性,有類後來茶改場的《年報》。台北茶商工會出版的《台灣茶業月報》於1912131日創刊,發行人為台北商工會長陳瑞禮。內容比較側重經濟,有點似茶葉工會的《茶訊》。《台灣之茶葉》則較多人文色彩,有點似茶藝協會的會刊。

 

  有一點值得一書的,茶葉工會出的兩種期刊早期都是兼收和漢版。和版在前,漢版在後。此外,除了《台灣之茶葉》在二百頁以上外,其他兩種都在五六十頁之譜,而且都是月刊。比起民國時期以後的台灣茶界,日據時代辦茶學雜誌的先賢的努力,實在令人佩服。

 

(二)、1950年代的茶學雜誌

 

1957年起,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工會出版的《茶訊》為當時的茶界注入清流。這份至今發行約八百期的茶學雜誌,雖然以經濟貿易為主,但收錄了較多一般人可以看得懂的文章。於是《茶訊》在總編輯林馥泉的策劃下,以及林復的依隨下,幾乎有二十多年是台灣茶客的主要知識來源。當然這得歸功於林馥泉的學術通俗化,以及林復的紹繼了。

 

  此後,首先出現在茶學雜誌舞台的是茶葉改良場的《年報》,它是該場的年度工作報告。1967年以前的的編幅相當的小,到了1967以後,才逐漸擴編,但總在兩百頁以內。茶改場的《年報》是一年刊的工作報告的學術期刊,一般人是看不懂的。到了1981年,台灣茶葉改良場推出更專門的《台灣茶葉研究彙報》每年出版一冊。 

 

(三)、1980年代的茶學雜誌

 

到了1980年左右,台灣出現了兩個特殊的雜誌,一個是婁子匡的《味茶小集》、一個是蔡榮章陸羽茶藝中心的《茶藝月刊》。這兩個雜誌都是以八頁發行的。但是婁子匡的是八開本、蔡榮章的是十六開本。為什麼都選用八頁?我認為那是受林馥泉《茶訊》的影響。

 

  婁子匡是近代第一個辦茶雜誌的單兵,啟迪了不少後進。但是由於當時茶藝文化不甚發達,稿源甚瘠,加上婁氏捨不得花錢重排,很多文章剪貼自報章雜誌,使得《味茶小集》成為像個叫花子的百衲雜誌,體例的零亂是無以復加的。

 

  蔡榮章的雜誌則是公司的工作報告,早先是由林荊南任總編輯,林氏為一傳統詩社中人,自然帶入了風雅文化,這是當時最富古文化氣息的茶學雜誌。後來蔡榮章親自主持,工作月報、國內專家,員工心得,織彙成一本台灣茶文化的重要著作。

 

  19829月,中華民國茶藝協會誕生,19833月《中華茶藝雜誌》創刊。由當時的秘書長范增平主持,內政部的登記證是三八四四號,以范增平為發行人。范氏辦雜誌相當認真,在十四期的《中華茶藝》,以當時的文化水平看來,實在可圈可點。但是由於雜誌是以范氏之名登記。當范離職時,產權的歸屬就產生問題了。到底《中華茶藝》是范氏的,還是茶藝協會的?

 

  1984年,茶藝協會就向內政部另行登記,登記證為四○八五。以《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會刊》為名。

 

  此刊的在吳振鐸任第一屆與第二屆理事長(至198611月)時的總編輯為蔡榮章(第一至七期)和林資堯(第九至二十六期)。蔡榮章時期的會刊為工作報告和會內通訊。林資堯則把它加以人文化與趣味化,可讀性較高。

 

  而198611月至一198811月,李瑞賢任第三屆理事長,任內的總編輯為秘書長范增平(第二十七期以後。約至四十七期),會刊特重理事長、秘書長行誼。

 

  兩年後,王應傑任第四屆理事長仍以范增平為秘書長,此刊停止發行,協會雜誌併入《中華茶藝雜誌》。再二年,范增平任理事長迄今。

 

  1984年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茶藝雜誌出現,那就是《茶與藝術》,發行人是季野。這是一個中型雜誌,每期約在一百餘頁之譜。是民國以來台灣最大的茶雜誌。它使雜誌的境界擴大,深入淺出的推展茶藝,更企劃出不少成功的專題。由於篇幅的增加,容得下長篇大論。當代不少重要茶學著作就是保存在其中的。《茶與藝術》共刊行三卷三十六冊。可惜後來停刊,算是茶界的大損失。

 

  此外同年的《清流茶藝》則是步武婁子匡個人辦茶藝雜誌的精神,以八頁十六開發行,內容稍嫌貧乏,前後約刊行二十期以上,算是難能可貴了。

 

  1988年出現了三個小型雜誌,那就是《旭峰茶話》、《天仁茶訊》,以及《台大茶藝》。

 

  《旭峰茶話》由旭峰茗茶主持,康文耀任總編輯,水準相當高,但不堪期期虧損,只刊行八期就停刊了。

 

  同時另一財團天仁茗茶的《天仁茶訊》則由林易山(即林資堯)主持,屬內部型刊物,至今刊行三十六期。林氏相當注意茶與相關文化的配,可惜稿源稍嫌薄弱,內容遠不如他在茶藝協會時的表現。

 

  至於《台大茶藝》則是學生試辦的微型刊物。每期八開四頁,算是國內大學茶藝社團的小小成果了。

 

  以內容水平而言,綜觀本時期的代表性茶學雜誌,是《茶藝月刊》、《茶與藝術》、《旭峰茶話》,可惜至今三亡其二,實在令人感慨繫之。

 

(四)、1990年代

 

1990年以後的茶學雜誌有五:吳智和的《茶學》、成大茶藝主的《茶藝專刊》、以及《壺中天地》、《茶與壺》、《紫玉金砂》、《耕讀茶話》季刊、《茶道文摘》、《天地方圓》

 

《壺中天地》1992年由壺中天地雜誌社出版。

 

《陶藝》1993年創刊至今。

 

《紫玉金砂》19936月創刊,20001月停刊。《紫玉金砂》共計發行七十五期。總編輯黃健亮。《紫玉金砂》雜誌完整記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宜興、台灣、香港三地的紫砂熱潮,反映彼時的收藏、創作與市場風向。

 

199921日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第一號會訊以《台北茶人》出刊。

 

 

 (五)、2000年後

 

《茶顛話茶》是由黃安先生的安仔藝術筆記網約在19999月所建立的一個網站,是台灣網路上最早建立的茶產業社群網站,提供中國茶葉、台灣名茶、茶道精神、茶杯、茶壺、茶書法、茶典與品茗藝術及茶業論壇…等,供網友發表茶業相當心得與論述的社群網站。

 

新近的茶友可能對茶顛話茶這個網站不熟悉了,但是接觸普洱茶超過七八年以上的網友們大概都曾經看過裡面的文章,也對站內許多知名人士例如:藍天/石老師/華仔/香港茶人(後改為浮雲)印象深刻。可以說,普洱茶在全世界會有如今這般風光,這個網站在當年的討論所產生的影響力絕對是非常大的。

 

後來的討論版上總是可以看到某些茶商出題帶引討論,就如同球員兼裁判一般,多多少少就誤導一些茶藝新手走進預設的陷阱,也順道打打免費廣告,而且討論的主題仍然以產生雲南的普洱茶為主,台灣茶的討論幾乎少見。在沒有任何收入又得常常面對自己網站的亂象,任何網站的站長都不會願意再堅持下去吧,那些想光明正大賣茶的人實在應該自己想想辦法,不該像寄生的蟑螂只想撿現成的食物吃吃,或許讓那些茶商開始正式出資維持茶顛的運作是唯一可以保留討論精華及資料的辦法。

 

可惜!真可惜!因為普洱茶的風行,也導致許多利益糾紛,站主安仔因為不堪其擾,2004103日停止網站運作,2005年把這個網站封鎖起來了,只留下當年的資料內容供人瀏覽,請參考網址:http://web.archive.org/web/20041009125438/www.wwwart.com.tw/tea/《茶顛話茶》正式走入台灣茶的歷史中。

 

    《茶藝‧普洱壺藝》雜誌由五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於2002年開始發行。

 

2003121日由林志煌創立台灣茶訊…,初期以雙月刊方式發行,,以12張報紙大小每次發行1萬份,發行二年後改以網站台灣茶訊www.tea520.com.tw方式呈現,直至今日。

台灣茶訊網站內容如下:

◎茶之邂逅:台灣茶史、台灣主要茶品種、台灣特色茶

◎茶鄉之旅:文山包種茶之旅、鐵觀音茶之旅、碧螺春綠茶之旅、東方美人茶之旅、台灣紅茶之旅、凍頂烏龍茶之旅、高山茶之旅、低海拔烏龍茶之旅、其他茶類之旅

◎茶之藝文:茶文化、茶藝茶道

◎茶之品飲:茶餐、茶點、茶飲

◎茶與生活:茶與佛教、茶與道教、茶與其他宗教、各地茶飲風俗

◎專題報導:台灣茶人、茶事、茶具、茶與水、茶飲料、相關法令、名家創作、大陸

特色茶介紹

◎茶花介紹:原生茶花、山茶、雪茶、肥後茶、茶梅、南山茶、金茶花、其他

◎技術講座:茶園管理、製茶、焙茶、茶葉包裝、茶業行銷、茶藝教學

◎活動看板:

◎茶業消息:國內茶業消息、國外茶業消息

◎商家推荐:茶藝館、泡沫紅茶、茶飲料商、茶廠、茶商、茶器具商、製茶焙茶設備商、茶葉包裝商、農藥肥料商、茶苗商、茶業團體、產茶區農會、茶花商。

 

出版書籍有:《台灣茶鄉EASY GO !》、《喝茶、找茶、玩茶》、《揭開比賽茶的神秘面紗》、《關不住的趨勢~普洱茶》…等書。

 

200410月,《台灣茶饌》雜誌創刊了,讓喜歡煮茶論茶的朋友擁有可切磋茶藝的園地,引領想一窺台灣茶葉文化堂奧之妙者入門尋幽,更期待曾在一、兩百年前驚豔歐洲宮廷的台灣茶葉能再度飄香全球,這是創辦人涂宗和先生長久以來未曾稍忘的心願。到了第十一期雜誌更名為《茶撰》,雜誌直至20076月第十六期出版後停刊。

 

《壺藝》雜誌於2005年秋季發行創刊號,以壺藝為出發點,結合陶藝與茶藝的經驗,共同譜出的華麗圓舞曲。特別收入「壺藝大師特輯」、「壺藝示範」、「紫砂賞析」、「特別報導」、「中國紫砂的未來」、「紫砂名人Q&A」等單元,邀請大家一同品味。

◎摘錄至《台灣茶百科全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33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