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包種茶之父~王水錦和魏靜時
2014/05/09 19:18:57瀏覽9735|回應0|推薦0

魏靜時

王水錦

1853年咸豐癸丑年227日魏靜時生,南港式製造法發明人。後人尊稱「南港包種茶始祖及老師」。是台灣茶業之根源,日本昭和天皇頒「白櫻花狀」以『台茶之父』褒揚。

1880年(清光緒六年)台茶輸出量達5428553公斤,達輸出量最高,產製區以台灣北部為主。不是茶農也開始改種茶樹,尤以從事樟腦加工者更多,是造成台灣北部樟樹加工業停產最大因素之一。其中當時七星郡內湖、南港大坑樟栳寮居民王水錦與魏靜時兩人見樟腦加工無利可圖,茶業市景看好,遂從事茶樹栽培及製造工作,茶苗聽說由今台北縣深坑鄉土庫當地引進十餘株茶開始種植。製茶技術則向大陸來台廖洞坑茶師學習傳統武夷烏龍茶製法及薰花處理。

1885年,福建省安溪縣地方,有王水錦、魏靜二氏相繼來台,在台北七星區南港大坑地方,悉心從事台茶研究,不論栽培或製造方法,加以研討改進,奠定包種茶製造技術。

1885年(清光緒11年)台灣建省。台灣茶製技術進入自然清香開始年代。

   魏靜時茶農成功發明新的茶製造法,經研究後證明,所製的茶比經過薰花加工處理的(包花茶)還香,也不用像烏龍茶如此複雜製造,簡單又清香茶葉震驚茶業界。同年王水錦茶農也以傳統武夷茶製法加以改良製造種籽茶,並對外公佈,也是新的茶葉製造方法,其特色水紅、甘而熟香。兩人所發明茶製造方法各有特色,成為當時台彎茶葉的兩大製造法。

南港式製造法發明人:魏靜時所研發的製造法成為今日台灣茶葉技術主要來源。

文山式製造法改良人:王水錦因年老目盲失傳。

  台灣烏龍茶薰花加工處理年代因而結束,這是台灣茶 業史一大革新轉變,魏靜時及王水錦的茶葉名稱為「南港種籽」,是台灣最早的『包種茶』。(根據日人井上房邦調查,包種茶原始名稱為種籽茶,此種茶葉在製作完成後,用方紙兩張內外相稱,放茶四兩,包成長方形外觀之四方包,包裝外表註記茶名及麥頭加印章,稱之為「包種籽茶」,後簡稱「包種茶」,為包種茶稱謂之由來。這種包裝茶的方式,依據舊誌的資料,迄今一百二十年前,是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葉加工業者,王義程所創製,由他創導並傳授,此包裝方式是為配合當時茶葉外銷需要之創造),也是中國千年來茶葉製造歷史上新的突破。

       魏、王兩氏不用薰花加工處理即能製造清香茶葉的製造方法,讓台灣茶業生態變化進入第三代時期,故才有「台灣真是好所在,樹葉也會出花香」的民間俚語。從此台灣茶業走入新紀元,台灣烏龍茶處理加工(包花茶)年代在台灣茶業界結束,茶農依照自已的地理環境、天氣變化、土質、採茶季節及茶葉採收靜置脫水處理時間掌握,開始製造自己茶葉。

1909年 民國前二年,魏靜時之『南港包種茶』參加日本博覽會獲頒特等獎。

1910年 日本平鎮茶業試驗所(今茶葉改良場前身),技手山田秀雄、井上房邦、谷村愛之助及台灣總督府技師田邊一郎及台北洲農會技員張迺妙、陳為楨等協助翻譯下,完成台灣茶葉普查及技術調查工作,公佈魏靜時的南港包種製造法,是最好製造法,王水錦同時亦接受調查。

兩人製法不同:

        王水錦的製法以傳統武夷茶製法烏龍茶直接改良包種茶,茶水泡後濃香,水較紅,稱為「文山式製造法。

         魏靜時包種製法為其自行發明製造的方法,較新式,茶水泡後清香,水密綠色,稱為「南港式製造法」,屬輕發酵,茶水以鮮綠黃色為特質,香氣自然清香怡人,外觀「龍形」緊捲縐曲,沖泡後茶葉鮮綠栩栩如生有(去死回生)之奇,滋味圓滑甘潤為其特色。

兩大製造法同時在台灣茶業界廣為流傳。

南港包種茶採收期每年有5次,

別是

春茶(四月上旬至五月下旬),

夏茶(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

六月白(七月上旬至八月中旬),

秋茶(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

冬茶(十月上旬至十二月上旬。

茶樹品種以青心烏龍茶(茶農俗名稱為種籽茶)為主。

1911年 民國元年,(大正元年) 台灣日據時,根據民國20年(昭和六年),當時日本政府民俗調查報告記載,以烏龍茶、包花茶而聞名之產地有文山郡、七星郡等區域,在春秋兩季製造烏龍茶者為多,其中特別以烏龍茶加工薰花處理「包花茶」為主,而當時製造包種茶者還是極少數,以南港大坑的王水錦及魏靜時生產種籽茶為首,價錢有7080圓,當時深坑、木柵地區所生產春茶,以烏龍茶為栽培製造的價錢最多不過4050圓,十五分地也有50圓價錢,由此可知南港包種茶當時獲利遠比烏龍茶高,魏、王兩氏製法更受肯定,地方茶農爭相學習,魏、王兩氏從此細心從事包種茶研究,不論栽培或製造方式皆加以研討改進,一方面提高製茶技術,一面將其研究心得傳教同業學習。

文山郡為新店庄、深坑庄、坪林庄、石碇庄等四庄。七星郡為北投庄、汐止街、士林庄、內湖庄、平溪庄等四庄一街。

1916年民國五年(大正5

        台灣製茶方式完成調查,選定魏靜時發明的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及王水錦改良的包種茶為當時茶葉製造最好的方法。名稱定為『南港式製造法及文山式製造法』,除廣為擴展外,並鼓勵茶業界前往學習。

       日本政府為改進台灣茶業,選擇南港大坑栳橑為『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並邀請魏氏擔任教師負責台茶改進工作,教導茶農學習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當時王水錦72歲後目盲、魏靜時63歲,因兩人年紀大而拒絕,時台北州農會及七星郡首都相當重視,並派當時內湖庄庄長郭華讓及地方大老極力邀請,經王水錦力薦,魏靜時受聘為(茶製造講師),是台灣第一位以茶農身份受聘為茶業製造講師,由政府聘任負責台灣茶業全面性改革工作,日治時期中央研究所新竹縣平鎮製茶試驗所(今茶葉改良所場前身)派技術人員向技手井上房邦、山田秀雄、谷村之助及台灣總督府技師田邊一郎及台北洲農會技員張迺妙、陳為楨等學習包種茶製造培養及訓練工作,授教技師由總督府經費補助,巡迴台灣各地茶區以南港包種茶製造技術為基礎,進行台灣茶葉改良及技術統一的工作,大陸傳統的製茶方式就此結束,台灣茶葉進入全面性的改革工作。『南港式製造法』成為今天台灣茶農製茶技術的『母法』。

註:根據台灣茶葉製造法,王水錦魏靜時可說是南港式製造法之元祖,但王水錦因目盲又早逝的關係,魏靜時最為出名,其製造法當初極為秘密而不大願意教導別人。中央研究所平鎮茶葉試驗支所曾指派職員調查研究製造法,以此為基礎完成台地茶園之製造法,而將其製造法指導一般茶農,其後台北州亦每年舉辦講習會並聘請魏氏擔任講師,致文山地方之包種茶亦受到南港式製造之影響。

◎1929年 台北州轄區內陸續設有茶業改善合作團體,製茶合作社成立。 是年,魏靜時死亡。享年76歲。 台灣包種茶元祖

當時七星郡首代表日本政府親臨拜祭,滿山白布以名人感念。為感謝魏靜時茶師對台灣茶業的貢獻,代表日本昭和天皇贈「白櫻花狀」,並尊稱『台茶之父』『台灣茶業大恩人』。

茶業的教導工作由其子魏成根及孫女婿李綑粒接替。魏成根創立南港大坑製造所,繼續教導包種茶製造延續工作。

 資料來源:南港區農會、南港茶史~台灣茶訊編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