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代茶師~張迺妙
2014/05/09 19:13:50瀏覽1664|回應0|推薦0

        張迺妙先生生於前清光緒元年(1874),沒於1954年享年八十歲。年幼失怙,從繼祖(通稱唐山茶師)習練製茶技藝十餘載,於繼祖返鄉後,來樟湖山獨力開發茶園,選擇良好土地栽植好茶樹有成。

榮獲日總督特等「金牌賞」第一人

        民國五年(即日治時期大正五年),參加台灣勸業共進會初製包種茶品評,榮獲日總督特等「金牌賞」,霎時聲明鵲起,遭來當時茶業人士嫉羨與存疑;於是群師聯名向日總督遞抗議書,矢言張迺妙先生參加品評的包種茶,斷非台灣本島(省)所產,乃「唐山茶師」提供的武夷名山或安溪之茶,并宣稱台灣的氣候地土,不可能生產此等極品等。 

        日總督接到這封茶師聯名的抗議書,命令當局先頒給一張「假獎狀」,同時派員到樟湖山勘查茶園。張迺妙先生在諸監督人眼下,於出品參加品評的原茶園範圍內,重新採摘等量茶菁,製造成品,密封帶回評審會進行重審。

真金不怕火鍊

        第二次的成品,經過複審會的評定,與先前「金牌賞」原品,無論品質、風味、色澤都相符合。但這群茶師們仍不服氣,再提第二次抗辯書,回頭指張迺妙先生已經獨家秘密引進安溪鐵觀音茶真樹。且指陳,張迺妙先生只須將少量鐵觀音茶的汁漿加入包種茶製作過程中揉捻,即可提升包種茶的色澤和芳味數倍云云。日政府復派來數位技師、確實查明迺張迺妙先生已經有鐵觀音茶樹十二叢,官方派來技師以畫圖寫生方法,不只畫出茶樹的形狀和枝椏,並且將所有枝椏加以編號,每一枝條生長的新芽,一一記數。報告上峰,說明張迺妙先生所有鐵觀音茶樹確實未曾採過一芽半葉的。至此,總督才正式頒發特等「金牌賞」給與張迺妙先生。

普及教習包種茶、烏龍茶的製作技藝不遺餘力

        正因著這個特等金牌賞,在台灣茶葉界引發的大風波;日政府更肯定張迺妙茶師的製茶技藝。嗣後迺張迺妙先生受聘為台北州廳巡迴茶師十年,普及教習包種茶,烏龍茶的製作技藝;大大提升了台灣茶葉的品質。至民國二十四年(日治台灣始政四十年)舉行台灣博覽會,張迺妙先生雖已從公職退下,台灣茶葉宣傳協會特別在博覽會場的茶葉館(現在新公園內的台灣博物館)褒獎迺妙公「功在台灣茶業」。且頒賞青銅花瓶一隻,以資紀念。

        於博覽會期間,福建同安縣城有一位藝術家徐雲情先生,來參觀博覽會,樂見張迺妙先生以中國製茶技藝揚名寶島,而慕名到舍下為張迺妙先生繪乙幅油畫肖像表示敬意。

        張迺妙先生於十年巡迴茶師教習生涯中,日治政府曾派兩位日籍技師,隨身以各種現代儀表,記錄下不同茶種茶類在製造過程如何因天候、地質、水土、氣溫等影響變化、以期把中國製茶技藝納入日本的「科學教室」。最後宮本技師嘆口氣說:「中國茶太奧妙了!」

專研製茶技藝~屢屢創新

        張迺妙先生以初製包種茶得名,當然首先教習這種製茶技藝,而留下今日的「文山包種茶」的盛名,作為他當年傳授的歷史回聲。然而對於茶農經濟價值上,張迺妙先生還發展「紅包種」更出色。所謂「紅包種」,是以鐵觀音茶的特性為仿本,將比較粗老的青心烏龍茶菁,用「綠葉紅鑲邊」的作法,調製出味美量多的「紅包種茶」,叫茶農們皆大歡喜。大凡清明節前後採的茶菁充作綠包種茶。穀雨前採的則製成「紅包種茶」。晚期張迺妙先生復將唐宋的「大葉茶」(所謂大葉茶,指葉老不能結成條索狀)。仿效鐵觀音作法,大大增進茶農收益。可惜這種作法,竟淪為日後市井的鐵觀音茶膺品。張迺妙先生在烏龍茶方面,調製出來的「凸風茶」,最為他老人家所樂道。此茶順應夏季茶樹遭一種「蜒仔虫」的侵害,轉以特別技藝調製而成。此茶高貴,被稱為「茶中美人」,價位貴比黃金(每斤價高八十銀元),叫許多茶農們眉開眼笑。(現在因使用農藥關係,此種「凸風茶」已經絕代了)。這種「凸風茶」純粹天成,加上特別技術;所謂好茶天成;原來夏茶的茶芽含苦水,卻由於「蜒仔虫」習慣自茶芽嫩蒂繞圈吸取汁漿,以致苦水無法輸入新茶芽;致新芽成長慢,茶質豐盈,調製成功「紅鰻耳襯底金吐銀」的茶美人。

        張迺妙先生在職務上歷經十年製茶教習,有了以上這許多貢獻,不過張迺妙先生心中所契置難捨的,仍是茶王鐵觀音。打從他於二十多年前繼祖返鄉的第二年,因回鄉探親,嘗到這名不虛傳「一啜三日誇」的鐵觀音茶的芳郁甘淳滋味。遂即乞索十二株真種,栽植在本館左上方的石崖縫間;過十多年復以日政府茶師身份正式購回鐵觀音茶苗千株。可惜,茶種是得著了,製作的技藝卻仍存在對岸的諸大師們的囊袋裏。

        鐵觀音茶,無論茶種與製作技藝,都應溯源武夷和安溪。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惟武夷茶的馳名,是到了宋名將兼大文豪范仲淹先生推動烹茶比賽才露頭臉的,並且歷盛不衰。

武夷和安溪有血源關係,安溪於五代宋初已經大量產茶。其中最著名的是鐵觀音。鐵觀音的極品廣東話稱「馬騮搣」,意思是野生於石崖峭壁間的茶,主人必須飼養猴子去採摘的。鐵觀音在安溪發源於嶢陽山的松林頭。而嶢陽山的秘密在焙火功夫,其秘密一系獨傳至今未被外人知曉。據後來查證,先栽植鐵觀音茶樹的地方是嶢南山西坪。嗣後證明西坪一帶氣候地土適宜,比較興盛。往後逐漸發展到龍池、大寶山、三洋,鵝角髻(本館後山先祖以此命名),和大平、羅岩、林東。現今新墾地區為劍斗。據一位曾獲中共國務院周恩來獎的宗姪親口說,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目前在安溪有好的鐵觀音茶園和好技藝者數不出十隻指頭的人家了。     

資料來源:張迺妙紀念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