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清兩代飲茶方式~泡茶法
2014/05/09 15:32:48瀏覽3905|回應0|推薦0

第四節 明、清兩代飲茶方式~泡茶法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散茶和末茶」。元朝時團茶、餅茶主要用作貢茶,民間一般只飲散茶和未茶。儘管元朝的茶類生產已轉入以散茶為主,由於充貢的建寧貢茶仍是龍團鳳餅,所以時人仍有以團、餅為『天下第一茶』的傳統印象。

入明以後,如《餘冬序錄摘抄內外篇》所載:「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明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即是指明朝初年,建寧貢茶還一如宋制,專以來造龍團鳳餅等一類的緊壓茶,後來朱元璋認為這樣太「重勞民力」,才下令「罷造龍團」,改造芽茶以進。這一改革,從統治階級的本意來說,是通過輕徭薄賦等一些體恤民力的措施,把社會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以穩定新建立起來的政權。但是,在客觀上,對進一步破除團茶、餅茶的傳統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明代中期,張源所著《茶錄》與許次紓所著《茶疏》,標榜著~泡茶法的確立,而此法的誕生影響所及,至今還風行於大陸、台灣。

明代後,由於製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朝後期,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蕩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

以下就泡茶法進行詳細解析:泡茶法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繚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貴,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杭俗烹茶用細說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台灣,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式有置壺、投茶、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

明清之後,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

一、   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茶巾擦壺,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二、   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於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來煮酥油茶、藏茶…。

縱觀飲茶風習的演變,儘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   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後),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中國古老的“清淨”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中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   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   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另外為因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紅茶、飲料茶以及各類袋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飲茶的發展趨勢之一。

◎台灣茶訊編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