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唐代飲茶方式~煎茶法
2014/05/09 15:12:48瀏覽1158|回應0|推薦0

第二節 唐代飲茶方式~煎茶法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于唐太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經修訂,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問世,標榜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后,我們從蘇廙所撰《十六湯品》,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毛文錫所著作之《茶譜》,皎然、盧仝所作茶歌…等看出,煎茶法在唐代已日益成熟。

我們從陸羽著作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看起,全書共七千多字,分三卷十節。

卷上:

一之源,談茶的性狀、名稱和品質;

二之具,講採製茶葉的用具;

三之造,談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

卷中:

四之器,介紹烹煮飲茶的器具。

卷下:

五之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質;

六之飲,談飲茶的風俗;

七之事,彙錄有關茶的記載、故事和效用;

八之出,列舉唐朝重要茶葉產地與所出茶葉的等第;

九之略,是講那些茶具、茶器可能省略;

十之圖,即教人用絹帛抄《茶經》張掛。

《茶經》有系統且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古代茶的發展演變,尤具史料價值。對後世茶藝影響甚鉅,有關『茶』的書籍大多競相引據。我們可從「五之煮,論述烹茶的方法和水的品質;六之飲,談飲茶的風俗」中發覺陸羽的茶品飲法是:先將茶葉蒸、搗、焙乾後作為餅茶,然後再磨成粉狀而供飲用,此種敘述正是「煎茶法」的品飲方式。

以下就煎茶法進行詳細解析:煎茶法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五大環節。

1.      備器:《茶經》「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承灰)、筥、炭撾、火筴(今音ㄘㄜ、)、鍑(今音ㄈㄨ、)(古音ㄈㄨv)、交床、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筴(今音ㄘㄜ、)、鹺(音ㄘㄨㄛ/)簋(音ㄍㄨㄟv)、碗、熟盂、畚、札、滌方、滓(音ㄗv)方、巾、具列,另有的統貯茶器的都籃。

2.      選水:《茶經》「五之煮」云:「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西元825元著《煎茶水記》,認為陸羽的茶經中對煮茶之水不夠考究,故特別注重水品,藉劉伯芻的品評擴而大之,加以發揮重新品評。但流於見仁見智,各方說法不同,難以令人信服,歐陽修即曾以「大明水記」一文予以辨正之。

3.      取火:《茶經》「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錄》條載:李約,闊公子也。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      候湯:《茶經》「五之煮」云:「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      習茶:習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羅茶、煎茶、酌茶、品茶等。撰于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

《茶經》問世後,緊接著許多文人雅士紛紛以《茶經》為基礎,或延伸、或開創、或補強其見解,例如;蘇廙撰《十六湯品》,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毛文錫撰《茶譜》,皎然、盧仝作茶歌…等推波助瀾,使煎茶法日益成熟。以下就摘錄唐、宋兩代比較著名之茶著作與茶歌,讓我們從中體驗唐代得飲茶文化吧!

唐代蘇廙所著《十六湯品》,認為湯足以掌握茶的優劣,故藉陸羽的茶經中對茶的煮法一章加以分析衍釋成十六種,將水沸程度分成三種,注法緩急則分三,茶器種類不同分為五種,依薪炭燃料亦可分為五種,共計十六湯品。

最讓後人稱讚的茶詩應屬唐代盧仝所著《謝孟諫議寄新茶》,盧仝詩作不多,在唐代名聲不大,但他的這首《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為《七碗茶歌》全詩妙趣橫生,娓娓道出飲茶舒暢之感。老少能解,膾炙人口,為歷代愛茶的詩人廣為傳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裏,螫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裏,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用,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唐代皎然所著《飲茶歌調崔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牙釁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爽朗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敦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詩人元稹《寶塔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芯色,盤轉鞠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明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宋代毛文錫所著作之《茶譜》,乃學習陸羽的「茶經」的七之事與八之出,針對茶的歷史與茶的產地詳加說明。但原書已佚,遺文可參見「太平寰宇記」和「事類賦」。

 

宋代熊蕃著《宣和北苑貢茶錄》,作者熊蕃,字茂叔,福建建陽(現福建省南平專區建陽縣)人。他是北宋末年,徽宗時代的人。學宗王安石,巧於詩文,他的居室明為獨善,所以稱獨善先生。熊蕃了補足陸羽的茶經中對茶葉產地敘述之不足,特撰此書,專門敘述北苑的茶事。包含御用茶園北苑貢茶的歷史、製茶的過程、品質的優劣、進貢的情形等,均詳加說明,並附圖記載團茶的形態與式樣。 

 

宋代黃儒著《品茶要錄》,黃儒是宋朝建安人,因察覺陸羽的茶經中疏忽了提及品嘗建安的茶,故特別敘述品茗時對茶葉欣賞應有的鑑別標準,將採摘製造時的得失,列出十項因方法錯誤而使茶味失色的缺點,包括采造過時、白合盜葉、入雜、蒸不熟、過熟、焦釜、壓黃、漬膏、傷焙、及辨壑源沙溪。

 

鬥茶風氣的開展讓宋代茶葉烹沏技藝更上層樓。

 

◎【台灣茶訊】編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