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25 00:01:08瀏覽2624|回應21|推薦131 | ||||||
我很喜歡洪醒夫的《黑面慶仔》,這本短篇小說集共收作品十篇,其中有五篇獲獎,如果說《黑面慶仔》是一本得獎小說集,一點也不為過。這本短篇小說集有許多感人的作品,我尤其感動於《跛腳天助和他的牛》中天助和牛的情感,每每讓我泫然欲泣;《散戲》則是能輕易地讓我重回過去的時光,憶起兒時的一些點滴… 關於「散戲」一詞「散」的讀音,讀ㄙㄢˇ時,是指演出的鬆「散」;讀ㄙㄢˋ時,則是指臺上戲演出結束的「散」戲,或象徵歌仔劇團的解「散」,甚且散的是「舊有文化」被「新潮文明」衝擊瓦解的消「散」,我個人比較傾向讀ㄙㄢˋ。 歌仔戲,原本是依附在廟會慶典之中做酬神演出的野台戲,後來在電視上演出,常常創造出很高的收視率,一些著名的演員,如楊麗花、葉青、黃香蓮、唐美雲、許秀年、柳青等人,就像是歌星般的受到大家的歡迎。雖然電視歌仔戲為了配合電視演出,已經和傳統歌仔戲有所不同,但仍然不影響大家的喜愛。 我是個老台北人,看著台北的成長與進步,就像父母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一樣,關於台北舊時的點點滴滴,雖不能說是如數家珍,卻也瞭若指掌。每每上課和學生談論到童年時期的我,學生總是瞠目地專注聆聽,跟著我進入時光隧道的回憶… 小時候,除了超級迷黃俊雄布袋戲以外,也很喜歡歌仔戲。特別是楊麗花與葉青的歌仔戲在電視台紅得發紫,兩人在台視與華視各有一片天的鼎盛時期,我也迷上了他們女扮男裝的瀟灑,甚至在言談行止之中,也會跟著模仿學習腔調與動作,不曉得自己嘴巴在說些什麼,只見到爸爸媽媽笑著看著我。 除了電視歌仔戲,印象中一年還可以觀賞一到二次的野台戲。
小時候的老家,就在傳統市場旁巷口的一端,由於戲台就搭在老家旁的巷口,於是,我在二樓的房間就能看到前台精彩的演戲、後台精巧的妝扮以及前台看不到的點點滴滴。然而在窗口看戲,總覺得像是「隔靴搔癢」,一點也不過癮;因此我常常會跑到樓下看戲,其實說是看戲,不如說是去玩耍,整個晚上幾乎就在戲台邊做個野孩子,當然也就看到了許多景象。 戲台前,通常只有幾張椅子,因此有人會準備板凳,也有人是站著的;有阿公、阿婆、男女老少,不同年紀的人都擠在戲台前;有人專注的從頭看到尾,也有人只是看一小段就離開了;更有路過的民眾,停下腳踏車或摩托車觀看的;當然,最開心的就是小孩子了,經常可以看到一群一群的小孩子在追逐打鬧,甚至頑皮地鑽到戲台下到處亂竄,有時還能玩起躲貓貓呢!氣氛熱鬧無比。 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各種不同的攤販。總覺得野台戲就像是吸鐵一般,將各式各樣的小販吸了過來,印象最深刻的是烤魷魚、烤香腸、棉花糖以及ㄅㄚˇ ㄅㄨ冰淇淋。 烤魷魚、烤香腸的攤位,一串串的香腸、一片片的魷魚,看了真是讓人口水直流,除了不時飄出誘人的香味外,還會有骰子掉落在碗公的清脆聲夾雜著此起彼落的吆喝聲或是彈珠台打彈珠滾動的聲音傳出,贏的人就心滿意足的大口吃著;上了年紀的棉花糖阿公手拿著竹籤不停止的旋轉,那製造棉花糖的機器,也一直轉個不停,機器運轉的聲音不絕於耳,小孩子幾乎是人手一隻;至於ㄅㄚˇ ㄅㄨ冰淇淋小販,則是規律地傳出ㄅㄚˇ ㄅㄨ的響聲,舔著冰淇淋的人正享受著冰涼的世界;另外還有一些印象模糊的小販。戲台邊可以說什麼小販都有,什麼都能賣,而且生意都很好。
此外,野台戲還有一種特殊的景觀,如果歌仔戲團戲碼演出精湛,便會有觀眾當場拿出紅包或佰元鈔票,只見後台人員會將紅包及鈔票懸掛在佈景上,紅包、鈔票愈多,代表演出愈精彩,愈受到大家的歡迎。 隨著時代的進步,原本以為野台戲已經是窮途末路,應該會走進歷史了,沒想到電視歌仔戲的壽命居然比野台戲還短!現在走在台北街頭,偶爾還能在傳統市場旁、寺廟前或是公園邊,看到鏗鏗鏘鏘、賣力演出的野台戲身影,雖然也有大部分已變成掌中戲的舞台,但心情依舊不禁興奮起來,更常常會讓我墜入幼年的歲月。 歌仔戲,曾經在電視上叱咤一時,幾乎是五、六○年代人們共同的記憶,如今卻已沒落,不由得讓人感慨時間正漸漸磨蝕舊文化的生命。 曾經盛況空前的電視歌仔戲已不復見,陪我走過童年時光的野台戲也逐漸沒落、消失,而今存在的是那一段無憂無慮屬於野孩子的時光…
(圖片來源-網路
【歌仔戲人才傳承傳藝中心啟動計畫】 傳統的創新模式,台灣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等,在兩岸樹立典範。然而傳統在創新之餘必需要有人才才能永續經營。在對岸大喊非遺保護,台灣高喊承襲傳統的此時,兩岸有各自延續香火的作法。 台灣在保存傳統前提下設立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日前就與台灣傳統藝術推廣基金會攜手宣布「102年度歌仔戲青年人才培育暨駐園演出計畫」擴大招生的訊息。中心主任方芷絮指出,戲曲表演人才出現斷層,是傳藝界共同的問題。有許多戲曲學校學生自國小5年級開始練功達9年,無法進入國家劇團,只好走入民間,但民間市場不大,許多人畢業後只好轉行謀生,十分可惜。 表演藝術薪傳總是要務,歌仔戲大師如廖瓊枝之後,新一代是否能接棒?考量如此,將召喚以往有根底的藝校學生,進入傳藝中心深造、磨練。傳藝中心則提供師資、課程及表演機會,讓藝生演技等更成熟,再回到公立或民間表演團體。方芷絮強調接受培育計畫的藝生除基本薪資,還有各種補貼及獎勵,月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因此可以在生活穩定的狀態下放心學習。 (2013-01-13 旺報 台北報導)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