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到艋舺逛逛的機會,我試著來找「親水」的路。不是以騎單車的人,而是以一個徒步的台北市民角度。從大稻埕碼頭一路到桂林路,民眾可以穿越沿著淡水河高高築起的防洪牆真的不容易。不只是可以打開的水門少,而且進了水門還常要和機車與汽車爭道。我找到了豪景飯店對面隱藏得很好的人行階梯走上了中興橋機車道旁的行人道,我也從武昌街底找到了藏著的翻過防洪牆的行人樓梯,在樓梯等上已經是某位街友的家了,他的家當全都在這兒,包括一張睡墊已經鋪好。 大稻埕與艋舺本就是在淡水河岸因為淡水河的船運和河景與水資源而發展起來的,當淡水河與人被高高的防洪牆隔絕後,環河道路與快速道路更進一步讓人難以穿越這道障礙。要西區能夠恢復活力與精神,就需要讓人與河的關係再生。市政府不需要拆掉防洪牆、也不需要廢除環河道路,但必需要新開多一點水門,多做幾條從空中翻過防洪牆的人行步道。目前監視系統發達,市府人力也充足,不怕多開幾扇水門,颱風豪雨期間沒人去關閉。牆外的汽車道路和機車道路應該設法重新規劃,把河岸讓給人。西門町和艋舺可以再次和淡水河連結,利用色彩和光線,做出漂亮的引導。 未來,更應該構想,怎麼讓人與自行車「過河」。舊橋拓寬?新的自行車穿越橋?渡船?浮門橋?或許廣大的市民甚至於國外的建築師和工程師都可以一起來幫我們想想辦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