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05 16:06:21瀏覽2857|回應0|推薦13 | |
討論自行車道或把自行車當做是市民大眾的交通工具時,老是要把台北和「國外城市」比,那就應該全面性地來討論。而且應該把交通運輸的核心功能與優先順序定義清楚。 而且如果真實地討論起環保和健康,那麼台北市或台灣本島的紫外線、PM2.5真的適合讓大家騎自行車通勤嗎?對健康的危害是否反而更大? 再來,以地理環境來看,台北市被新北市包圍,中間隔著淡水河系的河川,進出台北市就是靠橋梁。橋梁就是新北市和台北市交通的瓶頸。如果考慮自行車通勤只是考慮「台北市以內」(甚至於不考慮基隆河以北要跨越基隆河的民眾,包括從台北市中心到內湖的民眾),那麼顯然規劃三縱三橫或更大幅度的自行車道,也不過是個點綴。如果要全面考慮新北市、台北市之間的通勤族自行車道需求,那麼最關鍵的是考慮是如何在跨河橋梁上規劃自行車道?要拓寬橋梁或者是新建專門給自行車使用的橋梁? 道路的空間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利用道路達到高效率的運輸,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核心。考量交通問題時,優先順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安全性(快車道與慢車道的區分),第二個優先順序是有效率地完成人和物的流動(公車專用道),再來考慮是否可以同時滿足其他的運輸相關需求,例如停車(路邊臨停區域的劃定),其次才考慮到是否可以提倡環保概念、運動概念(自行車道的設置)。沒有優先順序的基本前提都分不清楚,就會本末導致,進退失據。簡單講,只管民粹,不管專業,就是這個亂象的原因。 照片是澳洲布里斯本的公共租用自行車,就像是台北市的U-bike。仔細看一下,每輛都有附一頂安全帽。這是安全的基本要求。布里斯本有沒有自行車專用道?有沒有很多人騎自行車通勤?歡迎大家自己去那個城市找答案。 Bikeway and shared pathway maps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