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07 22:15:29瀏覽642|回應0|推薦6 | |
首先說改革伊始從經濟入手幾乎是當時中國唯一的選擇。哪怕是如今回頭來看,也沒有更好的出路了。發展軍事是到了江澤民執政後期才啟動的,胡錦濤時代才開始發力。本質上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後,需要相應的軍事實力保障經濟利益。 上個月我跟一個移民澳洲的朋友談論中國政治,她非常悲觀,跟我說什麽中國太黑暗,沒救了。我表示不能同意。我認為復雜的現代經濟不能存活於嚴酷的社會環境中,而目前中國龐大齊全的經濟體系,從某個側面證明了截至目前中國的社會體系還算整體上處於尚可的狀態中。而如果中國希望繼續發展,必須不斷改善政治環境,這既是參與經濟活動的人的需求,更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本身的客觀要求。而另一方面自從土共把自己綁架到“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車上後,就由不得他下來了。所以我對中國的政治前景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甲子閱兵可以看到軍事力量的迅速發展,這麽一比民主建設政治改革就顯得落後於軍事力量的進步了。其實本來中國有一個機會讓政治改革幾乎與經濟改革同步開展的:六四。學生代表已經見到了政府最高領導人、黨內最高層有學生的同情者、社會有大量對腐敗和官僚不滿的民眾、國外有支持民主運動的強國,這是多麽千載難逢的機會!偏偏有人想一口吃成胖子、拒絕任何妥協,要推翻獨裁要一飛沖天,奈何幾乎拖著整個國家進入深淵!別說政治改革了,經濟改革也嘎然而止。 鄧南巡之後經濟改革繼續,但本來89之前已經開始討論的政治改革卻變成了雷池沒人敢碰了。早先鄧小平談論改革時說過,什麽任務都有一個階段性不能無休止的執行下去(大意)。這不是說改革幾年就回歸守舊了。其本身的想法就是在經濟改革造就一批穩固的新特權階層之前,啟動政治改革,減少社會成本。但可惜的是,直到如今政治改革仍然進展緩慢,今年才有推進黨內民主的議題。中國的政治改革錯過了那個單純沖動但充滿理想主義的80年代。社會和人民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尊重那些為了理想為了祖國走上街頭的學生們,但也請允許我鄙視一下某些把同學當做墊腳石的學生代表。 於是今天的政治改革就透著那麽一種不情不願,被經濟發展逼迫著開始滾動生銹的車輪(不过也许这才是正常的,目前成功的发达国家是不是历史上都是在经济发展先于政治进步?)。也許可以自我解嘲的說有更大的後發優勢,塞翁失馬嘛。理想主義的80年代如果放的過快過多,也許中國就躲不過去東南亞金融危機和這次的金融海嘯了。 當然,政治改革的延後還有更多方面的原因,文化傳統、民眾心態、執政惰性、利益集團等等。經濟改革是把蛋糕做大,全社會都高興,政治改革要重新分蛋糕,阻力自然是大得可怕。土共選擇了求穩的道路,也可以說是人民選擇了求穩的道路。 以上都是自家之言 未必正確,但足見真心。 最後我想重申一下個人觀點,尊重個人權利、人性可是說的上是正常社會狀態下的普世價值,但西式政治制度未必是。有西方人狂妄的喊出歷史的終結,我卻說未必。百十年的血與火淚與笑、百十年的陰差陽錯,中華民族走向了一條其他民族沒有探索過的路,作為其中微不足道又驕傲自豪的一份子,惟願能略盡自己綿薄之力。 |
|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