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釋密‧第二十三分:淨心行善 ﹝廣陵散﹞
2008/10/10 03:53:34瀏覽623|回應0|推薦0

第二十三分:淨心行善

﹝經文﹞

復次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非善法 是名善法

﹝翻譯﹞

佛說完無法可得之旨後 隨之闡述行之善道說 須菩提啊 我所說的正等正覺之菩提法 即人人具足之自性也 此性在聖不增、故無高 在凡不減、故無下 因同體平等 故佛與眾生是無高下差別的 故而是等正法始名作無上菩提

修證此法 因為自性中本來原無四相 故當滅盡一切四相之妄 以理所當然、純淨無漏的去修一切善法 待至浮塵盡滅 妄念不生時 則本來之「真心」即可以現 原來之「自性」便可以見 此時便可證得無上菩提

佛再告之曰 我所言之一切善法者 若在如來自性上來說 一切善法皆是自性本然之流露 ( 原來無惡?何名為善) 本無什麼善法可言 只不過因眾生之迷悟不一 今為開悟迷者 故對這自性之本然作用 權名之謂「善法」而已

﹝分旨﹞

本分全為正道之行善方法而說 關鍵全在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語上 其要旨是說 如無四相之妄念便是「淨心」、修一切善行便是「行善」,能這樣「淨心行善」方能證得無上菩提 反之 四相不空、心地不淨而行諸善時 則此等善並不是性中之真善

本分之開頭即言無上菩提之法 及 生一切善法之因素 皆是人人本來具足的 換言之 人人皆可證得無上菩提而成佛 此是以「正等心」來劃分眾生之自性也 而本分之結尾 是因既立一切善法之名相後 唯恐世人「伐真逐妄」 昧自性之真 僅以造作之善為善 爭趨行善之美名、而無真善之實際 此即「假仁假義」鄉愿亂德之所由也

所以才將一切善法悉歸攝於自性之中「泯一切善法名、破一切善法相」而教人「返觀自性」由自性中生一切真正善法 此實則相同於 老子「守樸還淳」之道也 如能淨心行善 則「外不見所度之人、內不執能度之我」能所具泯、四相不生 以無為法修一切善法 這便是「無為善」「無漏善」這才是菩薩全真之真善也

﹝分解﹞

順理為善、違理為惡 所謂行善者即行順理之事 此種善行本是自性之本然流露 人人具足無須學習 如果私慾淨盡自可自我充沛 奈何世人多不知「善行」本是自我之固有 為我之天德亦是我之天職與天賦 若是行善皆為求福而修 乃屬勉強行事 如果不為福之得 或其它利益之貪想時 則雖稱作善亦將行之不力

由此看來 有貪妄成份之善 已為妄心所推動 這豈是「率性之真行」?
故為得福而行之善 此善為「得繩」之所繫 因為囿於因果之內 由是遂成善果 既成為業 則此善雖比不善之惡行而有餘 但比至善之德行尚不足 此等善因為「生心不淨」有能得、所得的之妄心存在故 這種善便是「有為善」「有漏善」屬於凡夫之所行善 而非菩薩當行之真善了 而且行善既是淨行 若稍有執著便是不淨 心不淨則何能成就善行?

所以 若能盡除一切能得、所得之妄心 「不為法縛、不結得繩」全率本真以行利益眾生之事 以「慈悲心」作行善之出發 以「平等心」作行善之原則時 這才是「淨心行善」之真意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228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