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分:一體同觀
﹝經文﹞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肉眼否? 如是 世尊 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天眼否? 如是 世尊 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否?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法眼否? 如是 世尊 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 佛說是沙否?如是 世尊 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 於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有如是沙等恒河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 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爾所國土中 所有眾生 若干種心 如來悉知 何以故?
如來說 諸心皆是非心 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翻譯﹞
上分言「無我法」意義殊深 若非真知無滯、正覺圓明之人 是不易徹悟的 故佛以人人具有的五眼來試問須菩提 在如來性體中有肉眼嗎?有天眼嗎?有慧眼嗎?有法眼嗎?有佛眼嗎?須菩提答曰 凡有如來性者 皆具此五眼啊
一切粗細內外皆能悉知悉照 在眾生的本體上不異於佛 故又問之 恆河之沙 是沙否?一粒沙代表一條恆河 算多嗎?不遠說所有沙等的世界眾生 就近以居住的國土眾生來說 本來皆具一心性 眾生與佛原無差別 然而卻隨情逐境 顛倒夢想而生出若干種不同心 眾生有了這些妄心 才顯得與佛不同體 這種變化只有證道的菩薩悉知悉見啊
以如來的清淨立場來說這些若干心 皆是眾生之妄心 並非如來性體之本來真心 佛所意旨的心 乃「佛與眾生同體」之本然之心 此即不變之真心 或曰「如來藏心」隨情逐境之妄心 會覆蓋真心、障得實智 所以凡降為凡夫隨六道遷流者 此皆妄心之所使也
故欲生起真心 必當先降伏妄心 非但不能從妄而馳 凡屬過去的一切事況亦當如鏡照物、事過無存 此即過去心不可得 而現在亦當就物應物、對事應事 不執著好惡、不妄起取捨 是非不亂天真、順逆不擾心機 此即現在心不可得 至於未來一切事景 亦當絕離妄念、幻想夢思 養成無為而為、自然而然的靜觀 但知率性從心、不預期得失 此即未來心不可得
﹝分旨﹞
本分在勉人推思凡有如來性者 皆具「凡聖同一」之五眼 此五眼之所以不能生發作用的原因 實因自昧自失之故 如能通達五眼具足之理 重開肉眼以外之四眼時 則「無我法」自能通達 自然成就菩薩之道 此其一意 其次 凡聖悉具五眼之意 更顯出佛亦眾生、眾生亦佛 故佛乃暗示 佛亦具生眾生之肉眼 以見眾生之所見
不但 一國土、一世界之所有眾生 悉具此佛性 皆名作佛 就算是一切恆河沙數世界之所有眾生 亦均具佛性 亦皆是佛 故不可作「差別想」皆當一體觀之 足可顯現大乘佛旨之神聖、平等、偉大處 不過 眾生悉具佛性 眾生卻不知見性成佛 反而隨境流遷的自作眾生 顛倒於六道之中 長劫遭受無邊之業苦 偏偏眾生又不以流轉為苦 卻又認苦為樂 不思解脫之道
眾生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在哪兒呢?就是因為眾生有若干「後天之妄心」故也 然而在先天覺性中 眾生本無此妄心 所以佛乃說「三心不可得」之旨 依此以除妄心 妄心一除真心自現 故眾生欲成佛 非得滅妄存真不可此即「一體同觀」之至理
﹝分解﹞
眾生皆具佛性 佛是眾生中之覺者 同具一性、同出一心 眾生之外無佛 離眾生亦不能成佛 佛外並無眾生 離佛亦不顯眾生 「心」外無眾生與佛 離心亦無「眾生與佛」故佛與眾生在質量上是絕對平等的 所異者 只在「迷」與「覺」之不同
迷者 隨業往還 故遷流於六道中、覺者 隨緣不滅 故能出纏離塵 由此看來 隨業遷流者 本體即昧 是為眾生、不為業轉者 真心現前 是名為佛 此雖因「迷、覺」之不同 而有凡聖之不同立名 然而其本體是絕無二致的
簡言之 實端在「真心與妄心」之依從如何而定? 如能安住真心即可妄處見真;迷於妄心即要真處起妄 須菩提為這「真心向何處安住」?「妄心向何處降伏」?之不能解 此即分判迷、悟的關鍵
眾生皆具佛性 與佛本無二別 故當一體同觀 啟導眾生 使各個破迷生覺 此即「先覺覺後覺、先知啟後知」之緣起 至於共登彼岸、共脫苦海 而成為佛教精旨之同體大悲心 亦即從此「一體同觀」心、佛、眾生 三者並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