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分:持經功德
﹝經文﹞
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若復有人 聞此經典 信心不逆 其福勝彼 何況書寫 受持 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以要言之 是經有不可思議 不可稱量 無邊功德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 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 悉見是人 皆成就不可量 不可稱 無有邊 不可思議功德 如是人等 則為荷擔如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 若樂小法者 著我見 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即於此經 不能聽受讀誦 為人解說 須菩提 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 一切世間 天 人 阿修羅 所應供養 當知此處 則為是塔 皆應恭敬 作禮圍遶 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翻譯﹞
佛為使外王致極起見 又說 須菩提 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 於早晨能以等於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去行布施 又在午間 復以等於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去行布施 更在晚上亦以等於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去行布施
這麼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 皆是一日三時的以身命去行布施 這當然可獲取由布施得來的福德 假設另有人 聞此般若大法 信心更能堅固不逆、篤守奉持 又能使此信達於行 修習書寫 受持誦讀 並使人人皆覺起見 更能量力為人解說 則其人所得的福德 勝過由身命布施者 這已是「自覺、覺他」大乘法義之行事 不但其一人能夠見性 而且人人皆可見性 此人之福德更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須菩提啊 般若大法本是統攝萬德至極、無以復加的妙道 如果能至誠依法進修時 實有不可稱量、廣大無邊的大功德 「道貴理實」但待誠修者接受「如來之道旨在見性」佛所說的金剛般若法 就是發掘此自性之本體 發展此自性之妙用 此法本是統攝萬德「見性成佛」之無上法 絕不能隨便不擇而授 所以只有大乘菩薩才能成就 獨修小乘者是不能獲得的
由此看來 此無上般若妙法 絕不同於一般平等法 只有大根器、大智慧的人 才能這般幸運而聆悟 既聞是法又能誠信受持 並廣為人闡說是法妙旨 這種成己成人的功用德行 如來是印契我心 悉知悉見的
這種人皆可成就不可稱量 無有邊際 不可思議之大功德 並且負擔起發展如來無上菩提正法之天命 代天行道 普渡眾生 如此方可成就「道由人宏」的大事 這是什麼緣故呢?
凡屬有大成就「荷擔如來」的人 都是由精進誠修中得來的 若是修小乘法 或 貪妄執著的人 因為侷限於見識之小 不能發大智慧 故不免要生我、人、眾生、壽者之四不正見 既生四相那麼對大乘般若妙法 便不能聽受聆悟而信受奉持 不是驚怖此道之高 便是畏懼此道之難 自身尚不能淨信 焉能再為他人解說 所以「荷擔如來」之宏任 也就無份了
須菩提啊 若有大乘志向的人 能闡揚此般若大法「隨在隨處不論在什麼地方」將般若實相 授之諸菩薩時 會因善氣的感通 世間眾善信 乃至天、人、阿修羅等 都受感召而來護衛法身 盡一切所能俱來供養 般若實相之所在處 無形中即等於一座舍利寶塔 而使遠近眾生皆恭敬頂禮參拜 甚至於 作禮圍繞闡說妙法的道場 而以諸等花香散佈於持經所在之處 依此以盡讚仰恭敬之意 所謂「一人辦心、諸天辦供」正此之謂矣
﹝分旨﹞
本分繼前一分之旨義 開說推展性功之方法 暨 「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之標準分
前段是說明 ~ 持經功德之最勝意 依福慧相較法 以顯雖以無量劫之身命布施 亦不及持經功德為大 同時點明了此般若大法 若非發大乘心和最上乘心者 是不能與說的 足見是經、是法之尊貴性是如何的切要了
中段是說明 ~ 欲成就大功德者 必當使此般若法推至極致「廣為人說」如此便是「荷擔如來」之代天行化者 換言之 如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才能成就無可比擬之大功德 一方面指出了 大功德之成就法 另方面更顯示了「荷擔如來」之慎重性 其中寓意是相當深遠的
末段是說明 ~ 有對此經不能聽受者 都是有其四不正見 ( 著 四相 ) 存在 故而侷限於小乘法而不能止於究竟 同時 更以「見性觀佛」做結束 以確證「是心即佛」之旨意 故乃重申「如是處」之尊貴性 以顯此本體之圓通無滯 總之 如來無上法之由來 即是全由萬德核心之「此處」( 如是、本心 ) 生發的
﹝分解﹞
前分已經總結了 13 分的旨意 概屬生覺的性質 依般若實智以破「事理二障」;依忍辱捨身以破「我法二執」然而 善固善焉 終未跳出自覺的範圍 尚未達到大乘佛教的宗義 因大乘的精旨本是「共乘共度」並非徒然「空修自覺」便可證波羅密也
故自本分起 乃將之前屬於自覺的範圍 使之擴大起來 以期人人共覺 此即本分以後之全旨也
是以「持經功德」便是繼忍辱捨身後的第二步 「持經」是奉持是經法;「功德」即是為人解說 使人人都奉持是經 這樣就做到了「與世以利」和「與人以善」之地步 故而言之曰「功德」
況且 如果只是忍辱捨身 而不能為人解說 以使人人共覺時 這還是小乘弟子的小智見解 於真如法性上而言 還不是全體大用 故而終不能算是菩薩之「真」般若妙行 假設能夠 忍辱捨身自覺自度於前 接著又能 持經解說共覺共度於後 這才是菩薩本願 而所得的法性功德 便可以由此開始 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