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分:無為福勝
﹝經文﹞
須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 如是沙等恒河 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 寧為多否?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諸恒河 尚多無數 何況其沙
須菩提 我今實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 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否?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須菩提 若善男子 善女人 於此經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為他人說 而此福德 勝前福德
﹝翻譯﹞
佛問須菩提 恒河中所有的沙 如果以一粒沙代表一條恒河 那這些沙算不算多呀?答曰 甚多呀 世尊 一粒沙代表一條恒河 河尚且無數 更何況是河裏的沙
佛再問 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一粒沙比喻一個世界 用七寶來行布施 填滿恒河沙數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他所得到的福德果 多嗎? 答曰 甚多呀 世尊
佛領會其意乃說 多雖然是多 假若另有善男子、善女人 依我指給你的般若法的路徑 ( 經 = 徑 ) 乃至能受持四句偈等 並為他人廣說此「真空妙義」時 則這種「真施」的福德 是遠遠勝過前面「七寶財施」的福德啊
﹝分旨﹞
前分既明有相如須彌山者 竟不如無相之法身大 這是本體上的相較語 借此以示法性之莊嚴實在 然而這僅限於自覺的一方面 之於般若大乘之法旨 應當「二覺圓滿、體用兼該」這才是究竟之義 故而 在發揮本體之大用 如能依此經法「自覺」之後更能為他人說 ← 以「覺他」則可得最勝義之性功福德
前分以須彌山作比喻 此乃本體上之相互比較 ( 道也 ) ; 本分以七寶作比喻 此是作用上之比較 ( 德也 ) 修道者若能透悟諸「有相」終不及「無相法身」為大 並能洞曉諸有為之福德 終不如 無為之性功福德為多 這才是般若波羅密「由慧而解」之正路
﹝分解﹞
以「有為法」來行布施 住其福因、不得福報 因為這仍在「因果律」之內 終歸有窮有盡 報盡仍須重修 這不是大乘菩薩所當取 倘若以「無為法」來行布施 並不考慮佈施之後之福報、福果如何?只存大悲惻隱之心 旨在救人濟世 亦不存有「能度、能救 和 所度、所救」之心 全率天性之自然 救人等同救己「無妄無住」能行這樣的布施 則其未來之福德當不可思量
行布施雖然以「無善」為善 然而亦不能盡棄有為 應當「內存‧為而不住」的心 「外現‧事必有為」之行「為而不住」在儒家曰‧忠 「事必有為」在儒家曰‧信 無為不離有為 一旦離開有為則無為不顯「有為實是在無為」「真無為」就是「有為不住」這樣才能顯出「無為福勝」的大道理
菩薩觀一切有為法 皆如夢幻泡影 生滅無常 所以乃發大慈大悲心 離開清淨無為的安樂土 深入濁世苦海 作千百萬億化身 來救人度世 更不存獨自安住無為的「心」以六度萬行之法 因機度化眾生 這雖是有為之行 然而心中並不存著「能度、所度」之念 「身」雖已是無為清靜 然而 並不願獨自安住 以度盡眾生「出苦共住」為己願 這就是「不住無為」
「無為而為」 是雖現有為之行、卻不盡是有為 因此行之出發點並無所著住 完全出於無為自然 「為而無為」 是既為但不住一切相、不生一切惑 心中實仍無為也 總之 於無為中現有為之功「雖有為而不住有為、無為卻實無不為」「有為於行」是權變機用、「無為於心」才是實在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