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釋密‧第九分:一相無相
2008/10/10 04:59:16瀏覽951|回應0|推薦0

第九分:一相無相

﹝經文﹞

須菩提 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否?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 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 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 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 而實無不來 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 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否?須菩提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 佛說我得無諍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我不作是念 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 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 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 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 按 】 請參考 金剛經釋密‧附表【二十】~ 小乘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另有詳述

﹝翻譯﹞

佛至此將佛法、非佛法之旨 指點明白之後又轉入更深的題目 以示佛果亦不可貪「住」之道說 須菩提啊 你的意思是怎樣?

就像小乘四果之初果者 須陀洹修行時 是否作這樣的念頭 預先起念自己會得聲聞初果 可以嗎?須菩提答曰 不可起此念頭啊 因為 須陀洹雖尚不能頓悟真空 然而可制止其欲是入聖門的初步 故名之曰入流 雖稱曰入流 但須陀洹本身並不能著住入流果位 必須仍存「無所入」之念 對「莊嚴相、讚美聲、香花禮、供養味、得果位、入流念」之六塵相 完全不入才可稱之為須陀洹

佛聽到這裡遂進一步問說 聲聞二果之斯陀含 能作這樣的念頭嗎?須菩提答曰 不能存得斯陀含果之念啊 因為 斯陀含雖名曰一往來 ( 只需一往生死後 便可離開塵世 ) 如存是念即有所住「有住即妄」所以不能證果 故曰實無往來 一往來 就先要有至淨至純無第二次之生滅 才能證得「實無往來」之聲聞二果 這樣才稱作斯陀含

佛再問 證聲聞三果之阿那含 是否應作這樣的念頭呢?須菩提答曰 不能存此念啊 因為 阿那含應當「心空無我」 已斷塵世思惑「內無欲心、外無欲境」雖名不來欲界之念 但阿那含並無不來欲界之念 不存是念始名「阿那含」

佛再問道 證聲聞極果的阿羅漢 可否作這樣的念頭啊?須菩提答曰 證聲聞四果不可先存得果的意念啊 因為阿羅漢已 「心空相滅」既無得道之念 又豈有得果之心 佛法非佛法 自然佛果亦非佛果 故實無有法方可名「阿羅漢」否則 執著於阿羅漢道時 便著住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便不能成道了

須菩提借聲聞四果 表現出「無欲離相、不住於果」之觀點與心境

師父曾經說過我 於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 已得無諍 ( 無競爭心 ) 三昧 ( 最精妙處 ) 之真境 在諸弟子中稱我「解空第一」 是第一個滅盡人我、斷絕諸欲的阿羅漢 然而 世尊這樣稱贊我 我是不敢生此自滿念頭以阿羅漢自居啊 若存是念便是妄念 既有妄念怎能六欲頓空呢?那麼 師父就不會說我是愛好寂靜 ( 阿蘭那 ) 的實行者了

【 按 】竊以為「斯陀含」應該是引起能否「一世成佛」的爭議緣由 ... 純屬個人揣度 與 吳靜宇先生無關

﹝分旨﹞

本分旨在「無住除妄」不但佛法不可妄住;佛果亦不可妄貪 要視自覺為本份;視覺他為天職「果」雖成就 亦不過是返我 之本來面目與本處而已 蓋 佛與眾生本無差別 全在「迷與覺」之不同 因眾生之迷度太深 淺言之不能登上覺路 故先立小乘法以導之 再說佛果以誘之 至邁入大乘正宗之邊沿時 便當了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所著住概非本然之旨 如是方能解脫

「自覺」如修到這種地步固然最善 然而「覺他」時 因人之根器不同 仍當因機設教 方便行事才是權宜之要

須菩提雖已得到「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離欲阿羅漢」「樂阿蘭那行者」之美稱 如果妄自著住此美稱而自滿時 即是執著於佛果、道果 就不能成為「離欲阿羅漢」與「樂阿蘭那行者」的 依此數語 可曉須菩提對果位之成就 實無妄住


【 按 】


見道所斷之理惑 謂之見惑;修道所斷之事惑 謂之思惑 見惑者「頓」斷之;思惑當「漸」斷之 「離欲」是指脫離私欲 但不能將正欲離盡「全離」是灰心滅智之小乘;大乘「由慧而解」故有正、私的判斷

﹝分解﹞

修行者對一切法不可執著 必依「無為法」而進修 對覺他之一切善行法 尤當一方在施佛法、一方在滅佛法 如此邊施邊滅 亦不過是在「因位」上之正當修行而已 而今針對「果位」上之佛果 亦不可著相 對於覺他善行亦應看作我之當盡天職 故上智之士 既了解佛法非佛法之真理 對佛果亦當不著住之外 更要一直堅信佛果是「一相無相」方可

須菩提因 佛昔日為聲聞乘說四諦法時 原以為既有佛說、必有佛法可得 依法而修必有果可證 殊不知 佛之說皆意言分別 隨言生解 特為開導眾生而說也 因上乘之般若大法 本不易頓徹頓悟 故 佛乃拾級而上循循善誘以導之 然而至既解之後 便當隨修隨滅 否則便落在能知所知的障礙中

故 佛一代說教時 曾以「阿含時」生一切法為始;以「法華時」滅一切法為終。中間以「般若時」為生滅的轉捩點 蓋 般若實相 本來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 是以破相如能破到「一相無相」時 方可達諸妄盡除、真性自露之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228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