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9 20:02:44瀏覽596|回應0|推薦2 | |
過去我都奉行專才原則,死抱著自己喜歡的領域不放。
高中的時候,有天我被班導叫到辦公室,班導拿出我的段考跟模擬考成績說:「嘖嘖嘖,看你的史地成績,我真的沒想到你是社會組,怎麼爛成這個樣子?你看看,你的國英數加起來還排在前頭,史地分數加進來,總分立刻掉落吊車尾。」那時的我,自信只要主科好,副科差也沒有關係。我的學測總級分慘不忍睹,指考甚至沒有兩百分,因為拿掉我頂標的國文英文,史地接近零分,拖垮我的全部成績。 相信通才才可以在這個時代生存,成為主流。也是這次之後才發現的。如果當時我早出生個幾年,我就是拒絕大學聯考的小子了,還好我出生得晚些,加權分數的制度讓我還是可以進大學商學院。 有一回聽課的時候,教現代文學的教授說,學測跟指考,通常測不出一個學生的真正程度。普通的考題只能測試學生有沒有上課,但無法得知這個學生的程度是如何。 教授舉了簡單的例子: 「假設一個學生的數學戰鬥力只有10分,在總分100分的考題裡,拿到10分可以說他盡力了;但一個學生的國文戰鬥力有2000分,卻還測試他總分100分的考題,這個學生肯定只能拿到60~70分。 「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問題,有些同學在中學時就博覽群書,讀得比老師還要多,老師出了一些考題要他填空,哪個是暗喻哪個是明喻,這樣的考題只能考庸才。因為那個真正讀了很多書的同學,他不認為那些填空一定就是暗喻就是明喻,他也許會覺得整篇文章都是暗喻,整篇文章也都是明喻。所以他無法作答,這不是他沒有讀書,是這個老師出的試題沒辦法測試他的程度。 「一個學生的成績不好,不代表他對讀書這件事情是行不通的。我們過去的考題,都以通才為依歸,我們常常看一個學生讀書的結果,看他的總分拿到多少,通才的人,因為每科都有七八十分,總分比較漂亮,就被大家認為是資優生。可是很多資優生出了校門也是沒沒無聞,為什麼沒有人去想過?而很多專才的學生,他卻被通才的考試折損信心。直到有天他步出校門,才知道自己的專才能給他海闊天空。」 我對教授說的話,覺得是多麼切中我的心聲。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也嚐到了挫敗。後來我開始學習通才,讓自己什麼都要會一些,雖然我無法在不擅長的領域爬到很頂尖的位置,但是我可以整合,包裝,讓這些養分為自己使用,展現自己獨特的顯學。 我不能否認這是個通才的時代,過去我嚐到了許多格格不入的苦楚,所以我學習去適應它,讓它成為我的助力,至少我要仍要有中上的程度。但是我還希望,有天當我可以脫離通才時代,我可以自由的在專才領域中發展。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