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在電視台工作,總會讓人想到外表光鮮亮麗的藝人、主播或記者,鮮少有人想到背後那群默默付出的無名小卒。但是多虧了這群螺絲釘,才有辦法讓節目做完美的呈現,而我也曾在其中扮演過一顆小螺絲釘。
我進入媒體業的第一個工作,是在老三台時代的某個電視台,但並非編制內人員。我所屬的傳播公司承接了晨間新聞後約一個半小時的專題報導節目,內容包括時事、人物、醫療及藝文等,我和三位同事共同負責節目播出時的工作。
節目在早上7點20分才開始,但是現場助理必須6點就抵達電視台,所以每天上午5點不到我就得摸黑起床,代步工具是計程車,車資當然是報公帳,不然萬把塊的微薄薪水哪擔負得起每天從我家到電視台近二百元的車資。
像我們這種在電視台工作、又用計程車代步的人,自然會引人好奇,因此每次上計程車後,司機總會對著素顏、睡眼惺忪的我多看幾眼。有一次我在電話中等派車時,居然聽到接線小姐對司機說:「不知道是盧秀燕還是盧秀芳。」(立委盧秀燕當時是華視主播,妹妹盧秀芳則在台視任職)
後來與計程車司機約定,每天到巷口接我,但幾個月下來的溫馨接送情,我卻只記得他的車號「172」,因為我在車上的時間多在昏睡。
當時我們現場助理的工作包括排字幕、放播出帶、幫主持人操作大字稿機。由於當時還未電腦化,所以播出時應出現的字幕或人名,就得先送到打字室打字後,再一一貼到字匣上,依當日報導單元的播出順序排好,放到中控室的字匣機內。待節目播出時,導播只要透過按鈕操作,字幕就會出現在螢幕上。
主持人在每則報導前的介紹或對話,都是公司的「寫手」每天早上到電視台撰寫。我們必須一邊緊盯寫手的進度,一邊確認當天的播出帶已送達,以免開天窗。
通常7點20分前要就定位,負責放播出帶的人就坐在導播旁的機器前;負責大字稿機的人則要到攝影棚裡,站在主持人面前操作;其他工作人員就在辦公室待命。
對現場工作人員來說,每天都是挑戰,有時狀況不斷,例如:操作大字稿機時,速度太快或太慢,讓主持人讀得不順、吃螺絲;主持人話已講完,播出帶未銜接上,出現「冷場」;有時字幕也會插一腳,漏放了一、兩個,甚至是前後顛倒,或是特別來賓遲到、訪談內容離題……這些意外會讓現場雞飛狗跳,導播開罵,主持人的臉色很臭,我們則是細胞死了一堆。
下了節目後,才是我們真正清醒的時候,因為被「嚇」醒了。但這時就輕鬆多了,只要幫執行製作向電視台借資料帶,或是幫忙預錄節目。下午沒事時,還可以去看綜藝節目錄製,如當時正紅的《好彩頭》、《連環泡》、《金曲龍虎榜》等,這也算是小助理的福利。如今電視台的作業幾乎都電腦化,不像當年那麼依賴「人工」,那段經歷也走入台灣電視史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