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3 18:05:29瀏覽3968|回應1|推薦6 | |
前年2008年金馬影展,電影癡看了一部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導演是西恩潘,主角 是克里斯多夫由艾米爾赫許(Emile Hirsch)飾演(他後來在李安的《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演主角,也是《駭速快手》 Speed Racer的主角)。看過電影後,電影癡從朋友手上拿 到中文版原著紀實小說,翻了二頁,放著,直到上個月才整個看完。
原著寫得不好嗎?不,寫得相當好,很多細節,包括主角的心情描述,主客觀的轉換與描寫都相當精采,從它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近100週就不難看出,這部小說寫得如何生動。這是一樁震驚美國社會的真實新聞事件,作者克拉庫爾既是登山家,也是記者,對克里斯的死亡之謎始終無法釋懷,於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藉由克里斯留下的信件、日記、書本等蛛絲馬跡,以及深入的調查採訪,慢慢追蹤,才從跟故事主角接觸過的人口中和資料裡,試圖還原真相,拼湊出整個過程。 《華盛頓郵報》評論:「所有曾經想流浪荒野、擁抱自然的人,都該讀這本扣人心弦的書。」 看起來好像是一部很浪漫的作品,主角最後死於過度浪漫的天真?從電影裡,看不出真相,我們只看到一個憤青,一個過度理想化,笑得很陽光的憤青,艾米爾赫許(Emile Hirsch)的克里斯多夫很討喜,透過大銀幕,很難不喜歡這麼一個青年。 但在小說裡,透過克拉庫爾抽絲剝繭盡可能客觀的描述裡,不難發現,這位克里斯多夫其實很自我,心中有很深的黑洞,使得他跟人相處,始終保持著一個客氣的距離,也因此,愛他的家人想接近他,卻被他排拒在外。當然,探討這樣的人格形成過程中,還有更多的心理學理論可以引用。 電影癡讀這本書的進度之所以如此之慢,除了忙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痛。不論從哪個篇章開始,都可以感受到克里斯多夫他選擇流浪跟遠離人群的原因,雖然表面上他看起來和善,很好相處,工作認真而樂於助人,然而他的心底事卻從來沒有出口,不論他處在何處,都明顯的感受到自己與周遭的格格不入,在家裡是、在學校是、流浪時亦然。 書中最後作者克拉庫爾不認為他是自盡,結論是他誤食了植物中毒體虛,加上沒有人及時救助而身亡。但不知為何,某種程度上,覺得他有種自我放逐的聽天由命,即便到生命將盡的最後。 不論電影或小說,它都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閱讀」過程,只是,如果,它能讓我們對於親子闗係,多用一分心來經營,對我們身邊親愛的友人多一分關心的問候,對想自我放逐去流浪的人多一分謹慎,它就值得了。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