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用影像承載的述事法《十方之地》VS《Let’s talk》
2024/05/09 17:27:16瀏覽943|回應1|推薦9
在這十四部紀錄片中,特別要提及二部香港的作品《十方之地》(導演:黃肇邦|71 min)VS《Let’s talk》(導演:廖沛毅│11min),影像力十足,讓影像自行訴說故事。

特別是《Let’s talk》,沒有旁白、對話,這要如何「TALK」?這就非常考驗觀眾的眼力了。



導演拍了很多廣告標語、公共壁畫、閃爍的霓虹燈,與晃蕩街景等等,他看到了什麼?透過這些影像他想說什麼?其實很想說的很多,那些很官宣的標語,是不是有很多的疑問?男與女之間是不是有很多的觀點不同,是不是彼此都需要溝通?又或是只有二分法?是不是有第三性的存在空間?那些消失的塗鴉哪去了?曾經的存在又訴說著什麼理念或意見……,才11分鐘的影像,其實愈看愈壓抑,快速的閃過的畫面,是不是在說著想說的話很多,來得及說嗎?有時間和空間可以好好說嗎?有沒有人能聽見?是不是可以對話?……

這部知片其實承載的很多,無言的影片更讓人「看」出,有多少話,以及「無言影像」背後是不是陳訴著言論受控的壓抑。導演廖沛毅的實驗性風格,無遺將這樣的論述表現得很好。嗯,可以配合攝影,置於藝廊再做一次多媒體的藝術展示。

另一部《十方之地》,很特別,沒有針對特定的人和事,而是針對一種職業作赤描──「十方」→「拾荒」。導演黃肇邦這部紀錄片的手法較為疏離,但這份疏離卻又能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拾荒者」,特別是有一幕,拾荒老人拖著佝僂的身軀,遲緩又沉重的腳步,挪動龐大又沉動的回收桶,一寸一寸的挪移,一階的高度都太過,難以負荷,他就在人行道邊慢慢慢慢慢把桶子往拖板車移,背景是川流的車潮,不是特寫,而是忙錄的香港街景,就在那個角落,拾荒老人的世界彷彿靜止般,慢慢慢慢慢的一寸寸挪動,而一輛遊覽車正好要迴轉,也只好轉到一半,在一旁靜待街邊拾荒老人拾荒動作完成,就差臨門一腳時,旁邊的工人,忍不住出手相助,終於把桶子搬上拖板車,拾荒老人再慢慢慢慢慢慢推著拖板車離去。

片子前後導演都拍了香港「觀音開庫」信眾瘋求財的景象,片名又取了「十方」,雖音似「拾荒」,但也是訴說著十方的拾荒,拾荒者的眾生相,或說是拾荒者的謳歌;導演在紅碪拍了五年,剪出的這些片段,帶著濃濃的感歎──辛勞工作了一天,只賺取幾塊錢。觀音開庫的故事,是羅漢化身和尚,下凡為考驗觀音修行的心性,到觀音廟化緣討飯,那天觀音通過考驗,於是這日演化為「觀音開庫」信徒進香求財。不知導演以此開頭結尾,要我們多以關懷的眼光看著這些生活於底層找生活,做著回收環保的工作,卻常常被鄰居嫌棄、被社會瞧不起的拾荒者,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懷,而在現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城市中,拾荒者的身影會不會慢慢消失在我們的社會中,或許吧,特別是香港,我們對它的印象就是生活腳步急速的商業社會,樓毀樓起都很快速,舊樓房很快就被新大廈取代。

導演說「「我的拍攝始於2017年,從附近一間小巧古樸的回收店開始。我在這裡觀察到人們用廢紙、廢棄建材與裝潢殘骸等物,換取少少零錢。那些被施工者視為廢棄物的東西,對當地拾荒者來說,卻是珍貴的資源。

「在高聳的新摩天大樓與遊客絡繹不絕的觀音廟間,我目睹此地鄰里們的嚴酷現實:老人從垃圾堆中撿拾只值幾塊錢的紙板、有年歲的垃圾回收者做著超出身體極限的工作、仰賴餐廳剩菜廚餘的家庭。夜裡,小販在天光墟販賣二手貨——一種為了躲避警察臨檢而在凌晨出現的臨時市集。對這些拾荒者而言,永不停歇的勞動和這些廢棄物就是他們的世界。可是隨著重建計畫即將完成,舊建物將被拆除,回收店亦將消逝,他們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確實香港在都市的發展中,其實我們很難看見整個社區發展的舊痕跡,指的不是刻意留下來的歷史建物,而是城市發展演變過程的樣貌,畢竟建設樓塌樓起比較快,而人們曾經活動過的生活記憶也就這樣慢慢淹沒在城市建設下。拾荒者慢慢也因從業人員的高齡化,哪天真的消失了也說不定。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41&aid=180592454

 回應文章

Xavier
2024/11/21 20:15
我是Xavier,這是一篇好文哦,謝謝您的分享!二胎房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