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哈:帶我走》走過偶像的音樂路
2022/05/19 15:03:15瀏覽6558|回應0|推薦3

這部紀錄片看完已經好些日了,一直想著該用什麼角度切入,那天看到有人把A-ha定位為泡泡糖流行偶像,可能跟電影癡心中的印象並不相同,但這也代表當年A-ha有多紅,而唱紅的這首〈Take on Me〉又是如何在大眾心中留下一曲的深刻印象。

至今它仍保有多項紀錄,當年由史蒂夫·巴倫 (Steve Barron)執導拍攝鉛筆漫畫風的MV,結合動畫與真人,製作出時至今日依然令人驚豔不已的音樂錄影帶,當年理所當然拿下MTV年度最佳音樂錄影帶獎,猶如電影明星般帥氣的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更擄獲全球無數的女粉絲,在〈Take on Me〉動人的歌聲下和動人的MV中,每個人都想把A-ha或說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帶回家。

太帥、歌太紅,會不會成為音樂發展的一項原罪?紀錄片《阿哈:帶我走》(A-ha - The Movie)帶我們回顧A-ha一路走來的發展過程。從片中會發現他們的成功真的並非偶然,先說〈Take on Me〉這首歌,早在保羅·瓦克塔-薩沃伊 (Paul waaktaar-savoy)、馬格納·福魯霍爾曼 (Magne Furuholmen)年輕時成軍的「BRIDGES」時期,就已經創作出來了,他們做了很多版本,紀錄片中帶了幾個本,真的很有趣,讓我們看到、聽到,一首曲子,不同的表現方式、編曲方式,表現出來的效果,可以有如此大的差異,2016年「a-ha - Cast In Steel live in concert」作為演唱會安可曲的〈Take on me〉又是另一種曲風表現。

〈Take on Me〉歌曲錄製完成後,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從此一帆風順,在1985年那個MTV年代裡,暢銷金曲,無一例外,都有支令人驚豔的MTV。那個年代電影癡曾經和同學討論MTV之於音樂存在的必要性(畢竟電影癡個人非常依賴音樂電台,MTV對電影癡而言非必要),很多同學都表示,透過MTV才能更了解一曲歌,也就是說對一般人來說,他們透過MTV認識那首音樂。

他們第一支音樂錄影帶,實在很平凡,雖然Morten一樣那麼帥,歌也一樣讚,可是不出彩的MV,吸引不了眾人的目光,直到史蒂夫·巴倫 (Steve Barron)的巧思,將A-ha的音樂魅力展露出來,才真正發燒全球。

1985年一樣很紅的歌就是Tears for Fears〈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占據美國Billboard排行榜第一名長達24週,長到讓電影癡每週都覺得怎麼又是它(〈Take on Me〉居榜首有27週嚘,基本上兩首歌「統治了」1985年的全世界(大誤),咦為什麼印象中好像不同一年啊!啊原來是上下學期不同年級XD)。但論MTV,應屬Dire Straits〈Money For Nothing〉較為吸睛,一樣也是結合動畫與真人的MTV。

說來1985年在流行音樂上還真是要重的一年,當年Billboard上榜的還有Wham!〈Careless Whisper〉〈Me Up Before You Go-Go〉、Madonna〈Like a Virgin〉〈Crazy for You〉、Paul Young〈Everytime You Go Away〉、Starship〈We Built This City〉,還有援非之歌〈We Are the World〉……,當年A-ha的〈Take on Me〉要在如此眾星閃耀的音樂年代裡脫穎而出,真的非常不容易。

以上寫了這麼多關於〈Take on me〉,因為這首歌之於A-ha是如此的重要,更因此成為他們音樂發展的一個瓶頸,至今,很多人只認識A-ha這首歌。對成長於80s~90s的人來說,A-ha開啟了一扇窗──認識北歐(挪威)音樂,在A-ha之前,我們也只知道紅於迪斯可年代的ABBA(瑞典)。

衝上美國Billboard排行榜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當時資訊傳遞不像現在可以透過網路,無國界、無時差,那時全世界樂迷的焦點就是Billboard排行榜, 1986年FALCO(奧地利)以一首德語歌〈Rock Me Amadeus〉進入美國Billboard可說是前所未見,FALCO紅遍全球後,順便《FALCO 3》發了一張英文專輯,以電影癡個人觀點,《FALCO 3》的德文專輯比英文專輯讚,但對於有些非常堅持要聽懂歌曲在唱什麼的人來說,英文專輯就很重要。

紅遍全世界,想來是音樂人的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歐洲樂團以英文創作,而傳唱全球),懷抱著這樣遠大的夢想,當年的A-ha才會離度重洋來到音樂重鎮倫敦發展,他們跟所有人一樣,都曾懷才不遇,等待著他們的知音;也曾二度解散,走到今天,能三度合體,唯有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

對電影癡來說〈Take on me〉或許是最紅的歌,喜歡他們,最主要是音樂曲風的獨特性,而且主唱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嗓音驚人的跨音度(據說他可以跨越五個八度,但他本人在2009年說〉:「老實說,我從來沒有數過。」)音色清透,演唱時彷彿帶著風,引領我們跟著翱翔,〈Hunting high and low〉很能代表A-ha的風格,〈Stay on these roads〉則非常扣人心絃,他們重新詮釋的〈Crying in the rain〉也很有代表性,2000年後,陸續發了《Minor Earth Major Sky》2000、《Lifelines》2002、《How Can I Sleep with Your Voice in My Head》2003、《Analogue》2005、《Foot of the Mountain》2009、《Cast in Steel》2015和2017一張《MTV Unplugged: Summer Solstice》。風格依然很A-ha,而不只是〈Take on Me〉的A-ha,如果以世界音樂來說,就是挪威的搖滾風(哈有解釋跟沒解釋一樣XD,有人把他們歸類為NEW WAVE和POP/ROCK,差不多就這個意思)。不過目前他們巡迴演唱還是以舊作為主。

就音樂風格上,A-ha一點都不泡泡糖,應該說,1980s年代任何可以蟬連排行榜冠軍多達數週以上,都不容小覷,當然電影癡也沒有看輕泡泡糖偶像的意思,那時最紅的代表凱莉·米洛Kylie Minogue〈I Should Be So Lucky〉和瑞克·艾斯里Rick Astley〈Never Gonna Give You Up〉真的就像紀錄片中所描述的那樣,走在街上,不論哪個店家放的音樂都是這兩首歌,而可以「傳唱千里」的任何一首歌,都有共同特色,那就是歌手的嗓音非常具有傳染力,凱莉·米洛和瑞克·艾斯里復出後,都走出他們偶像的框架,憑藉音樂實力占有一席之地。浩瀚星海中,不論是哪個領域,能跨出偶像來的,絕對是,特色和實力!而且現在回頭去聽那些泡泡糖的歌,還真的很好聽呢,難怪大街小巷都播送。

回到紀錄片,全片收了三十多首歌,熟悉A-ha的粉絲會忍不住跟著哼,電影的音效非常讚,完全表現出主唱嗓音的清透感和A-ha歌曲樂風的空間感,而且超大銀幕可以清楚看到,摩滕哈克特 (Morten Harket)真的超會拋魅眼、放電的,實在很難不被電暈,真的是天生就屬於舞台(啊好想看他們的演唱會啊!大家一起許願!),願望實現前,先進大銀幕洗禮。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41&aid=17433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