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6 15:58:17瀏覽1742|回應0|推薦21 | |
桐林山印象 桐林山,又名富戶山,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客(人)城的西側,屬中央山脈從玉里山、卓溪山一路拉下長稜尾端上的一顆小山頭,山高雖僅673公尺,卻是眺望玉里一帶花東縱谷的極佳所在。 進入玉里後,沿著30號省道往南安方向前進,過了客城不久,在公路9km附近有一水泥舖就的產業道路,沿產道上行,即可逕臨桐林的山頭下。這條產業道路維護得甚好,甚至低底盤的轎車都可以暢行無礙,從路口上行約2.5km過一農家後,即可抵達登山口。由登山口再往上爬升約100餘公尺,即可登臨山頂。 桐林山,一如其名,產業道路兩旁果見有許多桐樹,不知桐花盛放時,這一路是否都是好風景。這時節雖不見桐花,但山徑上幾十棵老梅卻花開甚好,而且往往花未見香先至,讓人不禁想起王安石的詩句:「『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若把「牆角」改成「山徑」,就更貼切了。 我特別喜歡途中幾處寒梅花和黃槭葉相對看的景,好像兩者在做季節的交接,秋去冬來,可是山中依舊美景處處。 再往上走,下方縱谷平原的景色壑然開朗。可以清楚看到由西邊山裡鑽出來的拉庫拉庫溪,就在下方的玉里附近和由南北上的秀姑巒溪交會在了一起,兩條溪流在此沖積出一片沃野千里。 玉里舊名「璞石閣(Posiko)」,為布農語「風沙之地」,或是「風塵之巷」之意。可以想見當年住在山上的布農族人在高處眺望這片平原時,想必然見到的是煙塵滾滾,風沙四起的景象,和今日大不相同,特別是冬季東北季風肆虐時,更是。但如今Posiko早已不再,我們見到的卻是一片豐饒的「玉里」大鎮。 再仔細看,你會發現平原上除了火柴盒般的玉里市街外,青綠的田園中這時還點綴不少塊燦黃的色塊,那是縱谷農家刻意栽種的大片油菜花田,縱谷的花海,取代了風沙,成為玉里冬季的主題色。 從璞石閣到玉里重鎮,眼下這片土地實也具體而微了花東地區的開發史。十九世紀中期左右,先有來自台灣南部「鳳山八社」的平埔族入住了桐林山腳下的長良地區,建立了「大莊」(現名舊莊);後來客家人來了,建立了「客(人)城」;再後來從花蓮順墾過來的漢人也來了,在現在的玉里市街上建立了新市鎮;清領晚期,八通關古道開鑿完成,山上的布農也從古道上走下來和縱谷的居民互市交易,而交易的對象裡,可能也包含本來就住在這塊土地的阿美族人……百餘年來各族群在這裡融會交流,共同開發,才成就了眼下這片青綠可人的田園景色。 而璞石閣,早已是如煙往事了。 在過了登山口的廢棄產道上,我們近距離地看見了一隻大老鷹翩然飛起,他寬廣的翼展倏而迴旋於群山重雲之間,那一刻,讓我忽然有種時光幽遠的遠古蒼茫感,久久回過神來,卻見蒼鷹渺小的身影已消融在拉庫拉庫深邃的溪谷之中……鷹,到底帶來了什麼樣的訊息?我很想知道。 往桐林山頭的最後一段路甚陡上,但已不在意了,因為山頭就在上方不遠處。但也在這段陡上路上,我們發現兩處人為的駁砍,很像是古道的痕跡。清代八通關古道即取道桐林上方不遠處的卓溪山頭,並且沿上方的稜直下現在的玉里市街附近。不知桐林附近這古道遺跡是否和其有關?會是它的一條支線嗎?究竟從桐林向下,即可抵達當時也甚重要的「大莊」聚落……我猜想著,但問題的答案,可能也隨著荒廢的古道,一同沈埋了。 桐林山行的終點,止於日本人埋的一顆基石,編號是「七八三」號。山頂沒有展望,只山風裡藏著鋒面將至的濃重溼潮氣…… 似提醒著,該回家了。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