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7 19:31:56瀏覽3288|回應0|推薦9 | |
廬山四寶印象下:尾上山、再生山 尾上山印象 尾上山(標高2652m),位在能高越嶺古道上的雲海保線所(台電維修電塔的建物)之上。附帶一提,在日治時期時,現在雲海保線所的位置正是日人管控原住民的「尾上駐在所(警察局)」遺跡所在,山名尾上,顯然由來已久。 訪尾上山可經由台14線逕走到底,直抵屯原登山口,由此開始步行「能高越嶺步道」,(尾上山)登山口在步道4km附近,一條朝左上的山徑(有路標,路底也算清楚)直上約200公尺,即可抵尾上山頂。 我們在周末午後抵屯原登山口,奇萊南、南華山無愧於近年來極熱門的登山路線,由此起登二山的屯原登山口附近停滿了山友的車輛,甚至還有兩輛大巴占據路旁,這與五年前我初來時的情況大為不同,那時車輛不那麼多,往屯原的台14線路況也沒那麼壞。 下車步行,能高越嶺道的路況更加壞得讓人難以辨識,五年前(2004年5月)記憶中寬綽的步道早已無影無蹤。這條現今起自屯原,沿塔羅灣溪谷經雲海、天池,越能高鞍部,抵花蓮銅門的「能高越嶺步道」,原是住居於霧社一帶的賽德克族人開發的古老獵徑,他們於狩獵時偶然發現了東部木瓜溪流域有寬闊的獵場及居住地,於是一部分族人便移居了過去,分居中央山脈東西兩邊的賽德克族人利用此古老獵徑探親訪友,也開始和東岸的阿美族人交易起物品,在很早以前,這條橫越能高山脊的古道即是埔里、花蓮間重要的交易孔道。 西元1917年,日人為加強掌控山裡的賽德克族人,便利用古道的基礎,將其整理為「能高越嶺警備道」,並於道上增設許多駐在所。據說,當時警備道的路寬在1.8公尺左右,為當時最寬的越嶺警備道路,哪裡可以想見今日柔腸寸斷、滿目瘡夷的崩塌慘況! 一入步道,很快即發現入口處原有的兩座吊橋全消失了縱影,取而代之的是極為猙獰的向源侵蝕崩塌地形。2005年5月間一次嚴重的崩塌,不僅奪走了三條生命,也造成了這處深逾百米的巨大崩壁。 如今,崩壁上都打上木椿,舖上稻草,將破碎的大地傷痕層層地掩蓋起來,但不知這樣的「膏藥」能否真的治好這片碎裂已極的傷口,行走在踩痕尚新的崩壁徑上,除了頭皮發麻,也直讓人慨歎大自然力量的無邊無際,祂要任性起來,滄海桑田,亂石崩雲,渺小人跡僅如草芥耳。 再往前不久,過了崩壁後,步道漸恢復原來的樣子,但見樹影青青,籠罩在水泥舖就的寬綽道上,這才是原來步道的樣子啊! 一樣任性的還有天氣,鋒面未如預期的退卻,周末午後,山雲反而翻過能高鞍,沿著塔羅灣溪谷從東部洶洶而來,山道上全是一陣大、一陣小的細雨,許久未在雨中爬山了!在雨中攀爬上尾上,但除了山徑上幾片美麗的葉子,竟全不知尾上模樣為何。
再生山(標高2339m),在能高主峰西邊的長支稜下。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四大天王中的林文安曾取此稜從能高主直下再生山,至今,往再生的山徑上仍可看到一些山岳協會立的古老路牌,告示由廬山、經藤四七、再生的這條能高西稜,可以直上中央山脈主稜上的能高主或能高南。 往再生山的路徑,始於廬山溫泉警光山莊後方複雜的農墾產道,產道甚窄甚陡,開車行走其上,很要有些冒險犯難的精神,一如產道上常見的路標「往馬赫坡古戰場」,開車擠行在窄小不知前路如何的產道,也很要有幾分赴戰場的膽識及覺悟,才能行遠。(關於前往再生山的路徑詳情,請參考山友阿超的紀錄:http://www.wretch.cc/blog/leontsai&article_id=20292560) 北京人是個好傢伙,在他勇往直前的衝決下,車開得甚高,但相較於二千三百餘公尺的再生山,仍有千餘公尺的高度待爬升。山徑初始,是一條貌似林道的土石山道,路兩旁不少一般粗細的人工造林。據說,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再生山南坡曾經營「馬赫坡製材所」,在那裡役使賽德克族人伐木造林,產生過不少糾紛,不知斯路斯林,是否即與那段歷史有關? 過一農舍鐵柵欄後,開始離開私人產道逕往山腹裡走,除了初始一段芒草路外,其後的山徑都走在茂密的天然林下,許多高大的闊葉樹深蔭著幽靜的山徑,各種不同顏色、形狀各異的落葉,且在徑上舖了層極厚實的落葉地毯,緩步其上,沙沙有聲,和著林間清脆的鳥囀,諧和出極悅耳的天籟。這一日,鋒面走了,天青了,氣也清朗了,呼吸著山林清氣,走在枯黃殘紅的落葉毯上,毯上還散布著許多可愛的櫟樹堅果,在這樣滿是自然野趣的林下閒走,每個邁步、每次呼吸,都是享受,上不上山頂,已在其次。 「享受山旅過程,更甚於登頂完成目標。」在再生山徑上,我再生了如是念頭。 近午時,我們登臨了再生山頂。 兩天山旅,我們親近了廬山四寶,原來陌生的地面,從此有了些許熟悉的感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