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1 15:37:02瀏覽1101|回應2|推薦8 | |
金風秋陽撫柿紅 時序近霜降,九降風漸起,又到晒柿餅的時節了。 位在新竹北郊丘陵的山鄉新埔,是台灣柿餅的最大產地。每當蛋黃色的暖暖秋陽開始輕撫著田間尚青綠的稻穗時,新埔東北方的山間缺口此時也會吹起清爽宜人的季節風,這風,大致沿著霄里溪的河谷而來,再往南去,他會幫忙晾乾每一條細長的米粉絲,而在新埔旱坑里的山谷裡,他則會協同秋陽將一張張的柿子晒紅臉,再將柿餅清淡的甜香飄送在山野處處。 到新埔,本只想看「數大便是美」的晒柿子,但行近新埔,才發覺這山中小鎮竟如此富有田園之美。鳳山、霄里兩溪清亮潺湲地從鎮旁邊悄悄滑過,溪上時不時翩飛起三兩白鷺;溪兩旁新設自行車道,即便不是假日,也可以見到許多騎自行車的人自在徜徉;而山陵四野平疇處,畦畦青綠的稻浪正迎風翻騰,好不熱鬧;遠處青山,近處綠浪,處處都是好風景,更別說腳下邊還不少秋天的野花野草,正恣肆地笑鬧著。 我為新埔四周美麗的田野勾留住許久,直到中午才走進鎮裡,正午的小鎮甚靜,偶聞人聲,聽到的都是熟悉的鄉語,這裡人說的是海陸腔的客語,正是我家裡慣說的話,聽來十分的親切。 據文獻記載,原籍廣東陸豐的客家人,約在乾隆晚年間遷入這片原是平埔族道卡斯人(Taokas)獵場的丘陵地,取名「新埔」,是因為開墾當時相較於下游的竹塹一帶,此地尚為「新開墾的埔地」,而今兩百多年過去了,這「新生的埔地」,現在早成為一古樸有味的客家鄉城。 小鎮裡有不少紅磚砌就古宅、廟宇、祠堂,多有著飛翹的燕尾脊、講究的馬背、以及用紅磚舖砌出的裝飾造型。另外在田野間,高坡上,處處也都可見背倚山巒,叢竹樟樹圍就的四合院民宅,瞧來也都講究風水,滿溢著古樸的生活況味,可惜此行太過行攝匆匆,所品嘗到的客家味,可能都集中在午餐那碗有著道地客家「肥湯」的板條裡。 從街上那幢鑲嵌著彩色玻璃的天主堂走進去(民生街),過新星國小後右轉,順著指示路牌走,就可以到「味衛佳觀光果園」,聽說那裡是新埔目前唯一一處尚遵循古法,採用日曬方式製做柿餅的地方。劉家主人也歡迎參觀,甚至還會因應拍攝者的要求擺出「專業」的姿態,所以劉家果園也就成為傳說中拍攝柿餅的聖地。 果園在山谷深處,開車來還需步行十分鐘的窄山徑才能到。行到山窮處,乍見到那一棚架的金黃柿子,還真讓人興奮,那成千上萬顆的紅柿大軍,在棚架底下留下個十百千萬個渾圓黑影兒。 在棚架底下抬頭看,但看比陽光還陽光的金黃柿子瀟灑地錯落在棚架上,襯著背景的藍天,留下一片鮮豔亮麗的色彩。 走上二樓的觀景台上,從這裡看,紅柿大軍的軍容更加地壯盛。目前這批軍隊大部分都是菜鳥,所以多保留著澄紅的臉色,他們必須在這裡晒上十天左右,享受秋陽及九降風的細心照拂…… 到了第五天後,他們的臉色才會從澄紅轉澄黃,更進而轉棕黑,柿子的澀味也慢慢轉化為葡萄醣,褪去了澀味。但這時乾燥的表皮與果肉也可能過於分離而產生間隙,所以開始需要人工輕輕地來為柿子按摩,用手指慢慢地來捏壓,直到他們全有張黝黑的「大餅臉」,才能算是正式的「柿餅」大軍。 聽說在假日時,兩位「劉大姐」(老闆娘)常會在棚架間按摩著柿子軍,並時不時露出的燦爛笑容及專業的工作姿態,供二樓平台上架滿相機腳架的人群拍照取景。(另外一隻專業模特兒叫「土豆」,是一隻柿子色的小黃狗,牠也會人來瘋的做些姿態) 兩樓平台的後方還有一截子山路,往上走會兒,就可以見到劉家自家的柿子園,這時柿子都已採摘了。聽說做柿餅的牛心柿,在六、七分熟時即採摘,因為未紅熟的柿子尚有澀味,不用擔心鳥雀來食,且柿子的成熟時間不一,提前統一採收,也能節省人工。 但此刻,還有些柿子樹上留有未採收的柿子,有些已熟透的,甚至已遭到鳥雀的攻擊,留有被啄食的洞。 再回到平台上,劉家主人在下面親切地問: 「吃飽了嗎?」 親切的鄉音,盛意的人情,好吃的柿餅,美麗的山鄉。在秋天走一趟新埔,怎樣都值得…… 而且不應只來一趟,值得一來再來。 新埔柿餅-味衛佳觀光果園網址 http://035892352.travel-web.com.tw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