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20 23:42:34瀏覽1724|回應1|推薦19 | |
澗仔壢,後來改名中壢。何時改,說不準。一種說法約乾隆十五年(1750)便有中壢之名,但澗仔壢的名字卻並未消失,兩個名字曾共存過一段時間。至遲道光年間(1820~1850)澗仔壢之名仍見於官方文書,中壢之名完全取代澗仔壢,最晚也不會晚於光緒年間。到日治時期,則只見中壢,全不見澗仔壢了。 為何澗仔壢會改名中壢?保留的壢字好理解,它傳神地表達了中壢的溪谷地貌,是以保留了下來。但「中」字何解呢? 「中」,所形容的不再是地形地貌,而是這裡的地理位置。舊時,台灣北部兩大聚落中心¬¬¬¬----台北(淡水、艋舺)、新竹(竹塹),中壢,就恰好位於這兩大聚落路途的「中」點。 讓我們倒帶回康熙36年(1697),那時有位叫郁永河的人來台灣考察琉磺,當他從竹塹走向南崁(桃園)這一帶時,他留下了紀錄, 「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掘土窟,置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鹿、逐隊形甚夥,…,既至南崁,入深箐中,披荊度莽,冠屢俱敗:直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 那時的桃園,含中壢一帶,幾乎少見漢人墾殖,全境仍是平埔族的地盤。那時,郁永河走的是所謂的舊官道,從竹塹出發,經鳳山崎(今湖口、新豐)、楊梅壢、中壢、芝芭、南崁,轉向海岸越過林口台地,再經八里坌到淡水。雖然那時中壢還未形成聚落,可是中壢也的確位在這段舊官道的中心位置。 嘉慶年間,原來盤據於龜崙頂(今龜山、新莊間的丘陵)的龜崙社平埔族漸被壓制,當年迫得郁永河要繞路走的條件不再,從中壢往桃仔園經龜山、新莊、艋舺(台北)的「新官道」被打通了(也就是今日台一線的路線),中壢也依然位於此路途的中點。 當時,往來於台北、新竹間的客商,如果一早從新竹出發,大約到中午就會走到中壢老街一帶,中壢,就成了他們吃中飯歇息的休息點,因為這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成就了中壢老街、新街的繁華市街。所以,中壢的中字,實隱含了中壢能崛起的重要原因。 中壢作為休息站,原來不始於中山高開闢後,其實早在我們老祖宗到來時,這裡一直就是個休息站。「走到中壢歇一下」,這話存在客商行旅心中,恐怕也有數百年之久了吧。 行者工作室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stonejung012501/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