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什麼?什麼教育?
2008/08/19 08:11:36瀏覽479|回應0|推薦12

  最近大學和高中職入學考試陸續放榜,呈現在國人眼前的成績引起許多的質疑與批評。錄取率偏高,入學門檻過低,確實有可議之處,然而要改變這種現象卻非一蹴可及。跳脫數字的思維,反而有另一個問題更值得深思,即我們的教育體制究竟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期待我們的學生走出校園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一個學生的聰明才智各有不同,依據聖經的觀點來說,每個人的「恩賜」(gift)都不一樣,因而我們不可能期待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文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等等,也不可能每一所學校都盡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因而東西方的教育哲學都主張「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公平的機會,從聖經的觀點來看,就是要同樣看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可以探索他的恩賜,並且發揮他的恩賜。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信中提到:「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那人也蒙這位聖靈賜他知識的言語。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哥林多前書十二章8-11節)

  當然,保羅這段話是指著教會說的,然而從這當中我們也可以思考,有些學生或許具有語言天分,有些學生適合做醫學研究,有些學生可以輕易學會特殊技能。由此觀之,並非每一個學生都「適合」進入學校專研書本。那麼,為何每年入學考試之後,社會上就會對過高的率取率和過低的入學門檻提出質疑呢?其根本原因在於整體社會所形塑的社會價值,若我們的社會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潛在意識,那麼我們的教育思維將難以跳脫既有的框架,學生受教的目的仍然在於「升學」,而非探索並發揮「才能」(恩賜)。

 

  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我們的教育問題的癥結在於,我們一直爭論「如何」進入學校,卻沒有深入思考「為何」進入學校。針對「為何」進入學校這個問題,最粗淺的答案就是,進入學校是為了受教育。接下來就必須問:為什麼要受教育?想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這就回歸到我們一開始所提問的,我們期望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又希望我們的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

 

  回到神最初的創造,「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一章27-28節)由此觀之,每一個被神創造的人,都有「神的形象」在其中,其被創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理這地」,並且是在神的「賜福」之下治理,亦即以神為中心的治理。而在治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各種的才能(恩賜)一起配合運作,才能完成一個有效的治理。

 

  依此聖經觀點來檢視教育,教育的首要價值乃在於教導一個學生,或者說教導每一個人,讓他清楚知道他在受造之初就有神尊貴的形象,而他受造的目的是在神的賜福下「治理這地」,並藉此榮耀神。當教育的中心價值建立之後,才有可能正確引導學生探索他的才能(恩賜),並且讓他正確地使用他的才能(恩賜)。

 

  然而,我們當前的教育極度欠缺這方面的思維。當前教育的真正問題並非是少子化與學校太多,以及低分入學、招生不足等現象,根本的癥結在於,社會上並沒有正確地看待一個學生的「恩賜」,也沒有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恩賜」。所有的恩賜都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而且「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哥林多前書十二章4-5節)

 

任何一位學生,不論其才幹如何?地位如何?在團體中的效用如何?都源於同一位神的賜福,都有同等的價值,都是為了榮耀這位賜福的神。這才是教育的中心價值,而且是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01tw&aid=214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