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度、視野、無悔青春
2008/04/06 19:31:37瀏覽1364|回應2|推薦4

最近我常在思考一個問題——台灣的下一代要何去何從?下一代的競爭力在哪裡?

 

這幾天墾丁正在舉辦「春天的吶喊」,吸引了十三萬人擠進墾丁,參加的人數為歷年之最;大甲媽祖繞境,萬頭鑽動,寸步難行,一公里的路程走了兩個小時,除了諸多的善男信女外,還有中部地區各大學幾千名學生參加。

 

這些吸引年輕人的活動確實夠夯,也很容易引起參與者的激情。不過,激情終究是激情,在狂歡和熱鬧之後,留下些什麼?是回憶?是經驗?是疲憊?或是空虛?我已過了激情的年代,不知道當下年輕人的真實感受。

 

在我成長的年代,還沒有這許多讓人激情的東西。而當今這些讓年輕人瘋狂的活動,開始之初似乎也不是這番景象。聽一名早年參與青春吶喊的歌手說,最初這項活動只是一些喜愛音樂的年輕人和一些老外自娛的活動,目標很單純,就是唱唱歌,玩玩樂團,還有喝喝酒。沒有宣傳,沒有攤販,更沒有性與毒品。

 

如今,一切都變了,原本單純的音樂聚會,現在得勞動警方全程盯場,明查暗訪供應毒品的藥頭。當初的音樂青年,如今也逐漸步入中年,人生的感受不一樣了,早年熱中的活動也變質了,於是乎,他參與的熱情也消退了。

 

回首來時路,這名「青春吶喊」的開路先鋒,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些什麼?要什麼?真是讓人不懂。」

 

不懂的何止是他呢?有太多人不懂,或許年輕人自己也不懂。年輕人不懂為什麼這樣充滿活力的聚會,警方要如此緊張?社會要如此防備?而我輩則不懂,一夜狂歡之後,這些人得到什麼?如此的笙歌達旦為了什麼?為了證明「人不痴狂枉少年」嗎?不懂。

 

世界在我們的眼前,我成長於物質不甚豐富的五十年代,成長的過程中,物質確實不足,但精神內涵卻異常豐富,也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數十年後,當下的年輕人是否會有值得品味的回憶?是否會有不懊悔的青春?我不知道,也無從探究,唯有盡己之力,從最小的範圍做起,讓我的兩個女兒從此刻起就培養恢弘的氣度與高度的視野,雖然她們現在還只是小學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even01tw&aid=1759318

 回應文章

同感2
可悲的世代
2011/03/09 00:17
現在年輕人處在一個極為危險的狀態而不自知: 失去生命的高度

我曾跟一位學生討論人生的價值, 我說人是很高貴的, 有極高的理性能理解對錯, 能分辨什麼是善惡, 會欣賞美醜, 知道如何去愛與被愛, ..., 結果這位學生跟我說: 他覺得這些都看不見, 都不重要, 他只要有好的物質生活, 就覺得可以了. 不要訝異 ... 這位是一位台彎大學的高材生.

類似的狀況, 同樣令人擔心: 我常走在台大校園, 看到各式各樣社團中午在小福前面擺攤, 你相信嗎? 不管是什麼社團, 魔術社, 易學社, 校友會, 系學會, 政治週, 哲學週 ... 通通都在擺攤賣吃的東西 ... 過去台大裡的一些比較嚴肅的社團都倒得差不多了 ... 我想問現在的年輕人: 人的價值真的只有吃跟穿嗎?

我苦思怎麼會變成這樣? 為何年輕人不再追求有深度的理性, 不再思考善惡的問題, 對美的感官漸漸變得膚淺?

各位有孩子的讀者, 若你們有同樣的擔憂, 請小心你們孩子所接觸的東西: 過於簡化的事物, 會讓孩子的認知系統受損, 並且會上癮 ... 以下是我的觀察

以往物質缺乏的年代, 小孩子接觸的是什麼? 小蟲, 小魚, 小鳥, 泥巴, ... , 這些東西, 雖然不用錢, 但它們有很高的複雜度, 比如說, 我小時後很愛玩螞蟻, 看到螞蟻從蟻洞爬進爬出, 卻看不到蟻洞裡的樣子, 這提供了我一個很棒的想像空間, 我可以天馬行空的猜想裡面是什麼樣子, 然後再根據我對螞蟻行為的觀察修正我的猜想

現在物質豐盛的時代, 取而代之的是電視, 網路, 手機等等, 這些東西做得很"體貼", 很"好用", 很"簡單", 到一個地步孩子們不再需要想像, 就可以解釋他看到的一切了... 而且這會上癮: 習慣於簡單方便的孩子, 你覺得他有動機去離開這樣簡單方便的狀態嗎?

所以我的觀察, 是現在的年輕人是被毒害的一代, 想像力沒有了, 認知系統因為沒有受到使用而受損, 只能吸收與接受簡單的事物, 無法了解看不見的東西(如理性, 善惡, 美感)的價值, 最後 ... 就只能可悲地追求物質生活了.

各為愛自己孩子的家長, 學著保護你的孩子吧!

大石
同感
2008/04/08 20:16
看到這篇,
覺得不錯,
可以給現在墾丁的發展一點參考。
觀察站》音樂祭 不是演唱會

音樂祭的魅力在哪裡?去過春吶或野台開唱的樂迷必都難忘,在封閉場域中,多樣音樂營造出的魔魅氣氛。從踏進場地界線開始,樂迷已進入現實世界外的另一個世界,在這裡,音樂就是天地,其他都被忘卻。

從一九六○年代美國的Woodstock開始,音樂祭的必備特色之一就是天然的封閉場域,又以山丘為佳,因為這樣空間才更具變化,可容納不同樂團同時演出。目前全球音樂祭最具代表性的英國Glastonbury,就是在農場山丘舉行。

這樣的「硬體」,重點是要容納「軟體」。沒有好的軟體規畫,再優的硬體都白搭。以近年火熱的墾丁音樂季為例,許多業者在搶錢動機下,紛紛搶搭春吶便車,想靠墾丁四月火熱的「音樂祭經濟學」分一杯羹;但分不清「演唱會」和「音樂祭」的差別,又怎能抓住樂迷的心?

樂迷要的是什麼?是在整年的現實紛擾中,尋幾日純淨的音樂天地。這幾天,他們只想睡臥在音樂裡面,在山丘上下跋涉,無處不是各類音樂。這樣的音樂洗禮,讓人充滿力量,而靠巨星接力的演唱會,聽完後只怕會更累。

音樂祭不是一蹴可幾,正宗「春天吶喊」用十四年證明了這點。年年首度舉辦音樂活動的業者必須想清楚,否則難免落入上周恆春機場「墾丁吶喊」中,即使有巨星也門可羅雀的窘境。

【2008/04/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