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10 17:31:12瀏覽7525|回應13|推薦105 | |
蘇東坡/寒食帖
宋朝,政治烏烏鴉鴉,但在藝術文化的發展上,卻有著輝煌的表現。別的不說,光是《寒食帖》與「東坡肉」,就足以細細品味與垂涎再三。 這都得從蘇軾談起。 蘇軾,四川人,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的文學家,也是大書法家。西元1082年,蘇東坡47歲,因案被謫貶至湖北黃州後的第三年,在寒食節前寫下詩稿,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寒食帖》。 此一書法作品,被視為是蘇東坡書法成就的代表作,被同代另一大書法家黃山谷譽為「本朝善書,自當推第一」。 事實上,北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山谷、米南宮與蔡襄各有所長,都能擺脫魏晉之法,書風自成一家,個性十足。 依照蘇東坡的說法,「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講究的是「出自新意」「不踐古人」。拿現代流行的字彙來說,這就是「創新」,師於古而不泥於古,其間,意境呈現更甚裝飾面貌。 蘇東坡的書法有其地位,更能惠及普羅大眾的則是「東坡肉」。 既稱「東坡」,當然與蘇東坡有關。「東坡肉」的由來,一說是蘇東坡在杭州當官時,治理西湖有成,百姓為感念他的功績,「抬豬挑酒」致贈;一大堆豬肉吃不完,蘇東坡乾脆就叫人切成四方塊入酒燉燒,分送浚湖的民工。 另一說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生活貧困,當地豬肉便宜,本地人卻不太會煮食,蘇東坡遂仿前人烹煮之法,再加改良,重點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味自美」,自此風靡。這也算是飲食文化上的創新。 東坡肉的作法,先選皮薄肉嫩的五花肉,加入紹興黃酒,置入密封砂鍋,再用文火燜燒。煮成後肉色紅潤,汁濃味醇,酥而不碎,肥而不膩。拿《寒食帖》對照「東坡肉」,竟是一般模樣、一個味道。 據稱,東坡之書從《蘭亭序》入手,後取唐朝書家顏真卿之神,因而多臥筆、偏鋒,筆形豐腴,不失豪爽。黃山谷則以「石壓蝦蟆」形容蘇字,謔其橫扁。 講得白些,與各代書家相較,東坡的字帶「肥」,但就如「東坡肉」般,肥而不膩。邊嚐「東坡肉」、邊品《寒食帖》,頗有一番趣味。 蘇東坡一生仕途並不順遂,幾度遭貶,但其文學作品,不論詩、詞、書、畫,皆有可取,並在藝文史留名。「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其晚年填詞心境,足為一生寫照。
寒食帖VS.東坡肉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