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3 18:11:26瀏覽1246|回應1|推薦4 | |
無事一身輕。 日前好朋友邀我來北京拜訪即將就職世界銀行的台籍學者,欣然應承。 這次坐港龍的飛機來北京,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北京首都機場的新航空站。 感覺就是超大,比香港新加坡東京的機場都大,去過的機場可能只有芝加哥的奧黑爾國際機場 (O’Hare) 可以和它一比。 新航空站有個極高極大的圓蓋型屋頂,透光的金紅色調代表以往帝皇的豪貴。 整體的流程設計也不錯,下了飛機走一段路抵達移民關卡,過了關卡上軌道型自動電車,坐了好長一段才來到領取行李區域,再過了海關才正式出境。 只是有些區域仍在整修。 就像經濟突飛猛進的中國其他地方,富麗堂皇的新機場內還是見到穿著吊兒郎當的工作人員,以及掛著土氣紅錦緞的服務員。 機場員工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沒有需要的時候卻是熱心提供服務。 有的對白種人熱心但是對同胞卻愛理不理。 商務候機室的裝潢比桃園機場的摩登舒適數倍,但是新地毯已經捲毛,處處可見到跌落的食物碎屑,用餐時間卻也只可以找到一些粗糙的飯食與泡麵,沒有筷子只有塑膠刀叉,找不到玻璃杯的香港人抱怨:「你們的貝為什麼怎麼遠?」 其實我們台灣人抱怨大陸人是有五十步笑一百步之嫌。 這一輩的北京人過去二十年見到的變化可比我們過去四十來年的改變還要多。 硬體設施是可以花銀子追趕,人文軟體卻急不來。 我們批評大陸人的地方,沒多久前台灣遊客也是一樣的在海外被批評,例如在旅館走廊大聲喧嘩,或是在觀光景點搶著照相等等。 桃園國際機場的服務品質(特別是第一航廈)至今仍與其他亞洲一流機場有一段距離,例如穿著不整齊制服的員工推著行李車對旅客大聲叫嚷。 不過看到豎立起的標誌,北京首都機場已經準備好直航了。 只是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是「港澳台」而不是「台港澳」? 應該以人口多寡來決定排列順序才對啊。 難道「港澳台」是以回歸順序來排列? 1987年,北京機場破舊不堪,比起七十年代的松山機場還不如。 我陪同爺爺奶奶開放探親之後第一次回去他們久別的家鄉探訪親友。 對我奶奶來說,這第一次也是她最後一次回家鄉。 那時候,我大爺爺(我爺爺的哥哥)與他五個兒女都是住在鬧市口周邊的破舊四合院,沒有私人電話,沒有自己的廁所(只有公共茅坑),洗澡也得去公眾澡堂。 我們到了大爺爺家,一個表弟的騎著自行車繞一圈,三十分鐘不到,二三十個從未見過面的親戚就集結起來,有的敘舊看相片,有的下廚擀麵。 讓這一輩子沒見過幾個「親戚」的我覺得十分有趣。 二十年後的今天祖字輩皆已過逝,舊四合院也早被拆除蓋大樓,北京的改變何其多? 這次再來北京,和幾個同輩的表兄弟去和平門吃烤鴨,每一個都忙,有一個近八點才匆匆趕來說是工作太忙,另一個則說飯後還得回「單位」加班。 上班的都羨慕自己出來創業的,但是做老闆的則抱怨現在的競爭壓力等等… 他們互相問好,看來也都是許久不見,拿我當理由大伙子聚聚。 我這一輩的表兄弟姐妹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受益者,每個人婚嫁後都自己出來組成小家庭與父母分開住,各個都買了自己的房子轎車,但是顏面上都稍稍顯露出工作的疲憊與生活的壓力,抱怨著同時也炫耀著自己的工作與孩子。 我發現他們比我們這些在「海外」打拼的面臨更大的壓力,對於快速成長的環境,他們也需要在更短的時間改變才能夠追得上不被淘汰。 是的,他們的物質生活是大幅度得提昇了。 可是… 他們比較快樂嗎? 我從他們臉上看不到。 他們變老變富裕變事故變文明但是也失去了當年的純樸與快樂。 每個人有車有電話之後,家人的聯繫反而少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離開餐廳,四月的北京夜裡還滿涼的。 走在街上,我突然想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有一點失落感傷… 北京進步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現代都市,北京人也有現代都市人共同的便利與壓力。 但是我還是懷念那個曾是我祖父母故鄉的北京。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