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01 06:33:21瀏覽725|回應3|推薦30 | |
這次塑化劑的風波,我覺得政府的處置基本上蠻得宜的。 而這個事件雖然對國家形象和經濟有負面影響,也耗費極大的社會成本,但也讓食品安全和法規有了檢討改進的契機。 商家對於5/31全面強制下架,檢驗合格才能重新上架的措施,感到不滿而抱怨、反彈,實在是短視近利的態度;如果不明快處裡,消費者的疑慮無法消除,即使不徹架也沒人敢消費,傷害的時間會拖更久,反而損失還會更大,而且損失的不只是產品和銷售的財務損失,對商譽和台灣產品形象的損失更難恢復。 而我們一般民眾該做什麼呢?個人淺見是: 1.了解事實:基本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及造成的影響與危害,不要以訛傳訛,也避免恐慌或混亂而耗費更多社會成本。塑化劑雖然有毒,但毒性不是那麼強,其實也已普遍存在環境中逃避不了,而一般人從受污染食品中的攝取量不大,也能夠代謝排出人體。所以一般民眾受影響的程度沒有那麼大,不需要太緊張或反應過度。 2.冷靜應對:未經驗證安全的相關產品暫時停止消費使用,家中覺得有疑慮的食品最好丟棄或退貨處理,不要再食用。若個人以往對於受污染的食物或用品使用量較多,可以去做身體檢查確認健康狀況,並多喝水多攝食新鮮食物,幫助體內毒物代謝。 3.平常心看待:這是個影響廣泛且深遠的事件,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能承受的起,政府、廠商也得到了重要的教訓,對未來的食品衛生安全應該會更加謹慎與重視。我相信類似的事件極有可能還會發生,但也沒必要因噎廢食;加工食品本來就不及新鮮食材健康,應該儘量選擇生鮮食物。另外,毒物都要有一定的量才會造成危害,廣泛攝食,不偏好特定食物,也能降低風險。 4.發揮群眾力量(最後這部份在這次的事件中未必完全適用,僅供參考):抵制不肖廠商,拒買黑心商品。聯合受害者集體提出民事訴訟,建立案例,讓黑心廠商付出高額懲罰性賠償,達到嚇阻的效果。藉由輿論力量,督促政府與民代修法,完備法規制度。 =================================================================== 分享相關訊息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