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的不適應生活!
2010/01/22 17:05:55瀏覽501|回應1|推薦11

   每次匆匆到香港,皮膚總會有不適,心想如今是冬天,沒有花粉,沒有一切誘因,應該會好點,現在發現,還是自己太過樂觀,這個潮濕的氣候,依然給我一個下馬威,我對L不停念叨,“嶺南多瘴氣”

   想巴蜀之地當年也是瘴氣之地,如今濕度也不小,很多北方人到了四川,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皮膚問題,可有這樣對抗濕度資本的我,到了香港,還是逃不過啊。藥,涼茶,外用的,一起上陣。

   上午預約了去辦身份證,照相時候,我好想哭,滿臉的紅腫,簡直毀人啊。

   下定決心,少吃,多運動,多吃清淡食物,哎,我親愛的辣椒,我們得減少親密度了。

    我的正常狀態趕快回來吧,免得我連大門都不想出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nialau&aid=3712191

 回應文章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瘴氣“有關的文獻報道
2010/01/31 05:54
百科詞條:瘴氣
瘴氣 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藥下之。
……其一日二日,瘴氣在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若寒氣在表,發汗及針必愈。
三日以上,氣浮于上,填塞心胸,使頭痛胸滿而悶,宜以吐藥,吐之必愈。五日已上,瘴氣深結在臟府,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
瘴氣
既虛, 往往不能服寒藥, 又能當此峻劑乎?
 然土人纔見發黃, 便謂不治之疾, 良可哀也。
北人之來嶺南, 婢仆多病瘴氣。 蓋勞役之人, 飲食乖度, 晝夜冒暑, 夜多臥地, 又凡事不能避忌, 故先受其斃。
 既與之同休戚, 宜加意戒之。
[卷八]瘴氣
返本還元而奏功也。震按瘴氣者。山嵐郁毒之氣也。何以可用溫補。
況系髫年外邪正熾。而參、姜、桂、附靡不應手。奇矣。自非熟悉其風土病情者。
豈敢輕試乎。陳三農亦曰。此證與江浙楚豫北方各省所患外感內傷迥異。總之瘴氣為得病之根。變證便爾不同。
[卷二]瘴氣
氣。山嵐瘴氣。雨濕蒸氣。或中寒腹痛吐利。中暑冒風吐瀉中濕身重泄瀉。
或不服水土。脾胃不和。或飲食停滯。復感外寒。頭痛憎寒。或吐逆惡心。
胸膈痞悶。或發寒熱。無汗者。宜藿香正氣散主之。(方見霍亂)一論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
[卷之三]瘴氣
)。 椒囊法 辟瘴氣、風寒、時疫,絳紗囊兩許,佩身內衣,諸邪不侵。 降椒酒 降香(二兩,銼)川椒(一兩,去閉口者)絹囊貯,無灰酒二斗中浸飲。辟瘴氣。 檳榔煎 治瘴氣寒熱,嘔吐腹滿。檳榔蒼術濃樸
[卷八瘴氣]蚺蛇瘴
驗方按。此不及錄。與治瘴相宜若仍古方之舊者不錄。吾吳地有痧氣。夏月更多。或腹痛。或脹悶昏仆。若不救之。亦立死。此與瘴氣病情仿佛。刮痧放痧。以行軍散點眼。以痧藥及紫金錠灌喉。皆可立愈。并非疑難證。不必更立一門。而有侈張其說者。如王養吾
[卷八瘴氣]尋常瘴
[卷八瘴氣]桂花瘴
[卷二雜癥]山嵐瘴氣
[卷上內癥門]山嵐瘴氣
[卷八瘴氣]暑濕瘴
[卷八瘴氣]毒水瘴
[卷八瘴氣]黃茅瘴
[卷八瘴氣]孔雀瘴
[卷八瘴氣]蚯蚓瘴
[卷二雜癥]霧露瘴氣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瘴氣]瘴氣論列方
[卷之七十六瘴氣門]病機
閩廣嶺南之地,雖有瘴氣,其不病者居多,而所以感之者,乃因正氣內虛,外邪乘虛而入也。不然則東南之人當一一病瘴而奚有暇他病耶?故治先調其內,而后治其外,是之謂知本。 《古今醫統大全》 明 徐春甫 公元1556年
[卷之七十六瘴氣門]病機
者,則亦不可不謹也。惟濕郁而為熱,所以東南之地,冬不甚寒,霧多風少,陽氣不固,冬不藏精,人因虛而感其邪,則病身熱頭痛,口干腹滿,嘔逆,狀如傷寒熱證,雖云山嵐瘴氣,其實內因而得之者也。 《古今醫統大全》 明 徐春甫 公元1556年
[卷第三十七]瘴氣
醋水亦得。治瘴氣數日寒熱不定。鱉甲丸方鱉甲(去裙醋浸炙)常山(炒)豉(炒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末,入麝香少許,再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臨臥溫米飲下,于發前服,慎熱物一時久,即不吐瀉。治嶺南瘴氣,頭疼體痛,寒
http://big5.wiki8.com/zhangqi_5812/Literature.html
 
七、涼茶舖子滿街擺,藥材煲湯是例牌。糖水度夏很自在,藥食結合真不賴。
嶺南夏季綿長炎熱,自古多瘴氣多瘟疫,人們在利用藥材和食物治愈疾病的同時,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涼茶文化、煲湯文化和糖水文化”。大部分的廣州主婦講起煲湯和糖水的功用來都是津津樂道,各種藥材食材在解病救疾、預防保健方面運用的淋漓盡致。如今的涼茶鋪衍生出夏季的椰奶和冬季溫補的桂圓紅棗等品種,早就是見涼而非涼,似茶而非茶了。
http://big5.lrn.cn/travel/tavelwalk/taveleast/200912/t20091218_444667.htm
青衣紫蘿(sonialau) 於 2010-02-02 11:48 回覆:
呵呵,多謝多謝。
學了不少東西。
真正體會到,在什麽地方就得吃什麽食物的真諦了。
飲食和環境密切相關,生活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