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6 22:45:35瀏覽832|回應0|推薦5 | |
每天看著新聞報導,不是股市跌破多少關卡,就是裁員、減薪,或失業人口已達多少,好象到處充斥著景氣低迷、蕭條。再加上國內外分析師的悲觀報告,被悶的好累,總覺得好像以前的榮景將永遠不在。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的觀察,事實上有許多的公司、商店仍然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呈現成長,這些值得我們參考、借鏡。究竟,他們是如何做到不受影響! 案例二、新鮮日本料理店 這條街原來只有一家小小的連鎖日本料理店(就叫她“小店”),店面大概只有三、四坪大,座位六個,店員三位,菜色固定、少樣;主要是賣蓋飯、生魚片、少樣的日式小菜,湯只有味噌湯。但每天你總是看到一群人耐性的排隊,內用的、外帶的都有。價格與一般日式料理店略微便宜,開業已經有幾年,雖然不景氣但排隊的人群仍然不變。 前年(2007)在同一條街隔著“小店”不到五十公尺開了一家中型的日本料理店(就叫她“中店”),可容納40人左右的位子,菜色多樣,從生的、煮的到烤的、炸的皆有。號稱所有的魚類食材都是當天直接從漁港送來,有些是活的,強調的是新鮮,融合日本料理與臺式生猛海鮮的菜色。 開放式的廚房,廚子四人、服務人員四、五位,簡單的裝修。自開業以來,經常也是滿座、排隊。她的價格比 “小店” 大概貴一些些,但仍可以算是平價,如果是現宰活魚的,價格就比較高些。 “中店”開業以來的生意一直很好,但是“小店”也從未受到影響,似乎各自吸引不同的消費族群。 在“中店”開業半年以後,就在隔壁另一家日本料理店(就叫她“小中店”)也開張了。面積大小同 “中店”,店面非開放式,主要賣壽司、飯、面、精緻定食、商業午餐等,屬於一般的純日本料理店。價格與 “中店” 差不多,有幾樣的標價大約貴個台幣十元左右。“小中店”開業超過快半年,生意一直都不怎樣。 分析: 1. “小店”或“中店”能各自佔據原來有的市場,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消費群明確,各據特色,前者主買蓋飯,價格便宜,客群以年輕單身或男女朋友為多。後者的菜色多樣,客群從年輕單身到家庭聚會。“小中店”若是在景氣的時候,或許能吸引一些上班族,薪水穩定且中上者。然而,在不景氣的時候,大家消費時總是比較保守些。 2. 在店面設計上,除了 “小中店” 外,另兩家都是採取開放式。門面採用封閉式,再加上昏黃色的燈,讓一般消費者感覺是價格比較貴的餐廳,讓人比較卻步。其實,她的價格也不是真的那麼的貴。 3. 這條街除了郵局和幾家小型的銀行分行,以住家為多。中午時間外食者不多,郵局或銀行小分行的員工中餐會以簡單、價格低些為主,需要應酬招待客戶的情況不多。晚上來消費的族群以單身、租房者為多,這些人會到“小店”,到“中店”的客人有大部分是非本區居民,是來“嘗鮮”的。因此,“小中店”在此處的優勢便不明顯,她比較適合到辦公樓聚集的地方。 4. 當地外食者,事實上還有其他的選擇,就在不到五分鐘路程的臨一條街上,選擇繁多,包括:連鎖鍋貼、餃子館、熱炒、平價鐵板燒、牛肉麵、廣式燒臘館,…等。 在不景氣時M型社會現象會越趨明顯,而此波的金融風暴對富有的人也造成很大的打擊,消費檔次會有所下降(當然對一些非常富有的人,他們的消費水準較不受影響)。例如:過去經常一餐一人的消費可達台幣二千元者(目前人民幣對台幣大概是1:5),可能會下調到一千。同理,其他的消費層也會依次下調。 因此,經營的模式是要調整的,在景氣恢復前,以中低價位的商品,消費族群比較多。此外,開立平價的餐廳所需的裝修等開辦費也比較低,對於想投入這個行業的人初期所需的資本也比較少。 不景氣,什麼都要省,但民生必需品可以省但不能少。臺灣 “老外” 多(老是外食者),開餐飲業必須目標市場清楚、菜色不要太複雜、服務流程清楚,賺錢、成功的還是很多。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