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23 11:30:06瀏覽2049|回應0|推薦10 | |
<理對財,就該勇敢做投資---萬海輕鬆理財專欄2> 註:萬海航運慈善基金會所出版的公益刊物<停泊棧>,去年秋天邀請我去撰寫專欄。基於公益考量,我馬上就答應了,並將把已登出的內容陸續轉貼於此,以嘉惠本網站讀者。 本文刊登於第57期,出版於2016年12月。 *********************************** 日前有位年輕人在臉書上問我:「現在自己手頭有十萬左右,在猶豫是否一半存定存?(不過)也想買基金。但還是很怕自己走錯路。看了很多理財書,還是感到迷惘,想請問王老師有什麼建議嗎?」 結果,我給他的建議是:「如果看了很多書還是很迷惘,就跟研究了一堆地圖卻不敢出發上路一樣,這樣誰能幫你呢?」 年輕人繼續說:「我是保守型的投資人,希望能將風險降到最低,所以才害怕出手。(目前)連定存存多少?進去哪間銀行?都還在猶豫…。」 我調侃他說:「年輕人這麼膽小,如何追得到女朋友?」 很詫異的是,這位年紀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回我:「其實我以前不怕風險啦~~但女友認為我這樣是在賭…。」然後他話鋒一轉,又說:「不曉得我現有資金十萬,要做如何的規劃?要先存定存?還是直接做基金、股票投資?」 勿把投資當理財 這一番問答下來,我覺得他犯了理財的兩大錯誤:第一、誤把投資當理財;第二、誤把理財的風險管理與投資該追求的風險溢酬混為一談。 簡單來說,理財是「收入」與「支出」的平衡管理,重點並非追求財富成長,而是控管現金流,從而達成一生金錢無憂的境界。投資則是希望透過承擔市場風險來達成家庭資產的增加,重點是要管理風險以追求報酬。 理財與投資的行為雖有交集,但本質上仍是不一樣的思維。通常,理財會以家庭為單位,而且理財絕對不能出現資金斷炊風險,所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必須要針對生活風險來做好保險規劃,目的就是要避免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中斷。 理財攸關家庭成員的溫飽,因此,理財行為保守為先,而且側重與家庭成員的溝通、討論,如此才能建立家庭共識,讓家庭支出與收入能夠達成平衡。別忘了,最快的收支平衡之道是節流,而節流必須每個家庭成員都願意節衣縮食、降低支出才行。 決策力是投資的關鍵 相對來說,投資就是冒著風險去做追求利潤的事情,這裡面牽涉到投資者的性格、勇氣與決策力,很難透過家庭合議來達成共識。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願意承擔的風險也不同,更遑論所期待的報酬率也不相同,夫妻之間不太可能透過討論而達成投資風險溢酬的共識。 所謂「風險溢酬」,簡單來說就是「高報酬/高風險、低報酬/低風險」,投資人想要多少報酬,就得先承擔多少風險。這個風險指的是市場風險,與理財的生活風險並不一樣。 因為投資牽涉到決策力,所以,猶豫不決絕對是投資的大忌。但理財是收、支的平衡管理,因此,以消費支出的取捨為多,牽涉到收入面的決策並不多。以多數上班族為例,收入的主要來源以薪資為多,而一般人並不需要經常面對換工作或跳槽、爭取加薪的重大決策。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要說的重點是:這位年輕人很安分地與女友討論家庭理財大計,固然是好事一樁,但當他要做投資時,卻把自己願意承擔風險的性格抹煞掉,甚至弄到狐疑不決,不知該把錢放哪裡好,不是適得其反嗎? 根據這位朋友告知我的資訊,他本人已有做保險規劃,而且也是辛苦工作後才存到十萬元,理財基本功算很紮實。就此而論,他應該要和女友討論該把多少錢拿來做投資---也就是把追求家庭收入成長的金錢預算編列好後,就應該自己做決策,自己決定如何做投資。 先理好財再投資 投資是一件很有趣的行為,一開始通常會賠錢;但賠錢的過程卻可讓人記取教訓,重新琢磨決策力。如此久而久之,自己的肩膀會更硬,眼光也會更銳利。長遠來說,這反而比短期的金錢報酬更有用! 朋友,我不曉得您有沒有類似的經驗---不知道辛苦存下來的血汗錢該放到哪裡去嗎?我的建議是: 第一、先檢視自己的收、支狀況,然後保留六個月到一年左右的月支出額度的存款,以作為生活急難準備金。 第二、在保留好生活急難準備金之後,開始規劃因應生活風險的保險規劃。 第三、繳完保費後,行有餘力,就該及早承擔風險去學習做投資,而投資前一定要妥善做好功課,然後勇敢做出決策,並貫徹投資行動到底。 前兩點是理財,後一點是投資,只要理財動作有做好,年輕人又何必害怕風險而不敢做投資呢?如果年輕時都不敢冒險犯錯,未來如何有本錢與功夫來追求財富成長呢? 王志鈞 演講與課程邀請:http://guruwang.com/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