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17 23:04:39瀏覽3417|回應5|推薦14 | |
<經濟成長率與消費券的迷思---解讀全球金融風暴13> 在上一個世紀,政治、經濟市場有一個非常可怕的迷思,那就是,各國政府對經濟成長率的追求,已經高過對人民真實福祉的追求。 這真是個非常可怕的夢靨。 「經濟成長率」,已成了政府的執政績效保證,而對小老百姓來說,經濟成長率更成了生活幸福的代名詞。 這真是個很奇怪的想法,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迷思卻成了當今世人所習以接受的主流政經思想,以及,甚至反過來變成---「眾人皆曰對」,這就是一件對的事情。 要論「經濟成長」這個詞彙的起源,其實並沒有太早,狹義來說,它是由俄裔美籍的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S. Kuznets)在1930年代初期發展出來的概念。 也就是說,今天大家所習知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等統計指標,在歷史上只出現八十年左右,在此之前,各國政府並沒有將「經濟成長率」視為施政目標。 但這並不意味,「經濟發展」這一個概念在更早時期並不存在。從經濟學的起源來說,1776年亞當˙史密斯寫下《國富論》一書時,就已經悄悄埋下了兩百多年來的政經主流思想,那就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是來自於一國之內全體人民的勞動生產力,而不是表象所見的貨幣累積。 國家的財富,並非如當時重商主義所宣稱的,來自於一個國家透過貿易出超所擁有的金銀財寶,而是來自於一個國家老百姓全年日常生活所生產(或消費)的商品與勞務。 換算成今日的語言來說,亞當˙史密斯的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財富並非來自外匯存底的增加,而是來自於勞動生產力的增長,後者透過自由經濟市場的分工(division)與專業(specialization),能夠得到更大幅度的生產力提昇,並因此導致消費力提高。 透過《國富論》這本巨著,史密斯指出,政府的努力目標應該從追求表象財富的增長,改為提升全體人民的勞動生產力。然後,透過顧志耐的努力,史密斯所謂的「一國人民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被換算成了可數量化的指標GDP,因此,這個指標便成了國家追求人民的幸福與財富時,應該注意的施政目標。 讀者諸君,這樣的推論看似天經地義、毫無矛盾,實際上卻犯了邏輯上的過度推論毛病。仔細想想,這當中的矛盾可真多。 遠的不說,光談史密斯的自由市場思想,就可以知道,這位經濟學之父大談的是政府應該放任市場自由發展,管得越少越好,如此才能提升全體人民的生產力,怎麼會是反過來變成大有為的政府在進行主動式的經濟產值管理呢? 當然,這當中有一個經濟學歷史上的大轉折插曲,便是凱恩斯提出的政府擴大需求理論。一樣是在1930年代,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並指出,假定市場供給面的產品已經完成,卻有可能因為需求面的消費者並不願意購買這些產品,而使經濟大蕭條出現。 當供給無法自動滿足需求,市場那根「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史密斯所倡言的市場恢復均衡的自由機制將會失效。凱恩斯認為,政府此時應該填補總需求的缺口,並透過政府擴大財政支出以增加就業,間接創造市場需求。 所以,嚴格來說,在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中,也並沒有政府大肆追求經濟成長率的迷思。凱式所期待的大有為政府,是政府創造人民的就業機會,好讓市場的需求恢復,讓供給面的蕭條恢復成長動能,如此一來,經濟的正向循環才會持續下去。 也就是說,讓經濟成長或發展的力量是「市場」,不是「政府」,政府頂多只是扮演市場需求的催化劑而已。 當然,我在這裏並無意要辯論經濟學理論或歷史,而是要提出一個正確的經濟學觀點與邏輯:一國人民勞動生產力的增加,才是經濟學家應該關切的重點,而不是經濟成長率;後者頂多只是衡量一國國內所生產之最終商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而不是衡量人民的幸福指數。 有看到「市場價值」這四個字嗎?GDP所衡量的只是市場終端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這個指標本身只是生冷的數據,完全關切不到一國人民在生產勞務和商品過程中,這些行為對社會的實質貢獻程度。 舉例來說,偉大的母親在家裡煮飯、帶小孩,對人類的家庭溫暖有巨大貢獻,但是,卻對GDP毫無貢獻與產出。人類無酬的志工活動,比如關心孤兒、受虐兒童等等人道關懷,對弱勢團體有極大貢獻,卻對GDP毫無貢獻。因為這些勞務都計算不進「市場價值」中。 另外一種極端例子則是,兩輛救護車在馬路上交錯而過,對經濟產值毫無影響。但萬一,兩輛救護車不幸撞個正著,這個「不幸」卻會因為拖吊車、警車、以及更多救護車的出動,創造出非常多、非常多的救難勞務支出,並帶動GDP的成長。 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盲目的GDP成長只會帶來自然環境的破壞,而非全體人類福祉的增長。所以,如果我們將GDP與經濟學所關切的人民福祉畫上等號,就會犯了過度推論的毛病,並盲目的在如何提升經濟成長率上開藥方,而沒去問:「這個刺激經濟藥方,對人民有何好處?」 從史密斯的關切點來說,經濟學家與政府應該關切的重點是:廣大勞動階層的充份就業力(勞動)、企業管理的效率(分工),以及產業的技術升級能力(專業),這三者,才是市場經濟裡,人民幸福的最終保證,而不是經濟成長率。 一個充份就業、企業營運有效率且具產業技術升級的自由市場,才是人民最終福祉的保證,而非盲目追求國家或人民短期財富的增加。當前各國政府盲目祭出的刺激消費政策,並企圖帶動經濟成長率的作風,跟當年重商主義者所積極追求的國家表象財富,有何兩樣呢? 是的,我說的正是盲目擴張消費的消費券政策! 王志鈞 台灣資深媒體人http://www.wretch.cc/blog/solon8888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