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8.3.13.(四)美麗的園林是誰在用的?──我參觀板橋「林家花園」
2008/06/25 20:57:31瀏覽436|回應0|推薦3

今天心情很不舒服,一早起來,就在想今天要去哪裏?

沒上班之後,時間都是自己的,頗讓人羨慕,我的想法是,好好寫出點東西出來,不想做太多家事(如果勤於做家事就永遠有事做,不會無聊,但心裏會滿足嗎?看人而異。),也想保持身心的活躍,跟得上社會的變化,不要一下子就老化退化下去。寫作很傷腦力,一天只能做一點,其他時間得自己安排,除了例行事項之外,最常想的是:「今天要做什麼?」不管做什麼,都得自己做出決定啊!

今天就去想了很久的板橋「林家花園」。前幾天芸去板橋看二輪片,提到出站時有看到的指標,她也感嘆,因為有捷運,以前不可能去的地方,現在都能輕易到得了,像她去看的那家戲院,位置有點偏僻,如果沒捷運的話,根本不會去看。

我之前在地圖上看過它的標示,知道在「府中站」的西北方。想在出門前再確認一下它的位置和街道名稱,時間在電腦上東搞西弄中過去,竟然沒時間去看一下地圖,出門前匆匆抓了本「大台北公車捷運指南」放在背包裏,想在路上再看。

公車上太顛了,字很小,不能看。到了捷運上,將它前前後後找了一遍,發現只有台北市的街道圖,沒有台北縣的,拿錯了,應該拿另外一本「台灣省地圖」的,就這樣什麼都沒準備,心中有點不安。

沿路換車,到了府中站下車,月台上就有地圖,我看了,找不到那個地方,心想出去再看看。出口指示上有「林本源園邸」的名稱,再看一次牆壁上的地圖,府中站上方一大片綠色的都是,剛剛怎麼沒看到?只看到「大觀書社」和其他的,真好笑,我看東西常常會有這種「盲點」。

我的記憶不可靠,尤其記方向和街道名稱時一轉頭就會忘記和搞混,還是當場拿出紙筆,將街道名稱和路線簡單畫下來比較保險。出站後,沿著府中路照著走,碰到交叉的文昌路,地圖上府中路北邊,文昌路以西都是綠色的,應該算園邸的範圍,怎麼兩條路旁都是樓房和攤販,看不到一點園邸的跡象?管他的,在文昌路右轉走走看。這條窄窄的路好像市場,兩旁都是攤販,看到客家粿的攤子上的粿好好吃,但肚子還不餓,想等一下回來還有的話再買。

走了一段,賣吃的攤子漸少,出現了「挽面」、「修指甲」和「理髮100元」的牌子,有人在路邊擺了兩個板凳就做起生意來,有個理髮的還在牆壁上掛了一面鏡子,前面坐了一位正在剪頭髮的顧客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好有意思,尤其「挽面」150元,等一下參觀完後,我也來挽一下好了。

出現了園邸的圍牆,我想順著圍牆走下去,總會碰到入口。看到一個旋轉門,去轉了一下,只能出,不能進,應該是出口。再往前走,有公車站牌,看了一下經過路線,回去時坐公車到「捷運西門站」好了,搭捷運實在沒意思,街景都沒看到。再走一下,終於看到大門了。

我先在大門外將牆壁上刻的簡介看完,退休的軍公教人員可以買優待票50元,我拿出隨身帶著的證件,買了票進去。

真不巧,這段期間「三落大厝」不開放參觀,不能看到他們居住的地方。我自己在園內隨便走來走去,感受一下當時富貴人家住在這麼美麗的園林裏的感覺。遇到來參觀的小學生,我就停下來跟著聽解說,也碰到帶導覽的人羣,也跟了一陣。在園內繞了很多遍,看看時間還早,到當年的書房「方鑑齋」面對戲亭的椅子上拿書出來看,靜靜地多待一陣。每隔幾分鐘就有一羣小學生過來,伴著導覽人員的擴音器,和孩子們的嘰嘰喳喳和蹦蹦跳跳、跑來跑去。

不知道看了多久,我想要出去了,到洗手間上個廁所,到了出口的旋轉門前,看到旁邊那屋子我好像還沒進去過,剛進來時有看到,先走另一邊,後來就忘記了。走過院子裏的餐飲區,大門上寫的是「定靜堂」,牆面上的八卦磚很特別,裏面是賣紀念品的,再往裏走,突然看到「簡介放映」的牌子,看了時間表,現在沒有,我在廳裏繞了一繞,有許多張太師椅分成數排兩邊面對面排著,右邊小間是工作區域,不知從哪裏有些微的聲音傳出來,後來看到有人走出來,原來左邊暗暗的小房間裏正放著簡介影片,我進去從中間看起。

影片結束後,我跟著人群和導覽人員到「榕蔭大池」邊,大約有二、三十人的中年女性,這些場所看到的參觀人員通常以女性居多,是女性比較有上進心,願意多親近文化?還是她們比較有空呢?

在整個的參觀過程中,我在心中除了不斷讚嘆這處歷經三代、以四十年的歲月蓋成的豪華園林十分美麗,想像當年文人墨客在這裏吟詩,那裏欣賞戲樂之外,縈繞在我腦中的是:花園中建築的功用分別是「迎賓、宴客」(定靜堂)、「招待賓客賞花喝茶的地方」(香玉簃)、「遠眺田園農民耕稼之樓」(觀稼樓)、「藏書樓」(汲古書屋)、「讀書之所」(方鑑齋)、「招待貴賓下榻之處」(來青閣),後兩者還有大小戲亭,只有「月波水榭」據說是當年小姐賞月、垂釣之所。賞月、垂釣應該是偶而為之,還要在沒有賓客時才能出來吧!還有她們那雙小腳能在這大片園子中走多久呢?

這麼大而美的園林使用者都是男人,女人呢?只能待在「三落大厝」中,我隔著圍牆幾次望向那一片密實、包得緊緊的「大厝」,有這樣的房子住是有錢人才做得到的,被稱做「好命」。我想像的是屋內住著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只有男人可以自由進出。小孩小時候在屋裏和院子裏,日後會長大,男孩會出外讀書、工作,至少能在園裏會賓客,女孩繼續留在屋裏,然後嫁到另一個屋裏,這裏另外娶別家的女人進來待著。老人呢?老男人可以出入,老女人還是留在屋裏,女人的青春就在那些屋瓦和牆壁之內,天天和大大小小的家人相處之中消耗殆盡。

講到古代人,有一種說法:「古時候有錢人的小姐是不用做事的」,難道男人要做事嗎?可能說男人要讀書、外出工作,那是勤快的人這麼做的,如果他什麼都不做,成天遊手好閒玩樂,誰能奈他何?光靠祖上積攢的財產收租也是可以過活的。小姐是不用做煮飯、掃地等家事,但也要做刺繡等女紅吧!嫁人以後,要懷孕、生孩子,雖不用親自種田、做家事,也要操心家中瑣事,哪有不用做呢?

我還想到,這麼一大片園林和屋子,當時除了林家自家人之外,還有很多人充斥著每個角落,除了煮飯、掃地、劈柴、挑水、種花的之外,還有看門、傳遞消息的,買東西、跑腿的,端茶、送洗臉水的,生活中哪樣不要人力?所以會有一大堆僕役,還有師爺、門客、沒事聚在某處閒嗑牙有事出出主意的……,相較於現代方便的設備和生活,我在遊玩這些古代建成的園林時,除了欣賞造景美觀、各處精雕細琢之外,總忍不住想到古時候生活在這裏的人是怎麼過的?喝杯茶要有人從廚房端來,尿屎在房裏,要有人捧出去倒,吐口痰要有痰盂去接,有錢人使喚僕婢,普通人就得媳婦、兒女、小孩子代勞了。

女人不能出去,事事都要靠別人,吃飯、過活靠男人賺,買東西、打探消息、傳話,哪樣不要叫丫頭、老媽,轉交給外面的小廝、管家去辦?在這種情況之中,消息失真、沒有隱私、容易被矇騙是常有的事。連婢僕都有得竉不得竉的,所跟的主人地位較高的話,人家對她比較客氣。我常在想,在屋裏待了超過五十年的祖母的陪嫁丫環,和年輕的孫媳婦,那個人比較「大」呢?誰比較受尊重?古代人的EQ,家中人際關係的複雜,不是現代小家庭的我們能比得上的。還好我生在現代,可以外出唸書、工作、做其他的事情,不用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在屋子裏,不用只因為生為女人,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只能從夫、從子,真是太幸運了。

 

( 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lowee&aid=198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