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806~15 Kyle小寶貝1歲1個月了!盡情玩,玩出能力與學習熱情 (附照片34張)
2023/08/22 23:01:33瀏覽86|回應0|推薦0

 

    連續兩週忙著修改論文,及去聯新醫院做復健,和兒孫只能藉著視訊逗樂子。抱著探險的心情,人生處處都有美景。感謝神!我的論文「工程」現在終於如期竣工了。上上週是最後期限,我先去淡江系辦請助理協助上傳83頁的論文,經學校審核通過後,上週一再去學校附近印製及辦理離校。最近才閒下來,奇蜜育兒資訊也就兩週合併收錄於此。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盡情玩,玩出能力與學習熱情

如果孩子的生活是一部獨家播映的「成長記錄片」,「遊戲」將是這部記錄片的最佳主題,因為「遊戲」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學習的最佳方法,更是生活的重心。在遊戲中,孩子把未來生活該有的各種能力,一一作了演練;在遊戲中,他認識了自己,也把自己和世界上的人事物建立了關連。

爸媽是孩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玩伴

爸媽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最了解他們需求和成長的人。隨著孩子長大,遊戲的方式也會一再的改變,玩法愈來愈豐富、愈變愈複雜;而孩子面對未來所必備的能力,也在遊戲中漸漸精熟。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爸媽當他的玩伴,陪他一起玩,他會透過遊戲告訴你,他又學到哪些新能力;當他嘗試新遊戲和新玩伴一起玩,他會需要你的鼓勵,讓他勇於挑戰和學會忍受挫折;他還需要你提供遊戲資源和機會,幫助他累積多元的遊戲經驗。所以,爸媽不只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玩伴,也是最重要的玩伴。

遊戲,讓孩子玩出各項能力

以幼兒的學習模式來看,身心和各項能力尚在發展中的孩子,必須透過具體的操作及親身的體驗,才能學習得更好,所以爸媽可別小看了遊戲的功能,以玩積木為例,孩子在堆疊積木的過程中,他的各項能力同時也在不斷成長(請見下圖說明)。更重要的是,適齡、適性的各種遊戲可提升孩子不同領域的能力,當他累積越多遊戲經驗,背景知識將會更加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提升。

 

 孩子遊戲時,就像藝術家在努力創作,又像科學家反覆進行著偉大的實驗,你會看見他專注的神情和無邊的創意。這時候,爸媽只要靜靜地欣賞、不要一再地打斷或介入,等待合適的時機再給予鼓勵,會讓孩子玩得更好。

親愛的爸媽,孩子的成長不會等待,也不能重來。從今天起,請陪孩子盡情地遊戲吧!

玩遊戲,看發展~遊戲與學習是一體兩面

 很多爸媽總擔心孩子花太多時間玩,浪費太多時間,會影響學習成果。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研究與統計顯示,讓孩子在學齡前盡情遊戲,不僅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與人際互動的技巧,還能讓他學到許多背景知識,為之後入學所需的能力打下基礎。因此,想引發孩子學習的第一步,必須先讓孩子遊戲,只有盡情遊戲,孩子的身心才能好好發展;而當爸媽了解孩子遊戲的模式與發展歷程後,也才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適時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很多爸媽總擔心孩子花太多時間玩,浪費太多時間,會影響學習成果。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研究與統計顯示,讓孩子在學齡前盡情遊戲,不僅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與人際互動的技巧,還能讓他學到許多背景知識,為之後入學所需的能力打下基礎。因此,想引發孩子學習的第一步,必須先讓孩子遊戲,只有盡情遊戲,孩子的身心才能好好發展;而當爸媽了解孩子遊戲的模式與發展歷程後,也才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適時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延伸閱讀:1.引導式遊戲 讓學習不一樣

如果爸媽能夠為孩子布置適合的環境和素材、給他足夠的時間、讓他決定想玩什麼、鼓勵他自由探索,猜猜看,孩子會學到什麼呢?

遊戲和學習是一體兩面的

以往總認為遊戲與學習是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對的兩件事,不過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遊戲不但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孩子獲取各種能力的重要媒介。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Dr. Kathryn Hirsh-Pasek在來台演講中多次引述義大利Reggio Children Foundation的創辦人Carla Rinaldi的一段話:「許多人認為遊戲和學習是分開的兩件事,其實,學習和遊戲就像是蝴蝶的翅膀,蝴蝶如果沒有兩雙翅膀,就不能起飛,它必須互為助力才能翱翔天際。」

有效學習的4個關鍵因素

根據近年來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大人或是小孩,學習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具備四個要件:(1)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而非被動;(2)學習過程中要專心投入;(3)學習內容對學習者來說要有意義;(4)在社會互動的環境下學習。而孩子遊戲時完全符合學習的四個要件,也就是說,在遊戲中學習(Playful Learning)將會有最好的學習效果。

什麼是真正的遊戲中學習?

若細分孩子的遊戲類型,真正的遊戲中學習,包含了自由遊戲(free Play)和引導式遊戲(guided play)。這兩種都是由孩子主導遊戲的過程,因此孩子不但充分感受到遊戲帶來的樂趣,也達到學習的效果。

●自由遊戲:指的是由孩子自己決定要玩什麼並主導遊戲的過程,包括:想怎麼玩、什麼時候不玩了。比如說,當孩子隨手拿起積木開始玩,一下子堆高、一下子堆倒,有時又把積木當作車子推來推去,他就是在進行自由遊戲。

●引導式遊戲:是指由成人規劃好遊戲環境(可以是家裡的遊戲角落,也可以是精心規劃的親子遊戲場、兒童博物館以及學校教室),並提供具體學習目標的玩具或素材(孩子本身不需要知道背後目標)。當孩子進入遊戲環境後,由他自己主導遊戲過程,成人則透過和孩子一起玩、引導孩子思考方向或提供更多遊戲素材等方式,以增加孩子的探索和學習。

比如說,當爸媽布置好一個積木角落,孩子自己走進遊戲區,拿了積木往上堆高,爸媽可以問孩子說:「好高喔,還能蓋得更高嗎?」鼓勵孩子堆得更高;或是積木倒下來了,孩子跟爸媽求助,爸媽拿起一塊積木說:「你要不要試試把積木轉過來再疊。」然後把積木交給孩子試試看,這樣就是在進行引導式遊戲。

Dr. Kathryn Hirsh-Pasek還特別以她在信誼親子館看到的遊戲為例:一個是木匠的工作檯,孩子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工作台上有像Ikea的模組圖片說明書引導孩子如何操作,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在這裡要學會空間、學會物理……;而另一個檯子上是買賣遊戲,有冰淇淋、飲料、餐點,當孩子玩買賣冰淇淋時,會學到計算一球或兩球、討論要選擇什麼口味、要不要加配料、以及到收銀台結帳等,於是在遊戲中就有了數學、分類的概念。這就是在成人規劃好的豐富環境裡,孩子自主遊戲而獲得豐富的經驗。

孩子才是遊戲的主導者

如果遊戲是由成人主導,又會有什麼差別呢?曾有幾位發展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實驗(Bonowitz, ShaftoGweonGoodmanSpelke & Schultz2010),他們設計了一個具備四種功能的玩具,包括:有個管子裡藏了鏡子、拉出某個管子會發出尖銳聲音、按下另一個管子會亮燈、按下按鍵會有音樂。有兩組孩子進行這個實驗,一組由成人示範按鈕出現音樂,再把玩具交給孩子,另一組則告訴孩子怎麼玩都可以。結果發現,第一組的孩子就一直按鈕播放音樂,完全沒有發現玩具的其他功能;第二組的孩子則都發現了玩具的四種玩法。也就是說,成人的示範反而限制住孩子去探索各種可能性。

這個結論點醒了我們,在陪孩子遊戲時,千萬不要反客為主去主導孩子的遊戲,或是要求孩子依照固定玩法來玩,一旦孩子失去遊戲的主導權,遊戲不但失去了樂趣,也減低了孩子的探索意願和學習效果。

給孩子適合的遊戲空間和素材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佩蓉在研討會中強調,研究證實「遊戲」對幼兒身心發展有長遠且正面、積極的幫助,若能重視幼兒園的遊戲空間規劃,提供高品質的遊戲空間及資源,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探索,他們從中所獲得的學習與發展將無限大。她以長期的田野研究觀察心得,介紹了精彩的幼兒園玩積木案例,呼籲大家「創造友善與適宜幼兒遊戲空間」。

◎案例一 我們蓋了總統府-大單位積木

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的大班孩子,以大單位積木,蓋了一座維妙維肖的總統府,在搭建過程中,孩子們不斷對話、討論與協商,充分展現觀察和思考力、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連結影片)

林佩蓉老師指出,透過積木這項媒材,孩子不但能體驗到堆疊搭建的樂趣、能自由發揮想像及創意,也能促進多方面的發展與學習。不過,積木在台灣一直無法普遍推展,因為它較占空間、費用較昂貴,而且有些老師擔心積木有尖角,怕幼兒不當使用而受傷或拿來攻擊別人,也擔心積木倒下來會產生噪音。部分幼兒園受限於空間或經費不足,則以KAPLA或KEVA等小單位積木來取代大單位積木。

◎案例二 聖誕市區-小單位積木

臺東縣立新生幼兒園的孩子2015年9月首次接觸到小單位積木,立即著迷探索、好奇把玩。兩週後開始自發搭建出各式的建構,有基本疊高、順接等建構技巧。

再過一個月後,開始出現有意圖的玩,出現事前計畫及尋找欲模仿的建築物,為了成功搭建而找資料、討論、不斷修正,並且發現更多數學與力學的概念(如:平衡、等高、高低斜面、中心點、幾何形狀、空間視角等)。再一個半月後,孩子玩出更多能力,如:發現建築的美麗、發明各種不同的柱子,更延伸圖畫書的送禮情節,發展出「聖誕市區」的豐富景象。

◎案例三 小豬和蝴蝶自製小書-鬆散材料(Loose Parts)

如果沒有積木,孩子可以怎麼玩呢?臺東縣三和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孩子在接觸到鬆散材料後,立即能自創圖案,從大物件至小顆粒、從圖案逐漸發展故事劇情,完成自製小書。

鬆散材料理論認為兒童的創意及再創造能力與遊戲物資的種類及數量成正比。在任何環境中,鬆散材料是可以自由發揮、隨意移動、攜帶、組合、重新設計、鋪排的素材,可以是天然或合成(如:砂石、樹枝、球、紙箱、繩、輪胎等),可單獨使用或與其他材料複合,進行創作。爸媽在家中也同樣能善用這類素材,鼓勵孩子動動手、動動腦。

延伸閱讀:2.玩得多,學得好

https://parents.hsin-yi.org.tw/Age/Y03#hyagey0302

本期特選主題: 破解7大幼兒睡眠迷思

研究證實,睡眠對孩子的健康和各項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睡眠概念,爸媽可能一直都輕忽了孩子睡眠的「質」與「量」!以下,將檢視最常見的7大幼兒睡眠迷思,幫助孩子睡得好、睡得飽,掌握每日的黃金睡眠期!

迷思1:讓孩子玩累了再上床,比較容易入睡,也會睡得更熟

面對每次都要哄好久才肯睡覺的孩子,爸媽是否曾有「不如讓孩子玩累一點,反正等他玩累了,就會想睡覺」的想法呢?事實上,孩子會因為過度疲倦而更不容易入睡,即使睡著了也常會驚醒,睡眠品質反而比平日還差。

迷思2:到了就寢時間,孩子看來依舊興奮、好動,表示還不累

家有學步兒的爸媽經常可以發現,每到了就寢時間,自己早已疲憊不堪了,而孩子卻似乎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事實上,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很累了,卻在「硬撐」,爸媽必須先確定他白天的小睡時間是否過晚或過久。如果孩子白天並沒有睡過多,孩子卻表現出興奮、好動的樣子,可能只是由腎上腺素所引起的暫時現象,孩子必須休息,不然他就會累到難以入睡。

迷思3:孩子沒睡飽,只要有空時再找機會補眠就可以了

很多爸媽會認為,孩子「晚睡早起」沒關係,只要隔天或假日再讓他睡久一點,就可以把先前失去的睡眠,全都「補」回來,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孩子先前所欠下的睡眠債(sleep debt),並無法在之後用等量的睡眠時數補回來,而且晚睡還會大大影響孩子睡眠時各種功能的運作。而研究顯示,「晚起」會造成孩子晚上睡不著,白天卻昏昏欲睡的現象。

迷思4:最好等孩子睡著再抱回床上,才不會吵到他

哄孩子睡覺時,爸媽通常會先確認懷裡的孩子已經睡著,才把他放回床上,但事實上,如果等孩子已經睡著了才抱回床上,不僅容易在「轉移陣地」的過程中驚醒,同時也不易養成自行入睡的能力。因此,如果孩子睡前還需要喝奶,最好能直接在臥房內進行;等孩子吸奶的動作變緩慢,就停止餵奶,幫他完成口腔清潔工作,趁孩子有睡意但尚未睡著時,就把他輕輕抱到床上,讓他自行慢慢入睡。

迷思5:孩子一定都要午睡和小睡,否則體力會不夠

雖然適度的午睡和小睡對孩子而言,有其必要性,但不同年齡層的嬰幼兒,對於小睡的時數其實各有不同需求和差異,1歲多的孩子每天小睡次數約12次,每次約13小時。倘若孩子晚上時常無法在30分鐘內入睡,爸媽可先試著減少孩子小睡的時間和次數,接著觀察晚餐前是否鬧情緒、顯出疲態,再斟酌微調到適合孩子的狀況。

迷思6:孩子半夜哭泣,要立刻抱起來安撫

孩子睡到一半突然哭泣,爸媽通常會習慣把孩子從床上抱起安撫,但是這樣做反而讓孩子更清醒。其實,除非孩子有生病或危險的疑慮才需要抱他,否則爸媽只需要輕拍孩子就好了。爸媽若能漸進地減少半夜安撫孩子的次數,就能幫助他學會自我安撫,之後即使在夜間醒來,也能慢慢自行睡著。

迷思7:照顧孩子睡覺,讓他待在愈安靜的環境中愈好

有些爸媽因為過度擔心孩子被吵醒,當孩子入睡後,全家人做起事來便躡手躡腳,甚至過度禁止大孩子的活動,這樣其實有點矯枉過正,反而會讓小小孩因為習慣睡在刻意安排的無聲環境中,而難以忍受無法避免的環境音,變得更容易被驚醒。而且生活環境裡是不可能完全無聲的。只要不是過度嘈雜或突發的噪音,孩子對他生活中的環境聲音多能漸漸習慣,睡眠並不會因此而受影響。

延伸閱讀:1. 寶寶一定要睡午覺嗎?

很多寶寶漸漸放棄午睡習慣,想要「一氣呵成」的把所有好玩遊戲玩透,然後再將一天的睡眠都集中在夜晚,這樣的情形到底好不好呢?

一歲前的小寶寶,在睡眠的習慣上各有不同:有的寶寶不僅睡得長,還特別愛睡;有的寶寶卻是睡得短,但仍精神奕奕,讓照顧者有相當不同的感受。這其實就是睡眠的個別差異!原因有些是來自天生遺傳,有些則是受到環境影響。不過,不論是睡得多還是睡得少的寶寶,出生後隨著年齡增長及神經系統的成熟,清醒或睡眠狀態所維持的時間就會逐漸增長且穩定,這對爸媽在照顧上來說,的確可以輕鬆不少。

通常,兩歲以前的寶寶,在白天會維持兩次的小睡習慣,睡眠時間在30分鐘~3小時之間不等。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很大的精力和腦力去「探索世界」,所以這時的小睡片刻,其實就是在為下半段的探索時間充電。有報告指出,小睡的效果,的確可以讓下一個清醒時段的注意力集中、情緒穩定,而且學習的效率也會因此提昇。

不睡午覺,可以嗎?

可是,很多寶寶卻提早縮短午睡時間,想要「一氣呵成」的把所有好玩遊戲玩透,然後再將一天的睡眠都集中在夜晚,這種不午睡的情形到底好不好呢?根據研究顯示,即使我們一整天都保持清醒狀態,可是心智狀態卻是有週期性的起伏;即使是成人,幾乎跟年幼孩子一樣,大約每四個小時,「想睡覺」的需求就會出現一次。相信您一定也有過因午後的疲勞,而造成工作效率低落的經驗,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了。因此雖然我們只在晚上睡覺,但這其實是環境及社會因素影響,並非是身體的真正需要。所以午後的小憩就顯得非常需要,時間不用太長,短短30分鐘就足夠提供下一個階段所需要的電力了。

幫助寶寶入睡小妙方

因此,對於不喜歡睡午覺的寶寶,爸媽可以試試下列的方式,可以讓孩子養成午睡習慣,這對他們在體力及學習上將會有所幫助:

◎在午睡時間,不論寶寶有沒有表現出想睡覺的樣子,在固定時段,最好都將他放到床上。

◎或許寶寶剛開始會表現不高興的情緒,不過,只要為他準備23個小玩具、小書,他很快就會被轉移注意力,而顯得自得其樂。但要避免讓寶寶更興奮的遊戲或玩具。

◎除了玩玩具自然入睡之外;還可以在床邊跟寶寶說說話、唱唱歌、說故事、聽音樂,然後躺在寶寶身邊,和寶寶一起休憩片刻。

◎運用拍背、撫摸的方式,讓寶寶覺得舒服,待心情平靜後,寶寶自然就會入睡了。

◎注意睡覺時四周的聲音干擾,避免因噪音而影響睡眠品質,可以放些輕音樂讓心情放鬆;不過倒也不需過分過濾環境中的噪音。

◎睡的時間多或少,每個寶寶不一定。因此,如果寶寶睡不久就醒了,爸媽也不用一定再強迫寶寶入睡,否則會讓寶寶對睡覺產生厭惡。

延伸閱讀:2.寶寶睡不睡,成長大有關係!?

新生兒每天平均要睡15到16個小時,約佔一天70%的時間;到了三歲左右,也還需要約1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從生理上來看,嬰幼兒花在睡眠上的時間多過於其他活動,就代表了睡眠在嬰幼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根據網路調查,台灣和日本的小小孩多屬於晚睡一族,既然晚睡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了小孩的健康,全家人一起來遵循規律的生活作息吧!

 新生兒每天平均要睡1516個小時,約佔一天70%的時間;到了三歲左右,也還需要約1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從生理上來看,嬰幼兒花在睡眠上的時間多過於其他活動,就代表了睡眠在嬰幼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是,根據網路調查,台灣和日本的小小孩多屬於晚睡一族,既然晚睡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了小孩的健康,全家人一起來遵循規律的生活作息吧!

認識嬰幼兒的睡眠發展歷程

睡眠是由大腦所控制。由於新生兒大腦皮質尚在發育中,所以睡眠型態並不成熟,雖然睡眠總時數長,但卻是睡一段、醒一段的循環,而且每一段的睡眠時間並不長,也沒有晝夜之分。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是沒有辦法靠著外力訓練提早形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此時爸媽只能靠著耐心,度過這段比較辛苦的時間。

直到寶寶滿三個月大之後,隨著腦部逐漸成熟,逐漸有固定「睡」與「醒」的時間,並且已經表現出白天睡得少,晚上睡得多的睡眠型態;一歲左右時,睡眠型態會更趨向穩定,有些孩子已經能在夜間一覺睡上10~11個小時。

世界的小嬰兒晚睡情況

不過近年來,台灣已經逐漸成為晚睡型的社會,即使超過晚上十點,還是有孩子還沒睡覺。根據國內外的網路調查,處於亞洲的日本和台灣,將近有一半的小小孩是超過10點才睡的,若以兩歲孩子每天要睡滿1112個小時來看,超過10點才睡的孩子必須睡到隔天早上9點~10點才算睡飽。所以,這些孩子不但面臨了熬夜的問題,還可能有睡眠不足。

晚睡對小小孩的影響

處於成長期、最需要睡眠的小小孩,如果變成夜貓子的話,其實是個大問題。

對孩子來說,睡眠是最好的休息狀態,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勞;更重要的是,晚上睡覺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會比白天清醒時來得多,所以,長高、長壯也是在睡眠中進行,這正驗證了台語古諺說「一眠大一寸」的說法。此外,睡眠時還會分泌與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對於孩子的記憶和學習也是有幫助的。

如果孩子熬夜晚睡的話,一定會使得睡眠時間變短。一旦睡眠不足,血壓和血糖也會出現偏高傾向;最近更有研究顯示,嬰兒期若是睡眠不足與兒童期的肥胖也有極高的相關性。而且很多孩子沒睡飽就起床的話,會有起床氣,要不然就是呈現發呆、昏昏欲睡的狀態,不但一整天沒有辦法集中專注力,情緒也不穩定、容易浮躁不安,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說,由於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會出現日夜顛倒的情形。這段時間爸爸媽媽應該要跟著寶寶的作息生活,並盡量趁著寶寶睡覺的時間,也跟著休息。

到了三、四個月大時,寶寶的睡眠型態會趨向穩定,倘若在此時順其自然發展的話,孩子的生理時鐘會開始慢慢往後挪移,容易傾向成為晚睡的睡眠型態。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幫孩子養成規律、穩定的生活作息,讓他能夠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吃飯、睡覺,使得內在的生理週期能夠配合外在環境運作。當孩子有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大概到了一歲左右,就能形成相當穩定的24小時日夜節奏了。

對孩子的成長與健康而言,早睡早起絕對是比晚睡晚起有益處的。當孩子有穩定的生活作息,爸媽在育兒過程中就能更輕鬆,不需要再為照顧孩子而每天黑眼圈;當然如果孩子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的習慣,記得從固定生活作息開始,慢慢地幫他修正回來,絕對沒有來不及這回事喔!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7978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