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24 19:38:51瀏覽101|回應0|推薦0 | |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抓、推、丟、拋~好玩的沙包遊戲 對一歲多的孩子來說,沙包遊戲可以滿足感官探索的欲望,以及促進手部的抓握能力;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則能幫助大肌肉動作的發展以及增進身體的平衡感。沙包的遊戲方式大多以投擲、撿拾、隱藏、奪取較多。投擲是幼兒最容易學習的動作,幼兒剛開始的投擲動作大多以低手丟出較多,要做到肩上投擲必須給予引導及練習,才容易做到。 接下來的遊戲示範,將從小小孩的感官探索與抓握能力出發,等孩子再大一點,就可以進入玩拋接的大肢體活動。 沙包停看聽 讓小小孩抓一抓、玩一玩不同的沙包,體驗每個沙包的形狀、顏色,質感和聲音的不同,增進感官知覺能力。 進行「沙包停看聽」時…… ◎沙包的選擇,顏色最好能有明顯的區隔,通常使用紅藍黃綠四個顏色,幼兒最容易辨認。沙包造型最好也是幼兒熟悉的,形狀上要有明顯的不同,更能強化孩子的學習動機。 ◎每次只給孩子一種動作指令,因為太多的指令容易讓孩子混淆。 ◎在遊戲的對話中,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沙包的造形、顏色、硬度、聲音等,讓孩子熟悉每個沙包的特性。等到約一歲半左右,孩子已經具備水果與顏色的概念,就能進行「選擇」的遊戲,把多個沙包放在地上讓他依指令選出正確的。 沙包過山洞 爸媽站著張開雙腳當山洞,讓孩子將沙包丟過來或推過山洞。 進行「沙包過山洞」時…… ◎先將沙包放在地上,引導孩子用手「推」沙包的方式進行,慢慢的孩子就能掌握力道,並控制沙包行進的方向了。 ◎爸爸媽媽也可以張開、縮小雙腳距離,或者前進後退調整與孩子的距離,增進孩子投擲的能力以及增加遊戲的趣味。 沙包投籃高手 爸媽蹲下或盤腿坐在地上,雙手環抱於胸前,做籃框狀。讓孩子拿沙包投入手臂圍成的圈圈內。 進行「投籃高手」時…… 輕鬆玩,快樂學!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中就充滿了發現的樂趣。你從孩子的反應和不斷地嘗試和修正中,漸漸釐清了「原來寶寶是這樣想的」、「原來他已經會用他的小手指了」。但仔細回想一下,這些讓你歡喜讚嘆的瞬間,都是發生在什麼時刻呢? 是的,都是孩子玩遊戲的時候。 生活遊戲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方式 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不貪玩。在孩子的眼中,所有沒嚐過的、沒看過的、沒玩過的,都是值得花時間找答案、必須解開的秘密,而這些活動正是孩子的「遊戲」。天生的好奇心,讓孩子隨時隨地都能遊戲;每玩一次遊戲,孩子就多了解自己,多認識身邊的人事物,或更熟悉某一種能力。又因為孩子是發自內心主動想玩,所以遊戲中的孩子都是快樂的;當孩子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他的好奇心會獲得滿足,心也是快樂的,自然會更愛遊戲。所以一個愛遊戲的孩子,身心是健康的,能力也是持續成長的,根本不需要上潛能開發課,也能成長得很好。 玩遊戲,能力成長ING 談到幼兒學習模式,學前教育專家有一句話說:「我聽到,我忘了;我看到,我記得了;我做到,我就理解了。」身心和各項能力尚在發展中的孩子,必須透過具體的操作、親身的體驗才能學得較好。但爸媽可別小看了遊戲的功能,在孩子玩的過程中,他的各種能力正在不斷地成長呢! 孩子的遊戲行為與身心發展息息相關,爸媽透過觀察孩子喜歡玩什麼、和誰玩、怎麼玩,不僅能了解他的個性、喜好與長處,也能了解他在語言、動作技能與認知思考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及社交技巧是否夠純熟。 很多爸媽總擔心孩子花太多時間玩,會浪費太多時間,影響學習成果。但早在1990年,聯合國便已頒佈「遊戲權」是每個孩子都該享有的基本人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研究與統計也顯示,讓孩子在學齡前遊戲,不僅能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與人際互動的技巧,還能讓他學到許多背景知識,為之後入學所需的技能打下基礎。因此,想引發孩子學習的第一步,必須先讓孩子遊戲,只有盡情遊戲,孩子的身心才能好好發展;而當爸媽了解孩子遊戲的模式與發展歷程後,也才能在遊戲的過程中,適時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以孩子堆疊積木為例: ● 認知能力:大小、形狀、重量不同的積木能讓孩子對量與形狀有初步的概念。此外,沒有特定組合方式的積木能讓孩子在堆疊的過程中發揮創造力。 ● 肢體動作能力:孩子在拿積木時能練習手眼協調與抓握的能力。 ● 語言能力:跟玩伴討論或是借積木時,孩子能練習到口說與語意理解能力。 ● 社交能力:當孩子和玩伴一起合作時,孩子能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與分工合作。 ● 自信心:積木堆疊成功時能增加孩子的成就感與自信。 隨智能發展,遊戲力更上一層樓 認知發展是影響孩子遊戲行為的最大因素,國外研究者在觀察了臺灣與美國等地的學齡前幼兒遊戲行為後發現,心智愈成熟的孩子,他的遊戲行為也會愈複雜。研究幼兒遊戲行為的以色列學者史米蘭斯基(Smilansky, S)以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將孩子遊戲方式分齡切成以下4類: ●0~2歲:功能性遊戲 爸媽會發現,每當抬起寶寶的腿,重複地跟他玩踩隱形腳踏車的時候,孩子總是笑得樂此不疲;而即使寶寶還不會說話,也總對於模仿你的發音感到百玩不膩。這種不斷地重複某個單一動作,就是功能性遊戲。由於2歲前的孩子仍在練習如何讓自己的肢體動作更流暢,因此功能性遊戲最常出這個階段。此外,大一點的孩子在練習新的動作技能時也會出現這個遊戲特徵。 推薦玩具:手搖鈴、球、形狀套套桶、積木、推拉車、能讓寶寶爬進爬出的紙箱隧道、彈跳床等。 ●2~6歲:扮演性遊戲 相信爸媽一定看過孩子模仿你做菜的模樣,或是餵洋娃娃吃飯的樣子。這種轉換自己或他人的角色的動作,就是扮演性遊戲,像是假扮醫生幫玩偶打針、演出故事書的情境都包含在內,是2?6歲孩子常出現的遊戲特徵。
推薦玩具:娃娃、模擬餐具、模擬針筒與聽診器等。 ●2~7歲:建構性遊戲 從孩子過完2歲生日起,爸媽將發現,他經常會帶給你許多出其不意的驚喜。無論是用積木蓋的高樓、黏土作成的熱狗、甚至是用樹枝畫出爸爸的臉,這種有目的地創作,就是建構性遊戲,是2~7歲孩子常出現的遊戲特徵。 推薦玩具:黏土、蠟筆水彩、拼圖、積木等。 ●6歲以上:規則性遊戲 這是6歲以上孩子的主要遊戲特徵,此時已能了解並接受規則,像是玩撲克牌、跳棋等。 推薦玩具:撲克牌、跳棋、賓果遊戲等。 爸媽在提供孩子遊戲的環境與玩具之餘,別忘了還要多鼓勵他的遊戲行為,並適時引導,才能讓他的遊戲能力更上一層樓。 遊戲模式,隨著年紀不斷改變 很多爸媽常會擔心,孩子都自己一個人玩,不參與別人的遊戲,不然就是喜歡在遊戲團體中走來走去,究竟是不是有問題?其實,孩子並不是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而是他正在觀察別人如何進行遊戲;孩子並不是不喜歡和別人玩,而是他仍在試驗自己在玩的遊戲究竟還有哪些玩法與驚奇的地方。 研究幼兒遊戲行為的知名學者派頓(Parten, M)認為,由於孩子的心智發展尚未未成熟,因此他們會有觀察、自行探索等各種的遊戲行為。以下就讓我們從幼兒社會發展的角度,了解由派頓所歸納出的6種遊戲模式: ● 不參與行為 此時孩子的遊戲行為並不明顯,因為他並沒有在玩任何物品,只是在做隨意探索的動作。0~2歲的孩子常以這種遊戲模式為主。 ● 旁觀者行為 孩子沒有在玩任何物品,但會花大部分的時間觀察別人玩遊戲,少數時會問問題或提供建議,但不會加入他們,常見於2?3歲半的階段。 ● 單獨遊戲 當孩子在玩遊戲時,他會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外界沒有任何互動。常見於2~3歲半的孩子。 ● 平行遊戲 孩子在團體中還不會和別人一起玩或有互動,但會玩同性質的玩具,例如,兩個孩子各自把玩積木,彼此沒有交談。常見於2歲~3歲半的孩子。 ● 聯合遊戲 孩子仍是各玩各的,但是他們會去觀察週遭的環境,或是跟外界互動,像是跟旁邊的孩子交談,或向對方借玩具車來玩。常見於3歲半~4歲半的孩子。 ● 合作遊戲 孩子開始一起玩了,而且會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例如,孩子在教室裡一起用積木蓋101大樓。這類遊戲行為,常見於4歲以上的孩子。 孩子的遊戲模式會交替出現 雖然隨著孩子長大,他的遊戲型態會愈來愈接近以互動為主的聯合與合作遊戲,但其實以上6種遊戲模式對3歲半以上的孩子常常是交替出現的。美國的研究者指出,當孩子不想和別人互動,或是在決定是否要玩新遊戲時,他的遊戲型態常常是平行或旁觀者;爸媽也會發現,當孩子在作美勞、玩拼圖或閱讀時,總是特別地專注和安靜,其實他就是在進行單獨遊戲。因此,爸媽不需擔心孩子的遊戲型態突然改變的情形。 不過,倘若孩子都只喜歡一個人玩,且與人沒有目光接觸、喜歡重複某個特定動作、語言發展又落後同齡的孩子時,爸媽應盡速帶他至兒童心智科作諮詢診治。 本期特選主題:上下樓梯是重要的動作發展指標 即使剛學走路、步伐還不穩的孩子,也會想盡辦法到處探險;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項特殊嗜好——喜歡爬樓梯,但是要手腳並用才行。孩子爬樓梯的姿勢,有時候看起來逗趣卻又怪怪的。爸媽怎麼知道孩子的動作是否已經成熟並提供必要的協助呢? 找出平衡姿勢,從走路邁向爬梯 走路的時候,孩子必須把全身的力量從一條腿換到另一條腿,兩腿交替來回移動。每一條腿的肌肉都要有足夠力量和平衡感,才能夠支持身體的重量;而上下樓梯又比平地走路增添了不同高低的難度,所以孩子在開始上下樓梯時,姿勢多半看起來怪怪的,這是因為他們正在不斷修正,以便找出身體最佳的平衡姿勢。 爸爸媽媽可能也會發現,孩子在還沒有走得很穩之前,就已經蠢蠢欲動朝著樓梯探險去了,不過,這個時候由於孩子的動作還不是很協調,卡在樓梯上進退不得是常有的事呢! 爬樓梯,先學會爬上及倒退下樓 通常在1歲1個月左右,孩子開始用雙手雙膝跪爬的方式嘗試向上爬樓梯,他們是用膝蓋來作為爬行時的重要支撐點;下樓梯的難度則會更高,剛開始孩子是用小屁股坐著往下一格一格地移動。到了1歲3個月左右,才以倒退的方式、手腳並用往下爬。就在倒退下樓梯的同一時期,上樓梯的動作已經大大進步,你會看到他小心翼翼地扶著欄杆或牆壁,一腳跨上階梯,另一隻腳再緊跟著登上同一台階;這時候,如果爸爸媽媽能牽著孩子的另一隻手,他會更放鬆心情,走得更順利。 大約要到2歲1個月時,孩子才能不依賴扶手或爸爸媽媽在一旁牽著小手上下樓梯,他已經能夠自己每走一階,把雙腳停在同一階上,然後再跨出下一步。等到2歲半大,孩子多半就有足夠的能力以兩腳輪流踩踏階梯的方式,隨心所欲地爬上爬下囉! 如何引導正在學爬樓梯的孩子? 孩子的神經肌肉及骨骼發展到適當的成熟時機,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想要爬樓梯的動作。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還是有時間差異,而住家環境往往也會影響到孩子開始爬樓梯的時機,爸媽仍須仔細觀察與引導孩子。 1.提供安全合宜的環境,鼓勵活動 肢體動作靈活,孩子才能盡情遊戲探索,而上下爬樓梯的能力是肢體靈活運作的一個環節。住在一樓或電梯大樓的爸媽,如果不常常帶孩子出門走動,生活習性定型時,將影響到孩子動作能力的進展。建議爸媽應該隨著孩子的年紀,帶他多活動,像是在家中利用大床或沙發,讓孩子學著上上下下。 在生活中,孩子除了從爬上爬下、到扶著欄杆、大人牽著手走之外,還需要多多練習雙腿交替出力,2歲以後讓他踩三輪車也是個好方法,能讓孩子腳步穩健,不須依賴扶手也能上下樓梯。 2.從動作特徵看出站立爬梯能力 一般說來,等孩子到了1歲半左右,爸媽可從以下4個重點來判斷他是否具備用「站立姿勢」爬樓梯的能力。包括: ■會自己爬上高的座椅,且手腳協調良好。 ■會用雙手雙膝在樓梯爬上爬下。 ■可以一手扶著欄杆,慢慢跨上樓梯台階。 ■跑得相當穩當,腿部有力,平衡感不錯,很少跌倒。 如果你發現孩子已經出現這些舉動,表示他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用非常正確的姿勢上下樓梯了。這時,爸媽不妨從旁注意安全,盡量不要主動去牽他,讓他可以自己練習揣摩如何調整步伐、掌握重心。 本期特選主題:讓孩子愛不釋手的翻翻書 孩子快一歲半了,你會發現孩子對「書」時而有興趣、時而沒興趣。不過,有一類圖畫書,孩子一直都很有興趣,那就是——當書內設計有小翻頁的「翻翻書」,孩子總是翻完一頁接著下一頁,彷彿就是一個小小愛書人啊! 為什麼翻翻書對小小孩會有這麼大的魅力呢?這是因為書中小翻頁的設計正符合這年齡孩子的發展特性:首先,它可以讓孩子自己打開小翻頁,滿足了孩子喜歡探索與好奇心;其次,小翻頁設計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由自己控制閱讀的速度;而且當孩子只要翻了幾遍之後,他就可以記得翻頁背後的物件,這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所以,孩子才會越翻越開心、越翻越滿足。 最受孩子喜愛的經典翻翻書 《小波在哪裡?》、《小寶寶翻翻書》,這兩本書可說是經典翻翻書的翹楚,出版多年卻仍然深受小小孩的喜歡,它們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讓小小孩如此的著迷?! 晚餐時間到了,淘氣的小波不見了,他到哪裡去了呢? 一起跟著小波的媽媽,掀開每一個小摺頁,找找看小波在哪裡吧! 《小波在哪裡?》是作者創作小波系列的第一本書,它看起來簡單,卻成為嬰幼兒圖畫書中的經典,因為它滿足了—— ☆語言重複性及問答的語型 重複性的語言,能讓孩子成功掌握下一個文字或下一頁的內容;用字單純的問答句型,則讓孩子融入故事角色,照顧到孩子的理解力與表達力。 ☆動動手的小翻頁遊戲 書中每頁都安排了一個小摺頁,讓孩子主動翻閱,滿足了喜歡「動手」的特質;而讓孩子在固定位置找到預期的東西,也滿足自主的需求。 ☆翻到哪裡、念到哪裡 小波故事的取材,都是小小孩可以經驗的,所以孩子會特別的喜愛,而故事沒有必然的時序性,孩子可以翻到那裡就念到哪裡。 ☆單純的插畫表現 書中良好的構圖、簡單的線條與色系、以色塊填色的插畫表現,不但讓孩子容易閱讀,也對應到幼兒探索生活的單純。 《小波在哪裡?》內容不僅回應小小孩的生活腳步,也照顧到他們對圖畫書的掌握能力。親子共讀之後,就像是享受了非常愉快的閱讀之旅。 《小寶寶翻翻書》 以溫暖居家情境為主題,《小寶寶翻翻書》運用了巧妙的翻頁設計和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引導孩子主動參與故事的進行。硬紙板的書頁設計,更適合讓低幼年紀的孩子重複的翻玩。 這套小書分別以「自己穿衣服」、「動物的小寶寶」、「好朋友」、「上床睡覺」為主題,這些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一定會經歷且關心的內容,因此,在共讀過程中將會引發親子之間的對話,無形中孩子學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並透過角色認同的過程,增加生活自理能力養成的動機。 商品描述 是可以讓幼兒一邊看、一邊翻閱小軋型片的玩具書。 內容的設計上,作者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故事的進行,並學會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例如:衣服、動物的小寶寶、好朋友、上床睡覺等,不僅為幼兒製造親子對談的樂趣,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書中可翻閱的小軋形片,則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可以讓幼兒享受尋找與發現的驚喜感。 ※本書全套四冊:《小寶寶》、《好朋友》、《上床囉》、《衣服》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小波系列圖畫書,不過,《小波在哪裡?》是作者艾瑞克.希爾創作的第一本小波系列圖畫書,更是翻翻書的經典作品。書中利用很簡單又很生活化的對話,邀請孩子可以參與故事的進行,書中的故事情節單純,孩子翻到哪、說到哪,讓閱讀變得很輕鬆;畫風用簡單的線條構圖,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因此,每當親子一起共讀《小波在哪裡?》時,孩子彷彿就像跟著書中那隻活潑可愛的小黃狗小波,一起在家裡的不同地點展開新奇的探險活動,在共讀過程中,爸媽可以針對家中不同場所名稱、不同方位予以說明,孩子一定可以有更深刻的體驗喔! 翻翻書的設計讓孩子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增加了互動與趣味性,也會因為找到書中的角色開心好一陣子。 延伸閱讀:翻書帶來的成就感 小小孩自己翻動書頁,專注地看著上面的圖畫,或是在爸媽講故事的當下,迫不及待地前前後後翻著書,這些都是孩子邁向小小愛書人的訊號喔! 小小孩愛翻書,閱讀興趣增長中 親子共讀時,爸媽觀察孩子的反應,多半會發現1歲多的孩子喜歡用手拍打著書本或伸出小手掌抓握書頁;如果是薄的紙張,可能一抓就皺了,或一翻就撕破了。因此,有些爸媽會想制止孩子自己動手翻書。孩子年紀小,手眼協調能力還不夠好,翻書時力氣不當或角度不對,的確容易損傷書本。不過,孩子從把書當玩具、放在口裡咬,進入到喜歡自己翻的階段,表示他在認知、動作上的進步,他知道「書」是可以翻頁閱讀的,也懂得要用手去操作,還曉得前前後後都有圖畫,所以等不及爸媽念文字就忙著翻後面。這些舉動都表示他對書本充滿了興趣。 選擇入門材質,滿足翻閱成就感 為了讓孩子滿足翻書的成就感,爸媽可提供小小孩布書、塑膠書或硬頁書。硬頁書在翻頁時下一頁會稍微翹起,對孩子具有暗示作用,且書頁紙張比較厚,容易翻起;而布書和塑膠書不怕皺折,翻閱時又能因材質特性讓孩子有不同的觸感。 爸媽可等孩子翻書的動作更熟練後,再提供一般圖畫書。萬一不慎撕破,爸媽只要一邊提醒、一邊示範:「翻書要像這樣輕輕的,才不會撕破喔!」孩子就會愈來愈懂得該怎麼做,即使不小心撕破,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修補,讓他知道如何愛惜書本。 孩子閱讀時一直翻書,爸媽怎麼做? 嬰幼兒閱讀專家李坤珊老師在《讓寶寶愛看書》一書中,提出4個好方法,爸媽快來試試看! ● 滿足他翻頁的需要,尤其是共讀新書時。 ● 孩子邊翻頁時,邊為他命名書中的人、事、物,引發他對內文的好奇。 ● 請孩子翻到某一頁,如:「寶寶,你能找到鴨媽媽很著急的那頁嗎?」然後從那頁開始,讀或說給孩子聽。 ● 當共讀非新書時可與孩子建立一個翻書的信號,如:「媽媽親你的頭時,你就翻到下一頁。」 1971年讀淡江法文系二年級時擔任青商會法語接待員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