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1202~202401 Kyle小寶貝1歲6個月了 (附照片239 張及短片3支)
2024/05/22 21:04:01瀏覽59|回應0|推薦0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讓孩子愛上刷牙的妙招

很多孩子只要一看到爸媽拿出牙刷,就說「不要」滿場跑;開始幫他刷牙時,不是閉緊嘴巴死命抗拒,要不然就是哭哭鬧鬧,搞得親子間很不愉快。但要提醒爸媽的是,乳牙健康很重要,孩子一旦蛀牙,除了引起牙痛、影響進食和語言發展之外,還會影響將來恆牙的萌發。那麼,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小小孩不再抗拒刷牙呢?以下提供你五個好方法:

1.讓孩子從小習慣刷牙的感受

很多孩子剛開始使用牙刷時,會害怕牙刷在嘴裡的異物感,因此建議從嬰兒時期就用紗布或指套牙刷輕輕地幫孩子清潔口腔、按摩牙齦,讓他習慣清潔牙齒的感覺。

此外,固定刷牙時間,並讓孩子從小看著爸媽刷牙,甚至全家人一起刷牙,不但能讓孩子模仿、學習刷牙的動作,他更會覺得刷牙就像吃飯洗澡一樣,是每天應該要做的事,潛移默化中,自然養成潔牙的觀念與習慣。

2.選擇適齡、孩子喜歡的潔牙工具

牙刷和牙膏的選擇,是影響孩子刷牙意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除了購買適齡的牙刷與牙膏之外,你還可以投其所好,挑選有孩子喜歡的圖案或卡通主角的牙刷,以及他喜歡的牙膏口味。更重要的,當你為孩子準備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刷牙工具,孩子覺得「這是我的」,就會增強刷牙的動機。

3.閱讀和牙齒保健相關的圖畫書

一歲多的孩子特別喜歡閱讀跟自己生活經驗相關的圖畫書,因此,陪他一起看《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上誼)、《大家來刷牙》(三之三)、《蛀牙王子》(信誼)等跟牙齒保健相關的圖畫書,孩子會從故事的情節中,覺得刷牙是件重要且有趣的事,並學習到潔牙的簡單步驟。另外,你還可以鼓勵孩子幫玩偶刷牙,如此會強化孩子對刷牙的認同感,並增加練習刷牙的機會。

4.以輪流或合作的方式完成刷牙

要讓孩子喜歡刷牙、養成刷牙的好習慣,讓他「自己刷」是很重要的。不過,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無法自己把牙齒刷乾淨,爸媽一定得再檢查一遍,並用牙線清除食物殘渣。要是孩子不願意讓你檢查,建議你可以用「輪流」或「合作」的說法,跟他說「我們輪流來刷你的牙齒,你先刷,再換我。」一歲多的孩子通常會同意這樣做。

5.讓刷牙時間變得愉快又有趣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刷牙,是因為爸媽怕孩子反抗,動作就太粗魯或氣氛鬧得很僵的緣故。換句話說,只要刷牙時間變得愉快又有趣,孩子自然會喜歡刷牙。像是:刷牙時,你可以放孩子喜歡的音樂,然後隨著旋律刷牙,當音樂停止、牙齒也刷好了;或是和孩子玩互相模仿刷牙動作的遊戲,記得變化位置和順序,刷牙會變得好玩又刺激。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289  (河馬刷牙)

(歌詞:小河馬,大嘴巴,小鳥幫他刷刷牙,邊刷邊唱咿咿咿,邊刷邊唱啊啊啊。)

延伸閱讀→聰明使用潔牙產品,維護孩子口腔健康

許多爸媽總認為乳牙遲早會掉,所以蛀牙也沒關係,其實這觀念並不正確。想要牙齒長保健康,一定要從小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才行,因為幼兒時期的乳牙除了兼具咀嚼、發音及美觀等功能,還會影響之後恆牙的發育。

國健署2013年發表統計數字顯示,台灣56歲兒童的齲齒率高達79.32%,是兒童口腔疾病中最常見的問題;此外,有研究指出,台灣12歲以下的兒童有5分之1仍未養成睡前刷牙的習慣。由此可見,無論是爸媽或孩子,在培養正確、良好的潔牙習慣上都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

幫孩子培養正確的潔牙習慣

其實,培養正確的牙齒保健習慣並不難。只要能掌握飯後、睡前記得刷牙、減少甜食攝取、定期接受牙醫檢查等概念,由爸媽多管齊下幫孩子把關,一定能讓孩子遠離蛀牙,擁有閃亮亮的潔白牙齒。

用餐後&睡覺前   記得清潔口腔

幫孩子進行口腔清潔工作,愈早開始愈好。寶寶還沒開始長牙時,爸媽可在寶寶喝完奶後,將小塊的紗布巾沾取冷開水後捲在手指上,在寶寶的牙齦上輕柔地來回擦拭,清潔口腔的同時,也讓寶寶慢慢習慣口中的異物感。

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時,在早餐、午餐、下午點心和晚餐這四個固定用餐時間後,也必須幫孩子進行口腔清潔;這時可改用指套型乳牙刷或刷頭較小的軟毛牙刷沾水來清潔牙齒。對於不喜歡刷牙的孩子,杜佩珊醫師仍建議維持一天至少刷兩次牙的習慣(晚上睡前與早上起床後),爸媽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抗拒就放棄刷牙。

到了孩子2~3歲左右,爸媽便可開始訓練他自己刷牙。由於大部分孩子容易邊刷牙邊玩,提醒爸媽在孩子刷完牙後,記得幫忙檢查有沒有刷乾淨,或幫孩子再刷一次。

輕鬆刷牙 Step 1

刷牙時,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朝向牙齦,以原地橫向震動方式每次刷兩顆牙,前後來回510次,刷乾淨後再換其他兩顆牙。可幫孩子建立固定的刷牙順序,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才不會漏掉任一顆牙齒。

輕鬆刷牙 Step 2

刷前排牙時必須刷到外側、內側兩個面,後排牙則須刷到外側、咬合面、內側共三個面。較難刷的位置如上排牙齒的外側,爸媽可趁孩子合作時先處理,接著再刷其他容易的部分。

另外,牙齒和牙齦間隙處的牙齦溝也要記得清潔乾淨喔!

有些孩子牙縫較大,若牙刷能清潔到臨接面則不需用到牙線;但若孩子的牙縫較小,杜佩珊醫師則建議爸媽幫忙以牙線輔助潔牙的工作。使用牙線時切勿硬壓,而應像鋸木頭般慢慢滑入牙縫,除了清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還要將牙線貼著每顆牙齒拉成C型弧度,繞著兩邊齒縫各刮至少3次,才能有效清除牙菌斑以避免蛀牙。

定期檢查不可少

除了採取正確的潔牙方式之外,提醒爸媽,當孩子順利長出第一顆牙齒後,就可以開始為孩子找一位適合的兒童牙醫;最晚從孩子1歲開始,務必每半年定期帶孩子檢查1次牙齒,千萬不要等到牙痛到無法忍耐時才看牙醫喔!

如何選擇潔牙產品?

面對市售各種不同廠牌、年齡層的嬰幼兒潔牙產品時,在選擇與使用上分別該注意些什麼呢?

1. 紗布或紗布巾(適用年齡:06個月)

當寶寶只長出上下4顆門牙時,仍可以用紗布(巾)幫寶寶作口腔清潔;建議挑選消毒紗布或較素面的紗布巾為佳。

2. 乳牙刷(適用年齡:6個月∼1.5歲)

從紗布(巾)過渡到兒童牙刷期所使用,可幫助口腔較敏感的孩子漸漸熟悉刷子的觸感;多為矽膠製產品,爸媽可套在食指上,幫孩子清潔乳牙與按摩牙齦。

3. 兒童牙刷(適用年齡:1.56歲)

當幼兒長出第一顆臼齒時,就可開始使用兒童牙刷。為避免刷毛累積細菌,建議每3個月定期更換。

● 刷毛:長短應略高於牙齒的長度,刷面大小須能一次涵蓋2顆幼兒後臼齒或是3顆前牙,以3排、每排6束刷毛為佳。刷毛柔軟度應適中,將牙刷放在手心按壓,若有刺痛感則刷毛過硬、易傷牙肉;若一壓就扁平,表示太軟、無彈性,清潔力不夠。

● 刷頭:選擇圓頭型、厚度較薄的刷頭,較易在口腔內活動自如,並深入後臼齒區清潔牙齒。

● 刷柄:可依手掌大小選擇適合的刷柄長度,一般以超過手掌寬度為宜,如此在使用時較易控制刷牙力道。

4. 牙線、牙線棒(適用年齡:1歲以上)

牙縫較緊密的孩子,務必使用牙線後再刷牙;6歲前的幼兒,手不夠靈巧,須由爸媽協助使用。相較於牙線棒,牙線可繞著牙齒拉成C型弧度、清潔力較佳,建議爸媽盡量練習使用牙線。

5. 含氟牙膏(適用年齡:23歲以上)

杜佩珊醫師提醒,能有效預防蛀牙的牙膏成分主要是氟,應選擇含氟量250~500ppm的產品。每次建議使用量,約擠出一顆豌豆的大小即可,不宜過量。

牙膏僅適用於漱口能力較好的2~3歲以上孩子,因為牙膏內含有複雜的添加物,如:研磨劑、濕潤劑等,同時為避免吞食過量氟化物而中毒,還不會漱口的孩子並不建議使用;只要刷牙方法正確,以開水刷牙也能刷乾淨。

此外,常見的含氟漱口水,較適用於3歲以上、已會漱口的孩子。漱口水可分成每周和每天使用兩種,濃度不同,使用時應遵守建議使用量,並在大人陪同下使用為宜。

【發展小提醒】和聲音玩遊戲--小小孩的樂器初體驗

當孩子可以自己坐起來的時候,看到的範圍就更開闊了,這個時候只要眼前有好玩的東西,他就會想要伸手去抓取。所以和孩子一起唱兒歌時,可以讓他嘗試抓握沙鈴搖晃出聲音,或是用鼓棒敲打玩具大鼓,讓音樂與樂器之間產生連結,也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同樂器的演奏方式與特色。 不過,對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樂器比較像是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可以提供孩子探索、遊戲,但要真正演奏玩具鋼琴或木琴等有音階的樂器,還是有些難度的。所以,沙鈴、鈴鼓、小鼓、響板等簡單的節奏樂器,是比較適合小小孩的選擇。跟著歌聲,搖一搖、敲一敲,探索聲音的遊戲,是孩子無窮創意的展現。

本期特選主題: 寶特瓶沙鈴DIY

要啟動孩子愛音樂的能力,爸媽不一定要買很昂貴的樂器玩具。只要利用家裡的寶特瓶、豆子、米粒、鈴鐺、珠子甚至是水,就能製作出簡單的沙鈴,和孩子一起感受聲音與節奏的變化。遊戲過程中,不僅豐富了孩子的聽覺刺激,還能促進大小動作發展、強化視覺追蹤的能力呢!準備好了嗎? 找材料和孩子一起做吧!

1.先選個寶特瓶吧!

選擇當沙鈴的寶特瓶,除了透明之外,小一點(容量小於600cc)、瓶頸較長或具有曲線的瓶身,都很適合孩子的小手。

2.開始做囉!

裝進豆子或米粒,若是有彩色的通心粉,顏色會更漂亮,而且聲音也大不相同喔!

3.加點不一樣的聲音

再放幾個不同顏色、大一點的彈珠或鈕釦(要先洗乾淨)。

4.封住瓶口的方法

轉緊瓶蓋,再用膠帶繞幾圈。可以避免小朋友轉開瓶蓋,把東西灑出來或誤食。

 製作的過程就像玩遊戲一般,讓孩子參與、成為你的小幫手,除了促進孩子的各項發展能力,孩子也能學習到愛物惜物的觀念。

玩寶特瓶沙鈴,促進孩子發展

■豐富聽覺刺激 

瓶子裡裝進不同的食材,裝多或裝少,搖起來的聲音都不太一樣,可以和孩子試試看有什麼不同。

■手部抓握能力 

讓孩子自己試試看寶特瓶哪裡最好抓握。孩子可以找出最容易握緊的部位,探索過程中也促進了小肌肉發展。

■視覺追蹤能力 

搖一搖用透明寶特瓶做成的沙鈴,孩子可以看到顏色的繽紛變化,還能找一找彈珠或鈕釦在哪裡。

延伸閱讀:  和寶寶一起玩音樂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童年回憶中的廣告詞。在現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我們總是能夠從媒體看見許多強調音樂對兒童發展之重要性的文章或報導,近年來,更興起了標榜著啟發幼兒音樂天份的課程。

其實,除了送孩子去上這些啟發課程,爸媽還可以在更早的時候,就用音樂來陪孩子一起玩耍。或許會有爸媽緊張的問:「我們小時候都沒有學過音樂,要怎麼使用音樂來跟寶寶互動啊?」別緊張,以下介紹的這些方法,不需受過正規音樂教育,就能夠和寶寶一起玩耍、一起沉浸在音樂的世界。

唱歌:最直接的音樂互動法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互動法。孕期和新生兒階段,爸媽可將自己喜歡的旋律搭配上自己想說的話,以唱歌方式和寶寶對話,讓寶寶在音樂中感受爸媽的愛。學語期,爸媽更可大量使用好記、好唱、有押韻的兒歌來幫助寶寶累積詞彙。

很多兒歌都帶有功能性,如用數字謠幫助發展數概念,1-2歲半正要開始數數的孩子,也能將110唱出來。手指謠和動作謠則能夠讓大寶寶在聽唱之餘,隨著歌詞內容動作,進而刺激肢體的發展。和爸媽一起快樂地唱歌,寶寶自然而然就能學到「唱歌是一件快樂而且不需害羞的事情」,無形中也培養出自信心。

跳舞:讓全身有節奏地擺動

隨著音樂節奏搖擺著身體是人類的本能。還不會站立的小嬰兒聽到音樂就能夠手腳不停地揮著、踢著,這就是最原始的舞蹈。對於還不會移動的小寶寶,爸媽可以配合音樂帶動寶寶一起做嬰兒體操,隨著音樂的節奏擺動寶寶的四肢、手指和腳趾頭,這樣能夠刺激肢體的發展。

寶寶頸部發展穩固,頭可以轉動之後,爸媽可以抱著寶寶一起隨著音樂輕輕地擺動,但是要注意不要過度地晃動寶寶喔!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時,爸媽可以牽著寶寶隨著音樂節奏的快慢來邁開步伐。已經可以自由活動的小朋友,只要放著稍快節奏的音樂和他們一起自由地搖擺,就是一個闔家歡樂的活動。

音樂遊戲:搭配音樂變換動作

有很多遊戲是能夠和音樂配合著一起玩的。我最常帶孩子們玩的「音樂椅子」是音樂版的大風吹。準備幾張椅子讓家人孩子們坐在上面,另一個人負責播放音樂。播放音樂的時候大家就繞著椅子走圈圈,音樂暫停的時候大家就搶椅子坐。沒搶到椅子的人就出局。這是一個適合家族聚會共玩的音樂遊戲。

較小的小孩可以玩類似「一二三木頭人」的「走走停停」遊戲,讓孩子配合播放的音樂速度快慢來走路,當音樂隨機停止時,他們必須保持原來的姿勢不動,否則就出局。許多兒歌如:〈猜拳歌〉或〈拍手歌〉本身就是為遊戲而設計,爸媽可多利用這些歌曲來和孩子們玩。

自製樂器:自由自在地探索聲音

生活中,有很多隨手可得的東西,都可以當作樂器來讓寶寶探索。以下這些自製樂器可以單獨的玩奏,也能夠配合播放的音樂或是唱歌一起玩,是一個能夠充分滿足寶寶好奇心的活動。

●基礎版樂器:比如說,把家裡安全的鍋碗瓢盆拿出來當道具倒著放,再拿兩支筷子、桿麵棍或是炒菜的長鍋鏟等,就可以讓寶寶敲出不同的節奏和聲音。

 ●進階版樂器:還可以拿出玻璃杯,倒進不同高低的水位,就能敲出高低不同的清脆聲響。另外,在喝過的養樂多罐子裡,放進紅豆、綠豆,再將頂部封起來,就是一個自製的「沙鈴」;取一個能夠密封的水壺或杯罐,倒入一半的水再蓋起來搖晃,立刻就變成一個獨特的「水鈴」,能夠發出獨特的聲音。

●身體當樂器:輕拍我們身體不同的部位,也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譬如,鼓起腮幫子拍臉、拍手、拍穿著褲子的大腿或穿著鞋子踱步等,就是專屬的「身體樂器Body Percussion」。

不花大錢也能擁有的音樂環境

藉由「唱歌」、「跳舞」、「音樂遊戲」和「自製樂器」,爸媽就能夠自然地將音樂融入大小寶貝的生活中。而且這些方法都不需要花太多的金錢,需要的只是爸媽花時間和心思與孩子一起作伴。但願在爸媽的用心之下,我們的孩子都能夠在一個充滿快樂音樂的環境中成長。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亂發飆,爸媽怎麼辦?

一、兩歲的幼兒,還無法清楚用言語表達感受,一旦遇到生氣、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哭鬧、發飆等行為,有時是因為生理不舒服引起的,有時只是希望用哭鬧、發飆來達到某些需求。

此時,爸媽應先確認,孩子是否不舒服或累了,先排除孩子生理上的問題,再來針對孩子的發飆行為「說給他聽」,讓他以模仿來學習解決困難的方式。對爸媽來說,這正是引導孩子面對與學習掌握自己情緒的最好時機。有成功學習經驗的孩子,很快地便會以言語來表達需求,逐漸減少發飆、哭鬧的次數。

因此,當孩子大哭大鬧時,爸媽可以衡量合理性。如果在合理範圍,就應該滿足,如果不合理,就要明確的告訴孩子「現在不該得到這些東西的理由」,並且告知他在什麼情況及時間下可以,而且這樣的做法需要堅持立場,爸媽不能輕易妥協喔!

更重要的是,面對孩子的哭鬧,爸媽自己得先按耐住心中怒火,然後仔細觀察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再檢討自己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是否合宜,才能引導孩子適當地宣洩情緒、學會表達當下的感受。

減少孩子發飆的8個妙方

想要減少孩子的發飆行為,以下8個方法提供爸媽參考:

1. 給他的指示簡單明確、口氣溫和但堅定,避免冗長的字句,或是語氣中還讓他有其他選擇的機會。

2. 同理他的感受,並協助他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3. 讓孩子明瞭下一個進行活動的內容與時間安排,使其有心理準備,不致因恐慌而無法接受。

4. 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喜好,讓他能以自己的速度來探索週遭的新事物,同時也可提升其專注力,不受打擾和影響。

5. 給予孩子適當引導而非介入指揮他正在進行的活動,可提醒他該注意的地方,但別直接給最後答案,或代他完成新的嘗試。

6. 當孩子刻意為反對而反對,言不由衷又口非心是時,請爸媽改變問話技巧與態度,以舒緩他說「不要」的衝突時刻。

7. 讓孩子在安全自然的環境裡,自由自在的玩耍和探索,他將會擁有滿足感與成就感。

8. 讓孩子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最好方式,即是爸媽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話,同時讓他從爸媽的言行示範中學習待人的方式。

孩子發飆時,你該怎麼做?

面對無理取鬧、亂發飆的孩子,爸媽應當把握以下原則:

 1. 深呼吸保持耐心,避免自己情緒失控。

2. 避免讓孩子予取予求。如果爸媽在每次孩子發脾氣時都屈服,孩子就以發脾氣來是「威脅」爸媽呢!

3.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

4. 教孩子用其它方式宣洩怒氣,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

5. 鼓勵孩子用言語描述自己的感覺。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了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6. 試著和他講道理,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7. 適度的處罰。可以用點處罰的方式,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讓孩子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8. 適當使用隔離法。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絕不能是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

延伸閱讀:  小小年紀就會兇媽媽!該怎麼教?

1~2歲多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但口語表達能力有限,也還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容易出現不合作或是類似打人、罵人的攻擊行為,的確是比較難管教的階段;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不愛媽媽才不聽媽媽的話,請不用灰心沮喪。

愛的教育≠寵壞孩子

媽媽希望用愛來教育孩子是很正確的想法。管教孩子時,用鼓勵、讚美的方式,效果一定會比嚴厲打罵來得長久,因為打罵只是一時的約束,但鼓勵則能夠讓孩子強化好行為。

只不過,在貫徹愛的教育時,也要注意是否清楚且態度堅定地把原則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知道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如:當孩子不肯吃東西的時候,不必強迫他一定要把食物吃完,但要讓孩子知道,用餐時間結束時,不管他有沒有吃完,媽媽就會把餐點收起來,而且不會另外為他準備食物。如果孩子年紀較小,建議食物不要裝太滿,讓他覺得很容易就吃完,以增加吃的意願。

視情況變化管教策略

只要媽媽有耐心地多教幾次,孩子就能在反覆練習下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以下提供一些管教上的策略,媽媽可視情況採用:

1. 當孩子兇媽媽或打媽媽時,跟他說:「不能打媽媽」或「好好說,媽媽才聽得懂。」如果孩子說不清楚,可反問他:「不想吃了嗎?」

2. 當孩子不肯合作時,可先轉移他的注意力,之後再誘導他做原本要求的事。

3. 用簡單話語跟孩子說明爸媽訂定的規則或原因,如:吃飽才可以玩玩具。

4. 讓孩子在有條件的範圍內做選擇,允許他享有一些自主權,如:可選擇吃飯或吃麵。

5. 當遇到緊急的情況或有生命安全的顧慮時,可用嚴厲的語氣制止或取消帶他去公園玩等。

管教態度堅定,孩子更合作

常有媽媽感到困惑:明明自己對孩子比較好,可是孩子好像只會兇媽媽。其實,別看孩子年紀小,他可是很精明的,他知道媽媽對他不離不棄,就算他不乖你也還是會愛他、接受他,所以媽媽更要把握孩子對你的信任,繼續用愛的教育,但以賞罰分明、堅定的態度和原則教導他;至於爸爸若是常用兇兇的口氣說話,建議要早做修正,免得孩子在學說話的過程學到不理想的話語和表達方式喔!

本期特選主題: 五味太郎,邀請孩子一起當點子大王

「孤單的小金魚從魚缸逃出來,躲到哪裡去了呢?小金魚躲到窗簾上、糖果罐裡、電視上……最後,小金魚回到大池塘,和好多朋友在一起,他就不再逃走了。」

尋找小金魚的魔力

對一到三歲小小孩來說,視覺辨識的能力(尤其是形狀與色彩)正在逐漸地發展中,而《小金魚逃走了》裡頭善用對比的高低彩度色調,使主題鮮明突出,就是「玩」視覺辨識的最有趣方式。

《小金魚逃走了》》運用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逃到哪裡去了呢?」作為開端,帶領著孩子進入書頁,一起來尋找小金魚。而在共讀中,你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成長。

一開始,孩子不一定找得到小金魚,慢慢的就能用手指出小金魚的位置(當孩子可以指出小金魚的位置,是爸媽們最開心的時刻),接著,他注意背景畫面有什麼東西,還可以認識顏色、認識數字、發展語言,可說是每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也因此,即使孩子早已經知道了小金魚的位置,卻絲毫不減少閱讀的樂趣。

用巧妙的聯想展現創造力

五味太郎用他天馬行空的聯想力以及巧妙的安排設計,讓小金魚融入在各個場景中,並且場景越來越複雜,物品間相似的特徵越來越多,逐漸考驗著孩子的能力。而在《誰吃掉了?》與《藏在誰那兒呢?》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五味太郎再次巧妙地將各種物件融入成為動物身上的一部份,獨到的聯想力與創意,讓小讀者找出興致來、百讀不厭,而大讀者也在發現的趣味中莞爾一笑。

用繪畫創作表達自我

五味太郎認為,繪畫和唱歌、跳舞一樣,是人類抒發心中情感的方式。不喜歡畫畫的人,可能因此錯失一種可以表達自我的方式。因此,他的每一本圖畫書,都為孩子留下廣大的想像空間,讓小讀者用各種方式和他進行雙向的交流,試圖引發孩子更多的聯想與創意。

這樣的創作理念,在他的創意遊戲書、語言圖鑑以及創意畫冊更是表露無遺。 就是這樣以幼兒為中心的創作,並透過幼兒的發展特徵所延伸出來的趣味,讓五味太郎風靡世界,擄獲大小讀者的心!

https://parents.hsin-yi.org.tw/Library/Article/6287  (2:44)

(對一到三歲小小孩來說,視覺辨識的能力(尤其是形狀與色彩)正在逐漸地發展中,而《小金魚逃走了》裡頭善用對比的高低彩度色調,使主題鮮明突出,就是「玩」視覺辨識的最有趣方式。)

延伸閱讀: 小金魚延伸玩法

《小金魚逃走了》跟小金魚玩躲貓貓!

「孤單的小金魚從魚缸逃出來,躲到哪裡去了呢?小金魚躲到窗簾上、糖果罐裡、電視上……最後,小金魚回到大池塘,和好多朋友在一起,他就不再逃走了。」

對一到三歲小小孩來說,視覺辨識的能力(尤其是形狀與色彩)正在逐漸地發展中,而《小金魚逃走了》裡頭善用對比的高低彩度色調,使主題鮮明突出,就是「玩」視覺辨識的最有趣方式。書中還運用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逃到哪裡去了呢?」作為開端,帶領著孩子進入書頁,一起來尋找小金魚。

五味太郎用他天馬行空的聯想力以及巧妙的安排設計,讓小金魚融入在各個場景中,並且場景越來越複雜,物品間相似的特徵越來越多,逐漸考驗著孩子的能力,在共讀中,你可以觀察到孩子的成長。

一開始,孩子不一定找得到小金魚,慢慢的就能用手指出小金魚的位置(當孩子可以指出小金魚的位置,是爸媽們最開心的時刻),接著,他注意背景畫面有什麼東西,還可以認識顏色、認識數字、發展語言,可說是每次閱讀都有新的發現!也因此,即使孩子早已經知道了小金魚的位置,卻絲毫不減少閱讀的樂趣。

 延伸玩法

1. 小魚DIY: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創作屬於自己的小金魚(共5種顏色),可以仿照照片、圖片或是自己發揮創意畫出心目中的小金魚,再利用手邊素材,例如毛巾、不織布、色紙、廣告紙等來製作。

2. 在家裡安全的地方將5隻不同顏色的小金魚藏起來,盡量放在顏色相近、但孩子不難找到的地方。

3 .請孩子分別找出5隻小金魚,全部找到後,請給他大大的鼓勵。如此可讓孩子認識家裡環境,也能促進視覺辨識的能力。

  1. 4. 第一輪遊戲結束後,可以角色互換,讓孩子來藏小魚,由爸媽去找。

本期特選主題: 創意無限玩積木

積木是孩子很能自得其樂的玩具。她可以拿起一塊長條積木當手機,放在耳邊講個不停;她還可以搭建一座自己的動物園,讓動物玩偶都住在裡面;她也可以蓋一座橋,讓小汽車在橋上奔馳……

從具體操作中發展新能力

在操作積木的過程中,孩子不但具體感受積木的形狀、大小、顏色;面對高矮、長短不同的積木,孩子也可經由嘗試錯誤的過程,想盡辦法解決問題,以組合出自己想要的造型。

無論是基本的幾何圖形積木,或是現代許多新設計的造型和材質,孩子都可以盡情堆疊,並且從拆拆裝裝的過程裡,享受創作和破壞的快感與挑戰;它不但適合親子共玩或一個人獨立創作,更可以和朋友一起分工合作,在啟發創意之外,更添加了社會能力的增進。

孩子玩積木的階段性與玩法

不同年齡、不同的孩子發展快慢不一樣,玩積木的方式也隨著改變,一般可分為以下階段:

階段1 帶著積木走來走去

這樣的行為常出現在1~2歲學步階段的孩子身上,甚至出門時也不忘帶兩塊積木放在背包中。雖然孩子看起來沒做什麼,其實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積木的特性。請爸媽別急著要他坐下來堆城堡、蓋房子,孩子大約1歲半~2歲半才能堆出簡單的塔。

階段2 把積木堆成高塔狀或排列成長條狀

2歲半~3歲的孩子喜歡把積木堆高或排成一長條,並一再地破壞和重建。他會從反覆的操作經驗中,學習如何把一塊積木穩穩放在另一塊上面。如果孩子正在用三角形的積木堆高時,請別禁止他,你可以選幾個比較容易堆疊成功的積木擺在他面前,鼓勵他選這些積木試試看。

階段3 出現對稱的橋或圍堵式搭建

3歲半之後,孩子的手比較靈巧,能將2塊積木中間留些間隔,再拿另一塊積木架上去,成為橋的形狀。他也喜歡把積木聚集在一起,圍成△或□形的空間。這個階段可以提供孩子一些小配件搭配著玩,如:小動物玩偶、小汽車。

階段4 出現對稱或裝飾性的型式,會針對建構物命名

4~6歲階段的孩子,玩積木的經驗豐富、技巧熟練之後,裝飾性和對稱的型式就會出現,只要還有積木可用,孩子會一再重複相同的花樣。孩子也喜歡對所建構的作品命名,像是:恐龍樂園、飛機場。他們更喜歡把身邊所見的景物搭建出來,例如:101大樓、中正紀念堂、遊樂場、公園。

爸媽不妨針對孩子的興趣,引導他觀察身邊的建築設計或情境,這些都是孩子的潛在學習,以後有機會轉化出現在他的積木建構中。

對各種年齡的孩子來說,積木都是很棒的玩具,也非常適合輔助孩子的發展。如果你還不曾為孩子準備積木玩具,請依照孩子年紀慎選適合的組件,陪他一起享用搭建積木的愉悅經驗吧!

 親子共玩積木時,爸媽可以這樣說——

爸媽不要認為買積木給孩子就完成了「任務」,其實「親子共玩」也很重要喔!和孩子一起玩積木時,好的對話可以鼓舞孩子更具創意。

■談論作品時應具體描述,避免用空洞的形容詞。

請不要只說「好棒啊!」,而是說「我好喜歡你排的形狀,好像一輛大巴士。」。

■ 鼓勵孩子為自己的作品取名字。

不需一看見作品,就說:「你搭了一列火車喔!」這是把自己的想法加在幼兒身上,也許他只是隨興地將積木堆在一起。建議爸媽換個說法:「我覺得你搭得有些像火車喔!你覺得呢?」讓孩子聽聽別人的想法,也說出自己的想法。

■ 多用開放式的語句取代封閉式問話。

建議爸媽採用:「你是怎麼搭的?」「你搭這個東西可以做什麼呢?」……,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名詞可以回答的,這樣才能一來一往產生對話,提供幼兒練習思考、敘述的機會。

■ 等待孩子嘗試,不要直指錯誤或替代完成。

當孩子碰到難題時,記得鼓勵他找出問題及嘗試各種解決方法,不要責罵孩子笨手笨腳,以免降低孩子遊戲的興趣,甚至扼殺他的自信心。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本期特選主題: 爸媽最擔心的「學說話」問題

Q1:超過1歲半了,為什麼孩子還不說話?

孩子從不會說到能用語句表達,大致有5個階段:出生到1歲,由哭聲發展到牙牙學語; 1歲~1歲半,大多數的孩子能說出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字,例如︰爸、媽;2歲以前,能組合單一的詞彙來代替整個句子,例如︰以「杯杯」表示要喝水、「車車」表示要出去玩;2歲以後,會模仿別人的語詞,將學習的語詞組合起來運用,例如:媽媽抱、娃娃拿。接近 3歲時已會表達簡單的句子,例如:我吃飽了;之後,複雜的句型將逐漸發展出來。

如果孩子超過1歲半還不會開口說話時,請先不要擔心,爸媽先觀察3件事:

■孩子的聽力正常嗎?聽覺問題常是語言學習緩慢的原因,爸媽要保持警覺。

■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與互動能力正常嗎?例如:對孩子說「拿湯匙給媽媽」(不要有手勢暗示),孩子是否能從多件物品中正確地把「湯匙」拿出來;當孩子想吃餅乾時,會指著東西要你拿取等等。孩子反應若正常,就不必過度擔心,應盡量鼓勵他開口說。

■孩子是否向來都比較安靜,屬於內向氣質?有些孩子比較被動、不擅表達,面對這樣的孩子更要耐心等候他開口。

所以,如果孩子滿2足歲之後,仍沒有明顯的詞彙能力時,也就是無法喊「爸」、「媽」時,就可以向小兒專科醫師求診,瞭解原因與引導策略。

Q2:一歲半孩子只肯奶瓶喝奶,會影響說話能力嗎?

孩子2歲前的進食經驗和口腔動作經驗,不僅影響了和孩子的營養攝取,更與來子未來說話的清晰度有著密切關係。所以,1歲半的孩子如果只肯用奶瓶喝奶,可能是偏食問題造成缺乏使用湯匙的經驗,這時,爸媽一定要添加副食品(例如:蒸蛋、肉泥)來提昇孩子以湯匙進食的經驗,等,不一定要以米食為限,只要孩子願意吃都可以嘗試。等孩子能接受不同口味的食物後,就可以減少只用奶瓶進食的問題了。

觀察孩子口功能發展的3個簡易方法

發現許多口功能不好、口腔動作控制不協調的孩子,他們的口語清晰度通常都比較差。如果孩子有以下情況,就得注意了:

■丟不開奶瓶:2歲後仍只用奶瓶,不會用吸管吸食流質,不會吃半固體、固體食物,孩子的營養攝取一定不足,應盡快調整進食方式。

■流口水:滿2歲以後,如果口水總是流個不停,表示孩子的口腔功能明顯落後,一定要注意口功能的發展。

■吃軟不吃硬:2歲後已能吃固體食物,如果總是吃軟的,要考慮是否孩子的咀嚼能力不好或是咀嚼的練習不足。

Q3:孩子學說話的速度很慢,怎麼辦?

孩子從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到能夠與人用言語充分溝通,大概需要5年的時間。1歲半到2歲的孩子正處於「口語前期」及「基本口語期」的交疊期。語言發展快的孩子已經進入學說話的階段;而發展速度較慢的孩子,還處於儲備溝通能力的階段——聽得懂一些訊息,開始嗯嗯啊啊的想表達,這樣聽得懂但說不清楚的狀況延續到二歲左右,仍屬於正常範圍。

在面對說話發展較慢的孩子時,父母應確實掌握一個觀察重點: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是不是有持續的進展。您需要常常跟孩子說話及互動,來驗證孩子的語言理解力;此外,還需要不斷地和孩子溝通,並用簡單、清楚及反覆的表達方式,來刺激孩子模仿、學習。只要孩子生理方面一切正常,持續和孩子說話、講故事、唱兒歌、閱讀圖畫書,您一定會看到孩子的進步。

延伸閱讀: 別小看孩子的自言自語

孩子自言自語是在進行自我溝通

自言自語的現象,通常會在孩子玩遊戲或是遇到一些「困難」時表現出來。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不具有社會性,他還認為這是孩子認知能力還不成熟的表現,當認知能力愈成熟,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會消失。

但俄國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提出強烈質疑。根據他的觀察,當孩子在玩或做某件事情遭遇困難時,出現自言自語的次數會比平時多出好幾倍。維高斯基推斷,這種「與自己溝通」的行為,是在嘗試做「自我引導」,以解決所遭遇的困難,是具溝通作用的,只是溝通的對象是自己。

學習用語言來統整及掌控自我行為

維高斯基的論點,已在許多研究得到支持,因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孩子平日透過大人提示「這樣做」、「那樣做做看」,學會了行動的經驗,進而對自己發出「我要這麼做」的語言,所以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並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近代研究進一步發現,出現自言自語行為愈多的幼兒,愈能和別人一起玩,社會能力也比較好;甚至愈聰明、認知能力愈強的孩子,愈會自說自話。這種自說自話的行為並不會因長大而消失,只是轉為擺在心裡去想、去自我對話。下回孩子如果自言自語時,爸媽不妨留意孩子說話的內容,看看他手上正在進行什麼遊戲,欣賞孩子這段有趣的成長軌跡。

孩子會運用行為和有限的語言互動

有些爸媽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其實,孩子通常約1歲半開始會關注別的小孩,會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去。2歲之後,會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己玩,或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也就會自然增加了。

【發展小提醒】滾球遊戲可增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與空間感

不管什麼材質、大小的球,孩子都能玩得超開心。從表面上來看,一歲半小小孩的玩球技巧並不好,不過,可別小看這階段的玩球歷程,除了滿足遊戲樂趣之外,更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手眼協調能力、視動能力和空間概念的發展。 和一歲多的孩子玩球,可以用「滾球」這樣較簡單的玩法,孩子會漸漸學到如何判斷球滾動的路徑,以及學會用手來控制球的方向與力道。等孩子長大一些,就有能力進行難度更高的球類遊戲了。

本期特選主題: 掌握速度與路徑的親子滾球遊戲

球,不只是玩具而已,更能滿足孩子的發展需求。球具有彈性、觸感不同及變化多的特性,還會產生不同的滾動方向和速度,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增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空間感。一顆移動的球,孩子必須要能掌握球移動的速度和路徑,才能順利把球接住。可是小小孩對移動目標的判斷能力較差,所以,和小小孩玩球時,應該從滾動開始,讓孩子學會判斷球的路徑及方向,之後,才有能力進行難度更高的遊戲。

 

和孩子一起來玩滾球遊戲吧!

溜滑梯

爸媽先將雙腳併攏,把球放開,讓球自然滾入孩子手中。請孩子將雙手張開,大約比球大十公分左右的距離,並放在爸媽腳踝的上方,等球滾下時再接住球。熟悉玩法後,可請孩子後退三十公分左右,再次嘗試接球。

進行「溜滑梯」時……

◎爸媽必須注意腳尖要下壓,盡量讓球行進的路線穩定,方便孩子判斷接球的位置。

◎由於球滾動的速度較快,爸媽要事先預告,讓小孩可以充分準備,比如說:「注意囉!球要滾下來了!」

◎孩子及爸爸媽媽也可以換邊玩喔!

進球門

爸媽和孩子隔著一段距離坐著,雙腳張開,使球在兩人之間來回滾動。

進行「進球門」時……

◎開始滾球時,考量孩子滾球的力道,距離不要太遠。爸爸媽媽要把「球門」做大,讓孩子有明確的滾球目標,容易得分,孩子會很有成就感。等孩子熟練以後,再慢慢縮小「球門」,可以說:「現在,我要把球門變小,看看你能不能得分?」提高孩子的挑戰性和興趣,訓練孩子的控球能力和穩定性。

延伸閱讀: 百玩不膩的幼兒運動

幼兒運動基礎動作裡,移動性動作有跑步、走路、跨跳、爬行、垂直跳等;穩定性動作有翻滾、旋轉和平衡等;操作性動作則有投擲、拍、踢、接球、跳繩、跳箱等。3歲前基礎動作做得不夠多,之後做進階運動時容易遇到瓶頸。建議爸媽多利用各種遊戲鞏固孩子的運動基礎能力,為將來學習更多技巧性運動做好準備。

以下的運動遊戲主要針對1.5歲以上走路已走得相當不錯的孩子所設計。由於不同年齡的幼兒有不同的動作發展模式,其間也存在個別差異性,因此,建議爸媽帶孩子做這些運動時,多留意觀察孩子在每種動作上的發展情況,在難度和時間上做出相對的調整,相信寶寶一定會愛上運動的!

移動性運動

爬行

● 過山洞:爸爸當山洞,孩子從身下穿過再從背部爬過,連續玩十幾次;爸爸可以調整背部的高低變化,訓練孩子的反應。(1歲以上)

● 鑽紙箱:把幾個大瓦楞紙箱接起來,當成孩子的爬行隧道。(1歲以上)

● 動物走路:讓孩子練習各種動物的走路方式從這頭走到那頭。小狗狗是最基本的爬行法;獅子是同手同腳爬行;小兔子是手撐地面,兩腳蹬行;蛇是把手背在背後,在地上透過腹肌和腿部力量爬行。(2歲以上)

● 手推車:媽媽抬起孩子雙腳,孩子用雙手支撐走路。(2歲以上)

跑步

● 遛風車:帶著小風車找塊公園綠地,和孩子一起高舉風車奔跑,看看可不可以讓風車轉動起來。(1.5歲以上)

● 倒退跑:讓孩子沿著操場跑道往前跑,一聽到哨聲就要停下來倒著跑回來;再聽見哨聲,又要改回往前跑,如此讓孩子練習不同的跑步方法。提醒孩子倒退跑時速度要慢,小心安全。(2~3歲)

● 折返跑:讓孩子折返跑,去對面一次取一顆石頭回來,看孩子能否在時間限制內將五顆石頭送達媽媽手中。(也可以讓孩子沿S型跑道折返跑。)(2~3歲)

● 點名遊戲:找個有許多標誌物的公園,選擇幾個標誌物(如石頭、榕樹等),由媽媽點名,媽媽點到甚麼,大家就跑去指定的碰標誌物一下。(3歲)

水平跳躍

● 單腳取物:設定一個範圍,讓孩子以單腳跳到對面取拼圖片,一次取一個,取完為止,全部取完後將全部拼圖片拚完就算過關。(較幼小的孩子可以由爸媽牽著單腳跳。)(3歲以上)

● 障礙賽:用積木設置5公分的高度障礙,每隔60公分放置一個,讓孩子雙腳併跳過去。(3歲以上)

● 跳房子:讓孩子練習單腳、雙腳交替前進,以及轉身跳躍。(3歲以上)

● 跳橡皮筋:將串好的橡皮筋放在地上讓孩子練習連續左右跳做20次 、前後跳做20 次。也可讓孩子挑戰不同高度,練習雙腳併跳或跨跳。(3歲以上)

穩定性運動

翻滾、旋轉

● 側滾:在地上舖地墊,讓孩子從這端滾到那端;也可由媽媽推著孩子滾轉。(1歲以上)

● 前滾翻:在地上舖地墊或一層厚棉被,讓孩子練習前滾翻。(2歲以上)

● 爬山:爸爸拉著孩子的雙手,孩子的腳盡量爬到爸爸身上最高的地方,到爬不上時一施力迴轉過去了。(2歲以上)

● 芭蕾舞者:設定一段距離,讓孩子踮著腳、邊旋轉邊前進,如芭蕾舞娃娃般到達目的地。(3歲以上)

平衡動作

● 跳高高:把汽球掛在高處,讓孩子跳起來碰觸,並在空中維持動作的穩定性。(2歲以上)

● 划腳拳:在家中以十個磁磚當作距離,爸媽和孩子用腳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可以前進一格,看誰先抵達對岸。(3歲以上)

● 金雞獨立:一聲令下,要孩子從雙腳站立換為支撐點遊戲:先帶孩子認識自己身體上幾個在單腳獨立,看能否撐上10秒。(3歲以上)

● 支撐點遊戲:先帶孩子認識自己身體上幾個在遊戲中要當做支撐點的肢體名稱,如頭部、手掌、手肘、膝蓋、腳。之後出題,比方說要孩子用兩個手肘、一隻腳支撐起身體;或是用頭、一手一腳支撐起身體,找到平衡點後,至少維持該姿勢5秒才算過關。(3歲以上)

操作性運動

球類

●投 擲:較小的孩子可以從滾球遊戲開始,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開始練習投球,透過距離遠近,上下左右,訓練孩子投擲的強度和精確度。也可以讓孩子投擲不同重量、材質、粗細和形狀的東西,如枕頭、沙包、磁性飛鏢和飛盤,增加孩子的感覺經驗。(1歲以上)

● 踢球:媽媽兩腳跨開當作球門,讓孩子練習將球踢進球門得分。(2歲以上)

● 拍球:要孩子練習原地拍球 5 下後傳球給媽媽;媽媽也原地拍5下後將球傳給孩子。也可以設定一個距離讓孩子往前行進拍球,或是後退拍球到目的地。(3歲以上)

● 接球:讓孩子以小盒子接媽媽丟過來的球,媽媽可以變化球路,讓孩子練習上下左右移動盒子接球。也可以讓孩子練習對牆壁投球,待球彈跳回來後接住。(3歲以上)

大型遊戲器材

● 溜滑梯:讓孩子正著溜、趴著溜、倒著溜。(2歲以上)

● 平衡木:讓孩子練習向前走、倒退走、在平衡木上掉頭,或是在平衡木上單腳跳。(2歲以上)

● 盪鞦韆:讓孩子練習控制鞦韆的高低。也可以讓孩子站著盪、左右盪、扭絞繩子旋轉盪。(2歲以上)

● 拱橋、攀爬架和繩網:拱橋可以讓孩子在攀爬的過程中學習各種手的抓握法,腳的擺放法,以及身體在空間由低而高的平衡,以及改變方向的方式,是很好的遊樂器材。攀爬架可以讓孩子在穿梭間手腳並用、學習平衡與穿越能力;繩網則是讓孩子在身體不穩定的情況下練習平衡的維持。(3歲以上)

其實,帶著孩子做這些運動並不難,爸媽只要在這些基本運動類型中加入一點點趣味性和變化性,孩子就會樂在其中,動出活力來。

人類動作發展階段與步驟

動作發展
年齡

運動
階段

可從事的
運動類型

運動原則

胎兒期
∼1歲

反射運動階段

收縮伸展反射、姿勢反射、直立反射、平衡反射

 

出生
∼3歲

初步運動階段

翻滾、擺振、踢、接、爬、推、拉、坐、站立、跑、跳、蹦、停止、投擲

正值孩子由翻身、匍匐、爬行,到坐、站、走、跑、跳等奠定生活自理動作能力的階段,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在這時期,幾乎都在不斷的活動身體,並不斷修正自己的動作。

4歲
∼7歲

基礎運動階段

動作技巧性增加:移動運動(跑步)、操作運動(丟接球)、姿勢控制運動(跳)

孩子動作的協調性和節奏感增加,較能控制肢體,但動作還不連貫。此階段孩子已可進行更多需要技巧性的運動,爸媽可在基礎運動項目中透過高低、次數、方向、時間速度、強度等變化,讓運動更具變化與挑戰性。

7歲以上

技術性運動階段

特殊性運動(如跳繩、籃球等)

孩子神經發育已接近成人,基礎期動作可整合起來,動作趨於正確與精緻化,可多體驗各種不同的運動,讓孩子進階學習。

 

本期特選主題: 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剪頭髮

3歲前是孩子發展信任感的關鍵時期,透過和爸爸媽媽建立的緊密依附關係,孩子會逐漸發展出對於家庭以外的環境和人的信任感。然而美容院和美髮師這樣陌生的環境和人,都可能讓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再加上當美髮師拿著剪刀接近的時候,對小小孩來說,無法知道這個看起來很恐怖的器具會不會傷害到自己?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不小心曾經有過不愉快的嘗試經驗,就更容易會讓孩子缺乏面對新經驗的勇氣。

把剪頭髮變愉快的方法

那麼,爸爸媽媽該如何將剪頭髮這件事變成孩子愉快的生活經驗呢?

同理孩子的感受

爸爸媽媽要先能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剪髮這件對大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剪頭髮並不只是個新奇的經驗而已,更是一大挑戰。同理孩子的感受,才能站在孩子的觀點上看待剪髮這件事。

先讓孩子熟悉環境和美髮師

不要第一次帶孩子去美容院就馬上剪頭髮,在準備要帶孩子去剪髮之前,可以先安排孩子陪大人一起去剪髮。這麼做除了能讓孩子熟悉剪髮的環境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了解整個剪髮的過程,並跟將要為他剪髮的美髮師建立初步的關係。

以孩子為主,鼓勵嘗試、不勉強

等孩子真的要剪髮時,千萬切記要以孩子為主,不要硬逼孩子坐好不動,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加恐懼不安。同時由於孩子能安靜坐好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幫孩子剪髮的速度要快,才不會讓孩子失去耐心而情緒失控。如果孩子不喜歡圍上披巾(有的孩子不喜歡被包圍的感受),就跟美髮師溝通,讓孩子披著毛巾就好。

帶最喜歡的玩具一起去剪髮

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或人時,如果有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的安慰物陪在身旁,將能讓孩子放鬆不少。鼓勵孩子帶著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或玩偶一起去剪髮,這樣會讓孩子比較有安全感。

轉移焦點和融入想像遊戲

當孩子披上剪髮的披巾時,可以讓孩子假裝自己像「超人」一樣,孩子自然能夠轉移焦點,從害怕不安的情緒中跳脫出來到好玩新奇的心情上。大人也可以在一旁透過不斷的和孩子聊天或提及其他好玩的事情,讓孩子不會一直專注在令他感到害怕的事情上。

一次只嘗試一件事情

如果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剪髮工作,不想再繼續洗髮的話,也不需要刻意勉強,就讓孩子回到家裡熟悉的環境中再清洗也無妨。雖然孩子的衣服上可能免不了會沾黏到頭髮,但是一次讓孩子嘗試一件事情,可能會讓孩子下次更樂意接受新的挑戰;等孩子準備好了之後,他一定會願意再做新的嘗試。

給孩子讚美和鼓舞

當孩子很勇敢的完成了剪髮的工作之後,爸爸媽媽可以故意用很誇張的表情和聲調來讚美他們真的是「帥得不得了」或「美到不行」,讓他們覺得勇於嘗試這個新經驗真的能帶給他們美好的感受,尤其是對於自我的美好感受。

同理孩子,協助面對新經驗

每個孩子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對於嘗試新鮮事很感興趣,有的孩子則會因為沒有足夠的安全感而望之卻步。如果我們能同理孩子在嘗試新事物時的感受,並找出一些方法協助他們去面對自己的恐懼和不安,自然能幫助他們順利度過第一次的難關。

千萬不要硬碰硬的,用大人的權威去喝令孩子,強迫他去做還沒準備好的事,或以大人的觀點斥責「這有什麼好怕的」,這樣一來,就算孩子勉強乖乖坐好達成任務,心中的缺口也難以彌補。一旦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了,各方面的情緒發展自然會比較平穩,等他準備好了,就更有勇氣去挑戰、面對新經驗了。

延伸閱讀:  快樂洗頭,有妙方!

洗澡原本是親子間的開心時刻,卻常因為要洗頭,變成尖叫連連的頭痛時間。其實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洗頭時,洗髮精老是刺痛眼睛;沖水時,水又會跑進耳朵,當然很不舒服,難怪孩子會覺得害怕了。

減少恐懼與不適感

找到讓孩子有安全感的洗頭姿勢,就能降低恐懼感,例如:讓寶寶躺在腿上,大孩子則直接坐在浴缸裡、頭往後仰,讓媽媽用手托住他的脖子和背;如果孩子太重了,也可以請爸爸來幫忙。

幫孩子洗頭時,記得選用無刺激性的洗髮精或洗髮皂。此外,市面上有些特別設計的洗頭帽、洗頭椅,都是不錯的輔助工具。

孩子會害怕洗頭,通常是因為害怕沖水的力道,以及水沖進眼、耳內的不舒服感覺。所以幫孩子洗頭時,可減少洗髮精的用量、縮短沖水時間。沖水前,提醒孩子閉上眼睛,或拿毛巾遮住眼睛,並且告訴他接下來要做什麼,讓他有心理準備;沖水時每沖2~3秒就停下,幫他擦乾臉上的水;洗好頭之後,馬上用乾毛巾幫孩子擦乾頭髮。如果孩子真的很怕用蓮蓬頭沖水,可利用小水杯舀水、慢慢沖乾淨。洗頭的過程中,請記得稱讚孩子很勇敢,以增加他的自信心。

讓洗頭變得更有趣

平時玩扮演遊戲時,鼓勵孩子幫他的玩偶洗頭,可藉此瞭解洗頭的程序,並引導孩子說出害怕洗頭的原因,爸媽就能對症下藥。另外,透過閱讀相關的圖畫書、看其他孩子洗頭,也能讓他瞭解洗頭並不可怕。

此外,可以讓孩子一邊洗頭、一邊玩玩具,或是跟他說故事、聊天,轉移他的注意力;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試著自己洗頭,用滿是泡泡的頭髮做出各種造型,孩子一定會覺得很有趣。

 同理孩子的害怕情緒

當孩子覺得害怕時,爸媽應避免脫口說出:「有什麼好怕的」,也不要大發脾氣,否則孩子會覺得做錯事而更加害怕。如果試過各種方法,都不能解決孩子害怕洗頭的問題,就讓孩子把頭髮剪短、減少洗頭的頻率,或是洗頭時用毛巾慢慢沾濕、擦洗。總之,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恐懼,並且會和他一起想辦法克服,相信有一天,你會聽到孩子開心地說「我不怕洗頭了。」

本期特選主題:反覆操作,讓小手變靈巧

生活上許多小動作,爸媽做得不經意,孩子卻隨時在默默學習。例如,媽媽用湯匙餵孩子吃東西,於是孩子也會嘗試拿起湯匙→對準食物舀起→對著嘴巴移動或用嘴靠近湯匙→食物送進嘴裡。一開始難免把食物掉得滿桌滿地,但不斷練習,就能掌握手的位置和移動技巧。孩子雙手使用工具的能力,就是這樣日漸精進,越來越靈活。

給孩子充分時間嘗試摸索

當孩子手裡拿著一個新鮮玩意兒時,他們把玩的方法,多半是從已經學會的動作開始,通常會先上下翻轉任意摸一摸,然後凸出的地方按按看,如果不行,再轉轉看,好奇到底能變出什麼花樣來。而孩子操作的方式亦會隨著物品而變,比方看到圓形蓋子,他們傾向先嘗試旋轉動作,看能不能打開;而瞧見拇指大小的圓形按鈕,一定會伸出手指東按西按。

這個由經驗累積的判斷能力,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速地學新事物。所以當孩子玩不出花樣,只是一再地重複錯誤動作時,請爸媽千萬不要著急,別在第一時間就公布「正確答案」,告訴孩子怎麼玩。嘗試錯誤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嘗試的次數越多,記憶也愈深刻,每次經驗都能成為以後學習其他事物的基礎。

小手精細動作的發展技巧

如果希望精進孩子的細動作技巧,爸媽可以配合發展時程,提供適當的玩具和用品。譬如:孩子1歲半開始,讓他玩黏土、麵糰,練習手腕和手指的靈巧度;2歲陪他閱讀時,讓他自己一頁頁翻開書本。不過精細動作的發展,和練習的程度呈現高度相關,每個孩子的程度差距較大,建議爸媽仔細觀察孩子的能力,透過家常活動適時調整引導。

生活自理練習多多

生活中有許多練習精細動作的機會,譬如吃飯、穿衣、洗澡、刷牙、穿脫鞋子等,都屬於相當精巧的動作。爸媽可以從簡而繁,一步步讓孩子自己練習,比方脫衣服時,留著最後一個動作,讓1歲孩子動手將衣服從頭上取下;讓孩子練習拉開衣物上的魔鬼氈或拉鍊;自己拿湯匙舀東西吃。通常剛開始嘗試時,孩子都興致高昂,反倒是會了以後就開始偷懶,這時爸媽需要多鼓勵,千萬不要因為想省事或者是抵擋不了孩子的撒嬌,就幫他做完。

手指體操變把戲

即使手邊沒有玩具,攤開兩手,也可以變出有趣的把戲。爸媽可以和孩子玩「一角兩角三角形」或者「炒蘿蔔」,而「剪刀石頭布」也是相當有趣的手指活動:爸媽除了可以和孩子玩猜拳,也可以變出可愛的小動物,比方將石頭放在剪刀背面,栩栩如生的蝸牛就出現了;先比兩個布然後拇指相勾、其餘八指彎曲、張開,就成了橫行的螃蟹;改將其他四指併攏並且柔軟擺動,橫行的螃蟹馬上搖身一變成為展翅的蝴蝶哩。建議爸媽學幾首有趣的手指謠,方便好用又有創意。

撕貼塗鴉動手動腦

切一小段蘿蔔、小黃瓜,就成為玩蓋印的好工具;運用市售的手指膏或適合幼兒的粗短蠟筆,孩子就能盡情揮灑,手指、手腕都能充分活動;小朋友最愛的小貼紙,在撕貼過程,也能讓手指變靈敏。從1歲開始,善用孩子愛撕紙的行為,提供不用的廣告紙或衛生紙捲等不同材質的紙張,也能體驗手指精細活動的樂趣。

玩具圖書讓小手動起來

玩具裡有許多種能增進小手精細動作的設計,例如:撥號盤玩具或形狀配對桶,適合1歲以上孩子把玩,或嘗試配對將正確形狀塞進洞裡。2歲孩子可以轉動發條玩具、玩組合相嵌積木。甚至閱讀的時候也是活動小手的好時機,引導孩子自己翻頁,孩子會樂在其中,掌握翻書的細膩手部技巧。

延伸閱讀: 孩子愛搗蛋?其實他正在學習!

孩子透過感官肢體探索周遭環境,建立起學習的重要通路,也就是說,他們必須藉由看到、聽到、觸摸到,甚至聞到、嘗到,才將這些感官所接收到的刺激,納入他的知識架構中。所以許多看起來像是在搗蛋的行為,其實是孩子正在學習暸解這個世界。

摳東西.丟東西

當孩子把東西往嘴巴塞的行為變少,他用手指的時間也越來越多。

從七、八個月開始,孩子非常喜歡丟東西,這樣大概會持續半年以上,不過因為技巧還不純熟,所以一開始可能只會往後丟,慢慢地才學會往前丟。九個月之後,孩子的動作越來越精確,會學著用手指來指東西、用拇指和食指撿東西,接著才是鬆手把東西放掉,這些動作對孩子來說,都是肢體發展上非常大的進步。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建議你在選購玩具、餐具時,要購買幼兒專用的,才能避免摔壞。另外,沙包類的玩具,可以滿足孩子喜歡丟擲的欲望,有些還能提供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你可以和孩子玩「手指謠」,或是「以手指物」的遊戲,像是問孩子「積木在哪裡?」、「小熊在哪裡?」;另外讓孩子試著用手指抓東西吃,也是不錯的練習。

抽衛生紙.倒出箱子裡的玩具

一歲前後,孩子對於「放進去、倒出來」的動作非常感興趣,所以很喜歡反覆把玩具從箱子整個倒出來、又丟回去。也是因為他對裡外空間概念還不是很瞭解,透過探索物體與容器的關係,來瞭解這樣的概念。

所以,你會發現孩子也很喜歡抽拉衛生紙,或是喜歡把小東西塞進沙發縫或是錄影機的洞裡,在這樣的遊戲之中,也讓孩子的操作能力更熟練了。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當孩子把所有玩具從箱子裡倒出來,或是第一次抽出面紙,你驚訝的表情會讓他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所以他會繼續不停的倒、不停的抽。

收拾拉出來的面紙的確會有點麻煩,建議你可以把幾條絲巾綁起來,放入空的面紙盒裡讓孩子玩,也能達到一樣的遊戲效果;或是給孩子玩一些配對玩具(如:形狀套套桶),不但可以滿足孩子喜歡倒出來又放回去的欲望,遊戲之中還會學到大小、形狀或顏色的概念。

躲貓貓.捉迷藏

全世界的孩子都非常喜歡玩遮臉躲貓貓的遊戲。不見又出現的樂趣,總是讓他樂此不疲、百玩不厭,等到他再大一點,就開始喜歡玩捉迷藏,不管是找人或是找玩具,都是一種趣味。

更有趣的是,有些孩子會把窗簾後面或桌子下,當成他的秘密基地,把最喜歡的玩具都放在那裡,因為他覺得他看不到你,就等於你看不到他,所以他可以很安心地在他的秘密基地裡遊戲。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把玩具用毛巾遮起來或是把球藏進你的衣服裡,你會發現,七個月大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就忘了這件事;但九個月之後,他就會拉開毛巾,找到被你藏的玩具了。這個能力稱之為「物體恆存概念」,表現出的行為看似簡單,但卻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此外,你可以為孩子在家中闢一塊專屬的遊戲區,當作他的秘密基地,這樣他會玩得更開心,也會更有安全感。

很愛玩水

當你在幫孩子洗手、洗澡時,他都會趁機偷偷地玩一下水,享受水的涼爽感覺;你也可以觀察,如果桌上剛好有一小攤水時,他會不停用手在桌上抹來抹去,或是把水抹到自己手上,除了感受水的觸感之外,也很著迷於水的流動與形狀變化,當然還有玩水本身的樂趣。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家裡的陽台也是很好的玩水場所,你可以為孩子添購一些玩水玩具,讓他可以玩得過癮,這樣他也比較不會排斥洗澡、洗頭。到了夏天,當然不要放棄任何有關水的活動,陽台、家裡附近的空地、海邊,都可以帶著孩子去玩水。

當孩子比較大了,你可以讓他在浴室負責清洗玩具的工作,除了可以順便感受玩水的樂趣與舒暢感,也能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建立責任感。

喜歡四處塗鴉

大部分的孩子,會在一到二歲時開始握筆畫畫,而開始的早晚,其實是要看爸爸媽媽什麼時候鼓勵孩子嘗試。

一旦孩子進入了畫畫的世界,就是開啟了無窮的創作靈感,會開始畫個不停。而到了二歲半,孩子已經可以畫出「蝌蚪人」(只有頭和手腳),而他也會觀察爸爸媽媽的行為,開始「假裝」寫字。

爸媽可以做些什麼?

幼兒喜歡盡情的亂塗亂畫,所以你可以購買幼兒專用較粗且不易斷裂的蠟筆,另外用月曆的背面或是把大張紙貼在整面牆上,則可以讓他不受侷限、盡情揮灑;而市面上專用的玻璃畫筆,可以讓孩子嘗試在不同地方畫畫,爸媽也很容易清理。

此時你要做的,並不是指導孩子怎麼畫,而是鼓勵孩子的創意,並且陪他一起畫。你會發現,孩子的觀察力與繪畫技巧將在不斷地練習中有明顯的進步。

短片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KwuSPhbaI    (10:40)

(20230930~1130 Celebrating Emilys and Grandmas Birthdays)

短片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ANgSkyks4   (6:02)

                   (20230930~1130 Kyle in HsinChu and YungAn)

短片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zcHH6Znmc   (4:17)

                   (20240113~0212 Emily and Kyle having fun together with Vito, Vic and Granduncle)

( 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64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