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30924~1016 Kyle小寶貝1歲3個月了!開始塗鴉囉!預防孩子蛀牙的四個好習慣 (附照片149張)
2023/11/27 20:39:20瀏覽48|回應0|推薦0

以下訊息轉貼自【奇蜜育兒資訊】

【發展小提醒】給孩子一支粗蠟筆,開始塗鴉囉!

幾乎每個一歲多的孩子都會想要試著拿筆,若是讓孩子自由的寫寫畫畫,就會發現,他的筆觸沒有什麼章法,這就是典型的「塗鴉期」起點。 由於孩子抓握筆的能力還不成熟,眼手之間的協調性也不夠,所以他經常將線條畫出紙張外,而且桌面、牆壁甚至是床單都會變成他的畫布。雖說孩子的塗鴉可能會造成清理上的麻煩,不過,當孩子拿起畫筆恣意揮灑時,請欣賞他的努力與創意,這可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呢!

本期特選主題:畫中有話、畫中有情——進入孩子的塗鴉世界

當孩子看到大人拿著紙筆寫字時,他也會很想要試試看,這個時候你可以試著給他一支粗蠟筆,他就會開始寫寫畫畫的塗鴉歷程了。

盡情塗鴉的發展階段

從孩子繪畫的發展過程來看,一到三歲的孩子正屬於塗鴉階段。由於手部抓握的能力還在發展當中,所以孩子是從用畫筆在紙上戳出「點」開始,再來是橫線亂畫、直線亂畫,最後才能畫出彎彎的曲線,變成一個個的圓圈。

當孩子可以畫出圓圈之後,他會在圓形裡會畫出代表眼睛、鼻子和嘴巴的符號,組合成一張人的臉;接著在臉的旁邊和下面畫出了手和腳,這樣的人形被稱做「蝌蚪人」。

每個孩子能畫出蝌蚪人的時間並不一定,早一點可能是在兩歲之後,晚一點可能到三歲半或四歲,這完全取決於孩子開始畫畫的時間與環境的配合。當孩子可以畫出蝌蚪人的時候,代表孩子已經進入了抽象思考與想像的階段。  

畫畫是想法與情感的抒發

對孩子來說,畫畫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他必須細心地協調手臂、手掌和手指的動作,然後在紙上畫出痕跡,再用這些線條構成圖畫。

不過很有趣的是,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孩子很樂於從事這件困難的工作。因為對於還沒有辦法用語言或文字清楚表達的孩子來說,他可以透過畫畫的方式,將想法和對外面世界的認識表現出來;而且他也會感受到畫圖時色彩與線條的奇妙變化。

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是,並不是指導孩子怎麼畫,而是陪著他一起畫,並鼓勵他發揮想像力與創意。這樣的話,孩子會對生活周遭的事物有更敏銳的感受,也能在畫畫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用畫畫為孩子做成長紀錄

畫畫除了能讓孩子表達感受之外,也代表了孩子成長的軌跡。所以當孩子在畫畫時,爸爸媽媽除了陪伴與欣賞之外,和孩子對話也是很重要的。透過「邊畫邊話」的過程中,你可以更瞭解孩子的想法,你會知道孩子或許在畫最近發生的事,或許他是在畫心中所想,也可能他是用畫畫代替書信,傳達他對你的愛。

因此,千萬別忘了為孩子的畫作留下記錄,並寫上日期,這些創作都將成為孩子最珍貴的成長軌跡。

延伸閱讀: 孩子為什麼需要塗鴉?

家有小小孩,只要爸媽一不留神,寬大的白牆、淺色的皮沙發或桌面,總免不了成為「小小畢卡索」的現成畫布,到處散布著塗鴉的痕跡。因此,一談到幼兒塗鴉,很多爸媽的腦袋中總會浮現成堆的問號:孩子為什麼這麼愛亂畫?究竟該阻止孩子,還是放任他隨意畫?

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

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成長中的小小孩,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抓取某樣,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

林千鈴館長強調:「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從無到有,從想到做的過程。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因此,她提醒爸媽,孩子畫不像、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他心中所感受的,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

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塗鴉的動作發展,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手腕及手指關節。當孩子塗鴉時,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

此外,陸雅青教授也說明,當孩子塗鴉時,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將「視覺」形象轉變成「心象」,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而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聽、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的一種自我的表現,一種本能的反應。

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對於語言能力有限,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這類「密碼」似的塗鴉創作,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視覺」語言。

范睿榛教授指出,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有關,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我想動,我需要遊戲!」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孩子選擇用狂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給孩子紙筆或黏土,創作裡將說出各種心情故事。

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陸雅青教授指出,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老是以「畫得像」或「做得像」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覺得自己不會畫、沒創造力,可能因此產生退縮、被動、沒自信的人格特質;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

此外,有些想塗鴉的孩子,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被壓抑衝動的經驗,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因而產生罪惡感。她提醒父母,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

幼兒何時可以開始學畫?

Q:我有一個14個月大的兒子,我想請問何時可以開始讓他畫圖?剛開始時應該提供給他什麼樣的塗鴉材料呢?

A:孩子的繪畫能力,與手部肌肉的成熟度、動作的協調性等都息息相關,因此,一般會建議等他的手部操控能力發育成熟時,也就是上小學的時候,再要求他正確的握筆姿勢。

如果您只是要讓他玩一玩,探索各種顏色和素材,而不是真的要教他「畫圖」的話,那麼即使是很小的孩子,都可以讓他塗鴉。盡量不要規定他必須畫什麼,或者要求他畫得像,幼兒階段是啟蒙時期,只要能引發孩子的興趣,讓他享受創作的樂趣,就足夠了。

 在素材的挑選上,建議您先從體積大一點的材料開始,例如海綿就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沾些顏料,讓孩子抓著畫。等孩子手部控制能力愈來愈好後,再慢慢進展成用粗蠟筆、彩色筆......等細一點的筆來畫。

至於什麼時候要換哪一種筆,就要視孩子的個別發展而定。建議您多從旁觀察,如果孩子可以做出越來越精細的手部操控,就可以開始提供不同的素材給孩子嘗試。

本期特選主題: 預防孩子蛀牙的四個好習慣

根據國民健康局全國性的口腔調查顯示,五歲以下幼童的蛀牙情況最為嚴重。蛀牙會引起牙痛,還可能影響飲食和語言發展,而健康的乳牙更是未來恆牙萌發的基礎。爸媽身為孩子牙齒的第一位守護者,應特別注意孩子的牙齒狀況,並且逐步為他養成潔牙的好習慣。以下我們特別整理出寶貝牙齒、預防蛀牙的四個好習慣,提供爸媽參考:

好習慣1:在三十分鐘內吃完飯

研究指出,食物所產生的酸性物質持續在口腔內停留,會增加蛀牙的機會。因此盡量不要讓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也不要在有很多玩具的地方用餐,以免孩子沒辦法專心把飯吃完,讓用餐時間拖得太長。 然而也不要讓孩子狼吞虎嚥,因為適當的咀嚼有助於口水的分泌,口水成分可以中和口腔內的酸性,並促進腸胃的消化。

好習慣2:吃完正餐後再吃零食

幾乎每個孩子都愛吃零食,如果偶爾要讓孩子吃一點餅乾糖果,最好在正餐之後吃,一方面可以在飯後馬上漱口刷牙,減少酸性物質的侵蝕,另一方面也比較不會影響正餐的食慾。爸媽可以為孩子準備較不黏牙或是糖份少的點心,比如:蘇打餅、胚芽餅,此外,水果也是很好的選擇;另外,酸性的飲品,像是:可樂、汽水,會加快牙齒被侵蝕的速度,要避免孩子飲用,盡量以牛奶或是稀釋過的純果汁代替。

好習慣3:不要邊喝奶邊睡覺

孩子喝奶時,盡量在二十分鐘內餵食完畢,更要避免孩子含著奶瓶邊睡邊喝。因為當牙齒一直浸泡在乳汁中,將會大幅增加蛀牙的機會。 不論喝牛奶還是母奶,在餵食完畢後,給孩子喝一些開水,沖淡口腔內的乳汁,並且記得用紗布或是牙刷幫孩子清潔口腔。

習慣4:有良好的潔牙習慣

每天至少要為孩子做早晚兩次的潔牙工作。長牙前,應使用紗布、棉花棒沾清水擦拭孩子的舌頭並按摩牙齦;長牙後,可以使用「手指牙刷」(也稱乳牙刷),把孩子抱在膝上,輕輕地幫他刷牙。當孩子對牙刷感興趣,也喜歡模仿你刷牙的動作,就可以選購刷頭小、毛較軟的圓頭牙刷給孩子使用,當他會吐出水時,就能加上牙膏,擠出豌豆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孩子自己刷牙,還不能夠刷得很乾淨,需要爸媽再檢查一次,尤其口腔後方的臼齒是最容易蛀牙的地方。另外,如果孩子牙縫較緊時,一定要使用牙線清除食物的殘渣。

「潔牙」最重要就是持之以恆,當你每天為孩子清潔牙齒,陪伴他一起刷牙,孩子自然就會養成潔牙的好習慣。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kdGfte5ALc&t=2s (2:40)

(親子互動祕笈——讓孩子愉快的學習刷牙)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潔牙習慣,一本書、一首歌和玩偶就可以讓他愉快的學習刷牙。

念謠:開開門

叮咚!叮咚!請開門!

看看裡面有幾個人?

一個人、兩個人……

給爸媽的小叮嚀:牙醫師公會建議每半年帶孩子做一次例行性的牙齒檢查,以掌握孩子牙齒的健康狀況。 提醒您,全民健保提供6歲以下孩子每年兩次的牙齒塗氟服務,由牙醫師為孩子塗氟,可有效降低蛀牙的機率。

延伸閱讀: 從乳牙期,養成刷牙好習慣

 https://parents.hsin-yi.org.tw/Focus/202009_01#list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特選主題: 孩子看電視,好嗎?

晴晴從1歲半起,一坐上沙發就拿著遙控器猛按。媽咪總是想辦法把遙控器藏起來,免得讓她找到;甚至有時候會把插頭拔掉,讓電視開不了。其實,晴晴媽咪也想過,這樣藏來藏去不是辦法,現在電視、電腦、手機的功能都已經可以串連在一起了,孩子未來面對的世界,不可能不接觸這些東西。而坊間也有許多標榜幼兒學習的DVD,如果一昧地禁止孩子接觸,是不是也阻礙了他的學習機會呢?

以下為爸媽整理出幼兒看電視或DVD的各種擔心和困惑,並提供專家的建議給爸媽參考。

Q1:幼兒每天可以看多久電視呢?

1歲以上、學齡前的孩子,每天收看好節目不要超過2小時,每次以30分鐘為限。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孩子若在2歲前接觸過多大人的電視節目或影片,將影響到他以後就學的專注力、並有過動的現象。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甚至建議爸媽,2歲前的嬰幼兒最好不要接觸螢幕媒體。不過,美國有一份研究顯示,如果給學前孩子看的是「適齡、優質」的幼兒教育影片,除了能對他日後的學習有幫助,甚至到了高中時的認知表現也會較好。

美國喬治城大學兒童數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Dr. Calvert建議爸媽,給幼兒的影片或節目必須精挑細選,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宜超過12小時,每次以30分鐘為一個段落會比較合適。

其實,世界上有那麼多有趣的事值得去體驗,如果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在螢幕上,其他時間一定會相對減少,所以爸媽應幫孩子做好收視的時間管理。

Q2:1歲以下的嬰兒,可以和幼兒一起看DVD嗎?

至少要滿1歲之後,而且必須挑選和生活相關、節奏緩和的影片。

從研究上來看,6個月以下的嬰兒通常會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對所有聲光刺激照單全收,所以必須更加小心因過度刺激而造成孩子未來的專注力問題;912個月以上的嬰兒和更大的幼兒,雖然已漸漸發展出會對與自己無關的影片內容,顯現出沒有興趣的反應,但步調過快和刺激過多的影片,仍會吸引他們且影響孩子未來的專注力。

美國喬治城大學兒童數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Dr.Calvert建議爸媽,絕對不能提供快節奏的節目給小嬰兒看;若要讓小嬰兒和幼兒一起看幼兒DVD,爸媽至少要等他滿1歲,但必須挑選和孩子的生活有關的主題、節奏緩和的影片,每日觀看時間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而且,不論看什麼內容,爸媽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此外,如果能借助影片中的角色布偶(如:信誼《小太陽13歲幼兒雜誌》的主角「豆豆」偶)進行引導和互動,將可幫助理解力有限的小小孩明白更多影片的內容。

Q3:看太多電視會影響幼兒的注意力嗎?

過度聲光刺激,小心幼兒專注力低落。

很多爸媽都以為孩子愛看電視,但他們只是被聲光刺激所吸引;而且,孩子盯著看,並不表示他理解內容。很多時候,大人以為把電視開著,對孩子沒有影響,但電視所傳出來的「背景噪音」,卻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打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國際媒體專家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Dr. Dimitri Christakis的研究團隊在追蹤研究1300個孩子後發現,如果孩子長期觀看節奏過快的節目,當腦部已習慣過度的聲光刺激後,可能會使大腦預期接受的刺激過高,導致對真實生活中的刺激顯得不痛不癢。因此,當老師上課時或者平常媽媽和他說話時,提供的刺激不夠強,他們就會沒辦法集中注意力,也容易把老師和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

Dr.Dimitri的研究團隊發現,3歲前的孩子,平均每看1小時電視,7歲時無法專心的可能性比不看電視的孩子高了約10%;若一天看2個小時電視,無法專心的可能性則高出了20%。所以,03歲之間的小寶寶看越多的電視,長大之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就越明顯。

延伸閱讀: 螢幕育兒的聰明對策

螢幕育兒的聰明對策

螢幕觸控媒體的使用與影響話題,持續在全球發燒。面對這波螢幕媒體巨浪,許多關心育兒問題的爸媽都在問:到底該如何才能聰明應用螢幕工具育兒,而不被限制?

以下諮詢了國內專研兒童發展與親子關係的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陳富美副教授,並越洋採訪曾受信誼之邀,二度來台發表媒體與幼兒互動研究成果的美國喬治城大學兒童數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與心理系主任教授Dr.Calvert,為爸媽提供合宜的使用建議。

有意識地使用螢幕媒體工具

陳富美老師指出,所有的工具都必須有意識的使用,不能放任使用的頻率在生活比例中過重,才不會反而受制約。如果爸媽在等車、等餐或任何空檔,都在把玩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急著把每個「零碎」的空檔時間都填滿,孩子自然會模仿大人無時無刻都在玩。這樣一來,就會剝奪很多親子互動的機會,孩子也會失去許多留白、發呆的時間。

所以,當爸媽發現孩子「黏」著手機和平板電腦不放,請記得立刻回頭調整自己的媒體工具使用行為。外出時,可預先為孩子準備圖畫紙、畫筆和圖畫書。在搭車或等車的空檔,親子可一起聊天、小小聲的說故事、唱唱歌,還可以一起觀察車上不同的人物與窗外多樣的景物,從這些流動的風景中,其實都可找到各種有趣的話題。

提供螢幕以外的多元遊戲經驗

Dr. Calvert提醒爸媽,如果想避免孩子隨時盯著螢幕,就必須先決定孩子可以在「什麼時候」以及「如何使用」螢幕平台。最重要的是,爸媽必須提供孩子其他活動類型,給孩子多元的遊戲經驗。因為,不論幼兒進行何種螢幕遊戲,觸控面板的感官經驗都只有一種,有過於單一的問題。

在螢幕遊戲之外,學齡前幼兒仍需要跑、需要跳,以發展大肢體動作,他也必須與人互動,在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學會應對進退、解決問題,發展出合宜的社會人際能力。孩子的感官知覺能力,更需要聽見聲音、聞到和嚐到味道、看到實體、要碰觸、感受到軟、硬、粗、細、冷、熱等感覺,才能發展出來。所以爸媽得在螢幕遊戲外,必須為孩子再補足這些必要經驗。

慎選螢幕平台與互動資源

從「平台」來看,Dr. Calvert 認為必須是幼兒容易使用的。雖然目前並無相關的研究證據可證明,孩子可從iPhoneiPad這些螢幕媒體學到東西,不過她認為這些新平台的確是突破性的工具,因為它提供了直接的操作介面,讓孩子只要運用簡單的碰觸技巧,就可以和學習內容作互動。相較之下,使用滑鼠來操控,孩子需要具備更複雜的動作技能,才得以接觸學習內容。因此,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些新螢幕工具,其實是釋放了更多的認知資源,讓幼兒得以學習內容。

從「內容」的面向來看,Dr. Calvert指出,研究已證實2歲孩子確實可經由觀看優質的節目內容而學到教育性的知識,但這些內容對孩子而言必須是適齡、重要的、與幼兒的真實生活經驗與行為有密切關連,且一再地重複。而且,最好能由吸引孩子的角色作帶領,因為相較於不認識的角色,孩子比較容易從信任的角色那裡學到東西。此外,陳富美老師建議爸媽在為孩子下載遊戲時,必須考慮多樣性,不可「偏食」,因為以幼兒的認知學習領域為例,孩子不只需要學習語言和數字,還有大小、顏色、形狀、邏輯推理??等各種概念。

 用3R策略改善螢幕媒體的影響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健康中心主任D r.Christakis的研究指出,若讓3歲前的幼兒長期暴露在快節奏、高聲光刺激的影片前,不僅會影響專注力,過量收看電視也會減緩孩子的語言學習;觀看暴力影片後,有高達88%的孩子會產生攻擊行為的問題。Dr. Christakis在來台發表的演說中,曾針對幼兒收看電視媒體提出3R建議,在多螢幕媒體時代,一樣適用於家有幼兒的爸媽參考:

 Rethinking:重新思考讓幼兒使用螢幕工具的目的,是「想要」還是真的有「需要」。

Restructuring:為孩子作螢幕工具的使用時間記錄日誌(每日不能超過2小時),重新建構互動時間表。

Reducing:想辦法減少幼兒使用螢幕工具的時間,調整孩子和螢幕媒體的依賴關係。

爸媽請陪孩子使用螢幕工具

Dr. Calvert提醒爸媽,從研究上可發現,當孩子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視螢幕看時,其實並不等同於學習。由於電視屬於單向溝通的媒體,如果孩子看電視時缺乏雙向的討論,就無法產生學習的效果。同理可證,如果寶寶只是專注地「盯著」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上的影像瞧,那其實和看電視沒兩樣,只是被強烈的聲光刺激短暫吸引了。

因此,Dr. Calvert建議爸媽,除了仔細檢視這些下載至螢幕媒體的學習內容,是否適合孩子此階段的發展,更要透過互動來幫助孩子藉由這些螢幕工具進行學習。其實,當大人陪孩子一起在平板電腦上看動畫、影片或者玩遊戲時,回應孩子的「為什麼」和「提出問題」,不僅可刺激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鼓勵孩子接受挑戰,爸媽也有機會了解孩子又學會了什麼。

既然21世紀的學習媒介,包含了螢幕以及書本,Dr. Calvert認為使用電子化工具作學習,其實會是個不錯的構想。不過,不論透過一本書、最新的iPad應用程式,或是其他螢幕工具學習,爸媽的陪伴與參與,才是孩子能否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

3C OUT!給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

爸媽不要覺得讓孩子擁有3C產品,才算是跟得上時代或擁有豐富的學習環境,其實,幼兒階段還是需要以感官經驗、具體操作為主,日常生活中取之不盡的素材,才是最佳的學習資源。

近年物價上揚,許多爸媽縱使自己過的是錙銖必較的日子,仍然無怨無悔地把孩子的教育經費列為必要的支出,希望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但爸媽要如何以最省錢的做法,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

豐富的環境不是靠金錢堆砌

什麼是豐富的學習環境?部分爸媽以為就是要擁有很多的圖書、玩具、視聽教材和3C產品,再加上讓孩子早日參加各種才藝班,以為把孩子的學習時間填滿,就能好好培養他。爸媽如果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支出加起來,不難發現這些花費在每月的家庭總支出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學齡前的兒童,各方面的成長很快速,有的東西(如:嬰幼兒玩具、用品),可能只適用一陣子,等孩子長大到某個年齡,功能已不能再滿足孩子的需求;有的東西可能買的時候興致勃勃,但還來不及拆封,就過時了。因此,爸媽在購買兒童的玩具或用品時,應考慮是不是稱得上是好玩具或是必要的用品,懂得適可而止地準備。

小小孩不應依賴3C產品學習

現代的爸媽尤其要謹記,千萬不要過早給孩子接觸3C科技類的產品,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3C產品日益普及,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得了科技上癮症。市面上有專為各個年齡層的兒童設計的APP,標榜著利用科技開發兒童的智力。許多爸媽以為如果在平板電腦上安裝認知軟體給小孩玩,可以幫助他快速的學習,一舉兩得。

其實,因為3C產品太方便隨手取用,有時爸媽比較忙,忘了時間,孩子一玩就好幾個小時。當孩子在小小年紀就變成低頭族,長期下來,不但會影響視力,語言發展受到阻礙,社交能力也會不好,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

把握「人+生活+遊戲 」要件

想要提供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爸媽需要有以下幾個認知:

 ● 人的互動比物質重要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並不一定要用很多的金錢去堆砌。有些無形的東西,反而是金錢買不到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的溫暖、關愛、互動和支持。經由大人的引導,孩子跟別人互動,跟周遭生活能產生聯結,也有機會遊戲。這樣的生長環境,會使兒童體認到自我的獨特與重要性。

● 從生活事物取材

學齡前的階段,生活中許多的事物都是孩子學習的課題。孩子藉由直接的探索,他會開始建立一些很原始且與平日生活貼近的經驗。這些重要的經驗是幫助他快速累積生活常識所必須經過的路程。例如:帶孩子上超市買菜時,可以教導孩子認識不同的蔬菜和水果,不僅讓孩子知道名稱,也讓孩子知道蔬菜、水果的季節性;讓孩子從周遭季節、溫度的改變,察覺植物生長的變化;教孩子選水果,怎麼樣可以挑到比較甜且水分比較多的水果;給孩子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果,讓他一個一個掂掂看,感覺不同的重量;讓他親手稱稱重量,引導他認識磅秤的功用。

● 讓孩子盡情地遊戲

生活中到處藏著好玩的遊戲。兒童遊戲對個人在幼年及兒童時期的成長具有深厚的影響力。經由遊戲,孩子透過親手操作的過程,去體驗新的感受,吸收新的知識。在反覆不斷地遊戲及練習時,他也會對自己原有的知識,做進一步的整合。這些學習不但增長他的智慧,也讓他身心、情緒及社會性發展得更好。

童年遊戲有可能成就未來的專業

有些爸媽因為不懂得兒童發展的特性,誤認為遊戲是浪費生命,不長智慧的事,以為學習必須要很刻意、嚴謹,例如:學畫圖就是要跟美術老師學習素描。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大人對學習的定義不夠瞭解。

遊戲的功能對兒童而言就如成人的工作一般,很多人在成年後變成專家時,追溯他的童年時代,常會發現,他在小時候就花很多時間在這一項遊戲上。例如:有些畫家從小就愛畫圖,畫圖就是他最愛玩的遊戲。他會不厭其煩,反覆地畫。畫圖在小時候帶給他很多的快樂與成就感。

爸媽購買圖書、玩具給孩子是好事,但是更要懂得多利用生活中的資源與機會,把握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學習時機,引導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去營造!

【發展小提醒】正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好時機

這時,孩子開始學說話了。爸媽熟悉的聲音,自然吸引孩子專注聆聽,這是他現在最擅長、也最容易吸收的學習方式,因此,做個多話的父母,經常和孩子說話,對他的語言發展有正面影響。 如果不知道找什麼題材跟孩子對話,不妨就念念圖畫書吧,在重複朗讀的過程中,無形中會促進孩子對文字、語音與語意之間的了解。此外,生活中也充滿對話的好題材,比如:買菜時,和孩子說說菜名、顏色;烹調之後,一邊吃著、一邊再聊一聊味道或口感。總之,別擔心孩子聽不懂,一字一句,他都在注意學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期特選主題: 念唱童謠,促進孩子語言發展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小猴子,吱吱叫,肚子餓了不能跳;給香蕉,他不要,你說好笑不好笑!」

多麼熟悉又能朗朗上口的童謠呀!這些童謠或兒歌,也不知道流傳了多久,但是它似乎也不會因為年代的久遠而被淘汰,反而衍生出更多的變化及配合的遊戲出來。甚至可以發現,即使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都還能說上一、二句呢!當然,傳承下來的童謠,價值除了在於它的〝年紀〞外,文字的押韻、活潑、重複、精簡、與活動發展,也成了讓大人、小孩都能一直〝朗朗上口〞的原因了。

準備進入童謠的世界

對孩子來說,念起童謠那簡單、押韻的文句,和用念的、用唱的、用手比、用腳跳的搭配活動,都讓他們感到非常有趣;所以,無論是在語言發展上,或是在社交技能上,都是有很大的影響力量。當你和您的孩子已經準備好要開始進入童謠世界時,就請先準備好您的雙手、身體、和活潑的聲音吧!

童謠的節奏非常明確

童謠的順口,是因為它的節奏非常明確,可以拍拍雙手,打打大腿,就輕易的跟上節拍,然後再讓文字順著節奏念出來,自然就會容易學習而且被記憶。也由於句子都好短,所以反覆個三、四次都不覺冗長;反而更可以變換不一樣的節拍: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再加上肢體的運動:轉轉頭、踏踏腳……;用多樣的遊戲,讓孩子盡情享受感官的經驗。

童謠的文字容易記憶

再來,文字容易被記憶,對孩子語言的發展,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短短的句子中,只要學會幾個字彙,然後再串聯起來,一首童謠就學了起來;對孩子來說,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事呀!而且,童謠通常都是描述生活上的小點滴,因此從童謠中去累積對生活行為的看法,也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童謠帶來溫暖的記憶

例如:「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這類的童謠,更是可以做到安定寶寶心情的效果。回想小時候,在大人懷裡,或是躺在搖籃裡,搖呀搖的時候,就會有「咿咿睏,咿咿睏,一暝大一吋……」這樣柔順的音調在做催眠。或許孩子在強褓中時,對這樣的語調已經熟悉不過,因此,即使漸漸長大,每當再次聽到時,都還是會有很多的安心與放心。

童謠,在文字中,就可以讀到快樂與平實;所以,當您與孩子在玩童謠的遊戲時,請放輕鬆;不用太過在意孩子知不知道文句的意義,不用過於校正孩子的發音。因為,親子一起愉快的念唱著才是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對名字的認識

名字對幼兒來說,有什麼意義?什麼時候他才懂得某個名詞就是代表他自己呢?這過程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位媽媽在考慮幫孩子換新名字時,十分慎重地盤算,到底該在孩子小時候改,還是等孩子上了學,會認字、看名字後才改?究竟「名字」對幼兒來說,具有什麼意義?它如何與活生生的「人」產生聯結?

先對名字產生籠統的概念

當了爸爸媽媽之後,許多自然的回應會在生活中流露出來。比如︰小嬰兒餓了、哭了或是嚇著了,您會連忙上前餵奶、哄一哄,口中還唸唸有詞︰「寶寶乖,媽媽喜歡你。」「小宇肚子餓餓,媽媽餵ㄋㄟ ㄋㄟ。」或「爸爸保護小娟,小娟不怕喔﹗」在這樣的動作中,小嬰兒聽到了您所說的話,並由身體接觸、語調的表達,得到名字的籠統概念。

六個月大的孩子對鏡子已經顯出好奇,雖然此時孩子只是將「鏡中我」當作另一個個體。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面對鏡子玩遊戲,叫叫他的名字,他會有興趣摸摸鏡子裡的人,或對他微笑。藉著鏡子遊戲,孩子會將鏡中影像與自己的動作逐漸聯結。

到了一歲左右,孩子的語言逐漸發展,開始聽得懂許多物品的名稱,認識身體各部位,當然,也包括認識自己和家人。大約到一歲半左右,孩子才能認識鏡中的自己。

將名詞與人物結合

一歲以後,對名詞的瞭解漸增,但口語的表達還有限。父母可藉著遊戲幫助孩子增強對事物的理解,並建立由聽而說的基礎,例如︰和孩子玩找東西、認人的遊戲,問他「爸爸在那裡」、「阿婆在那裡」、「小宇在那裡」,有時則改成「王平一在那裡」、「王明宇在那裡」,把完整的名字帶進句子裡去。透過生活中反覆的接觸,孩子將能把「名詞」與「人物」結合在一起,並且可辨別出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聲音或字眼稱呼他。

這樣的學習過程,也是由單一而趨向複雜的,就好像孩子剛認識「狗」,可能只認為家中養的狗才是狗;漸漸地,他看到四隻腳在地上走、且形貌相似的,會通通認為是狗;經過反覆認識、練習,最後,孩子才分辨出狗、貓...等。

代名詞的學習較難

在學會認識自己名字的同時,幼兒一方面學習「我是誰」,另一方面也開始區別自己與他人之不同。但是,由於代名詞比名詞難學得多,大部分孩子到了兩歲半左右,才有能力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口語中也逐漸減少「小宇要...」等直接以名字稱呼自己的詞句,而代之以「我要」、「我漂漂」的用詞。

名字基本上是一個符號。孩子經由上面的過程瞭解名字,進而使用名字。父母在取名字時,多半加入了一些期許,斟酌再三而決定,這些隱藏於背後的心意,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孩子對自我概念的建構。

萬一您覺得孩子的名字取得不妥,想要更換,在孩子「認識自己」的階段,倒是一個可以把握的好時機;否則就要等孩子長大後,能理解改名字的用意再改囉!

指物命名 學講話

早在孩子開口前,他就已經常用眼神和一指神功發問:「這是什麼?」而在爸媽不厭其煩地一再回答:「這是蘋果,那是小狗。」的過程裡,孩子的語言能力逐漸開展。

從伸手指物,邁向用單詞表達

滿半歲的寶寶開始出現指物行為。爸媽從他伸手的方向、眼神凝望的焦點,往往可發現他關注的目標,教他:「那是小狗。」只要將重點字放慢、發音清楚,大部分孩子在10∼14個月大就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詞。

剛開始學習說話,通常都從單詞起步,例如:爸爸、坐坐。但是孩子腦袋裡懂得的遠比嘴裡說出來的多。所以,當他指著餐桌下的球、說著「球球」時,或許只是單純表達:「我看到桌子下有一顆球」,但也有可能是:「跟我玩球好不好?」這時,爸媽就需要問:「你想要那顆球嗎?」從孩子點頭和搖頭的舉止裡,瞭解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然後清楚且簡短地教導孩子說:「球球,給我。」幫助他邁入下一個階段:雙詞期。

2歲喜歡主動指物,詢問事物名稱

當孩子累積的詞彙超過150個之後,就會進入雙詞期,比如「媽咪,抱抱」,這也是他們邁向句子的起步,通常要1.5-2歲才會表現出來。

隨著好奇心日益茁壯,孩子不再被動地等爸媽教導,而是主動指東指西,要大人告訴他各種事物的名稱。2歲半學會發問之後,「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就幾乎成為孩子的口頭禪了。

指物命名階段的引導Tips

年齡

能力進展

爸媽引導策略

1-1.5歲

會說單詞

●兩個字的以重點字優先,如雞蛋,先教「蛋」。
●先用簡單的字,如:「狗狗」不易發音,就以「汪汪」取代。

1.5-2歲

會組合兩個單詞

●透過共讀擴展詞彙;指著圖問:「這是什麼?」讓孩子說。
●將孩子組合的雙詞擴展成簡單句,如:將「熊熊,哭」充為「熊熊在哭」。

2-3歲

會簡單句子開始發問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盡量回答他的問題。
●讓孩子的簡單句更加完整,比方「狗狗在跑」,可以擴充為「一隻黃色的狗在馬路上跑」。

延伸閱讀: https://parents.hsin-yi.org.tw/Topic/Index/22?TopicID=1107

和孩子一起在遊戲中互動與學習,在生活中提升孩子的語言力

● 孩子會說話了嗎?—幼兒語言發展檢核表

01歲寶寶的語言發展及遊戲

12歲幼兒的語言發展及遊戲

23歲幼兒的語言發展及遊戲

( 休閒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huihuey1125&aid=180105166